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文物

嘉峪关文物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出土文物嘉峪关不仅是历史上的天然险隘军事要塞,而且是古代通西域进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交往来的重要通道。汉简又在嘉峪关附近出土一块蜂窝状化石,质地为沙岩。此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砚之一。彭泽生前所用嘉峪石砚,大概是其总督甘肃、经略吐鲁番驻甘州时,或任兵部尚书时,肃州卫、嘉峪关军官或地方官所赠送。“雷公”绢画属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文物_嘉峪关志

第一节 出土文物

嘉峪关不仅是历史上的天然险隘军事要塞,而且是古代通西域进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交往来的重要通道。因此,这里地上地下文物甚多。出土文物和征集文物有古生物化石、汉简、砖画像、铺地花砖、长城(工字、玉字)砖、金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瓷器、陶器、石器、骨器、丝绸、绢帛、古代兵器。比较精粹、贵重的有汉代骨尺、石砚、汉简、铜獬豸、长城工牌、镇墓兽、玉钺、玉铲、棺板画、绢画、“坞壁图”画像砖、花鞋等。

古生物化石1981年,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在关城东甘新公路北侧五里墩附近的低洼地上采集的一块草叶纹化石。此化石是一块沙粒粘土,为板状结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厚约4厘米。有图形的一面面积约为30平方厘米。在这个平面上呈现出密集的长条形草叶纹状。这块化石石化程度不甚好。大概是草叶植物粘在古河床底的淤泥上而形成的。

img228

汉简

又在嘉峪关附近出土一块蜂窝状化石,质地为沙岩。状似蜂窝,石化坚硬。

另外,在关城西北的五墩山下粘土矿中,也曾出土多种鱼类脊椎化石。

汉简1977年8月,在酒泉钢铁公司花海农场烽火台下挖出木简、柹片93枚,无字素简12枚。这批汉简均为木制,其中有一枚觚,是用红柳木制作的简。觚为七棱状,长37厘米,墨书汉隶,共212字。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笔录的一篇诏书,计133字;后半部分79字,内容似与诏书无关。其文曰:

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嗣,加曾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谞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如□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下面的文字为告诫下官和各将士,“系(兹)将周丘衣年酒食,明察蓬(烽)火事……。”此诏书无纪年,但同出土另一简上有“元平元年十月享字实卒”的记载。“元平”为汉昭帝年号,且仅用一年,昭帝即卒。昭帝无子,也非久病而死,无制诏皇太子事。所以此诏书为汉武帝遗诏,遗诏与此前的轮台诏书一致,有陈既往之悔,与民休息之意。

这批汉简虽然数量不多,涉及内容却很丰富。有记载节气时令的。有“布题”,记载了4人买布的数量和价值,“始乐申虎买布三尺五寸直一石四斗。”还有练习写字的简册。有三枚简均写:“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同时出土的还有转射、深目、封泥、笔杆、木锥、木勺、木铲、中药、食盐、丝绸碎片、铁甲片、麻鞋、麻布、兽皮等。这批竹简,特别是“武帝遗诏”与《仓颉篇》等木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字学以及边塞防御增添了新的资料,弥足珍贵。

古石砚长方形,残长18厘米,宽10.5厘米,厚0.3厘米,四周不起边,为平面石片。出土于新城古墓葬中同一时期的这种石砚,规格大小不一,均用当地特产的嘉峪石精磨而成,形制规整,光滑润泽,平整端庄,造型虽简单,却很实用。这些石砚,有的属于墓主人的随葬品,有的属于当时在墓壁中绘画像砖的画工们使用的研墨和调色的器具,上有青绿、朱红、紫赭色痕迹。这些石砚说明,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人们就用嘉峪石磨制砚台了。

嘉峪关石砚温润如玉,质坚而细,叩之有声,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乃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故明代肃州兵备副使侯秩《嘉峪石砚铭》云:“兹曰三德:体制润泽,既不废笔,又不废墨。”

1955年在兰州市上西园彭泽墓中出土有一方嘉峪石砚,砚长18.5厘米,宽7.5厘米,高2.5厘米,就材而雕为七弦瑶琴形,下有仿琴脚的四短足,两圆两方。砚形朴素大方,一边侧沿保持天然形凹凸驳纹,不加修磨,砚额阴刻琴弦七道,边缘依琴之轮廓略作勾勒;砚池在额下,椭圆深腹,池岸有凸边,与砚唇线条配应和谐。石色呈暗灰近绿,深浅不均。石质坚腻细润,为上好砚材。砚背竖向雕凿长方形款地,阴刻楷书“嘉峪石砚”。此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砚之一。

彭泽,兰州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秋八月,以右都御史总督甘肃,统延绥、固原诸镇兵,经略吐鲁番,正德十年被召回京。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正德帝崩,嘉靖帝践祚,起彭泽任兵部尚书。彭泽生前所用嘉峪石砚,大概是其总督甘肃、经略吐鲁番驻甘州时,或任兵部尚书时,肃州卫、嘉峪关军官或地方官所赠送。

汉代骨尺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出土于新城魏晋墓。共二件,一件完整,一件顶端残缺。骨尺刻度精确,均长23.8厘米(相当于今市尺8寸),上有21处刻度,其中寸位刻度9处,半寸位刻度10处,起点、终点刻度2处,刻度是星点,制作精细。两骨尺在一端均钻一小圆孔。它是研究汉尺的新资料。

古丝绸新城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二十多块古丝绸残片,图案有菱形、人字形等花纹。残片分为绮、纱、绢、绨等。其颜色有大红、浅红、绛红、紫红、浅黄、浅灰、土黄、褐等色。其用途作衣面、衣里、衣衫领、裙带、云耳、垫肩、抹胸、花鞋、招幡等。

残绮片为浅灰色,以大小不等的菱形组成横排的成组菱形花纹。在各排之间,又隔以连续的人字形花纹,但很不规整,经纬线排列间距较稀疏,似纱罗,经、纬的直径差别也大。

绮衣而为大红色,花纹与绮片近似,但织地紧密。衣里,淡黄色素绢;衣衫领,浅红色,有白色印彩纹;裙带残长30厘米,宽2厘米,印红、黄、白三色,印染技术相当先进。

抹胸为平纹绢面,绛红色,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为22×22根。夹里为白色棉布,沿边用丝线缝合,四个耳角上有丝带。

绢分浅黄色、褐色两种。极薄,透亮,经纬线每平方厘米22×23根。

绨为紫色,平纹,比绢粗厚。每平方厘米经纬线16×16根。绨上有绛红,土黄线刺绣的云纹和草叶纹。

花鞋为尖头直底,圆口,长21厘米,红绨面,浅黄色绢里。

招幡,紫红色,平纹绢,薄且透亮,幡上方用黑墨线一人首兽身像,下方写幡文:“死人之阴,生人之阳。”

“雷公”绢画属国家一级文物。绢画为红色底,中部画一人,为雷公形象。上有黑色隶书“死人属泰山,生人得十死”等文字,为驱魔禳解之物。

img229

骨尺

img230

“雷公”绢画

嘉峪关新城魏晋古墓出土的丝绸和画像砖中的丝绸图像以及绢画,是当时河西丝绸生产兴盛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棺板画新城古墓葬中出土的木棺多系柏木。棺大小相差不大,长2.15~2.26米,宽0.55~ 0.56米,盖长2.5~2.75米,板厚0.10~0.15米。棺板外面涂黑漆。有的内涂朱红色。1号墓、13号墓的棺板均有绘画。

img231

棺板画

1号墓为合葬墓,墓内的男、女棺盖里面以红、黑、白、石青四色绘以女娲、伏羲和云气纹图案。

13号墓的男、女棺盖板里面绘有色泽鲜艳的神像图画。男棺盖板上前绘“东王公”,后绘“西王母”,以云气纹图案衬底,黑墨线括边。女棺盖板里绘一幅女娲、伏羲图,也以云气纹图案衬底,杂以红、黑、白、黄、石青几种颜色,笔法流畅;后档头里面,用墨线绘一幅卦象图,方位射线,星点都十分规整,画面保存较好。

玉钺钺形斧,也称斧钺,国家一级文物。商周时用作兵器,后演化为国家礼器,是国家权力和威严的象征。玉钺高12.9厘米,上宽9.5厘米,下宽10.6厘米,刃厚0.4厘米,中间开一圆孔,直径2厘米。玉钺表面呈褐色,光滑细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铜獬豸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出土于新城乡长城村。青铜质地,身长74厘米,高24厘米,狮首豹尾,尾巴高竖,角平直作抵触状,造型优美独特。单体铸造,通身饰梅花纹样,运用铆接、套接等工艺制作。獬豸在古代汉晋时为法律诉讼时公正执法的标志,自古以来是代表国家法律威严的一种形象。亦可做镇宅、镇墓之物。

img232

玉钺

img233

铜獬豸

“坞壁图”画像砖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古墓。“坞壁图”画的是一座高墙大院,院墙上建有垛口和角楼,坞外有树木、果园、水井、牛羊马圈等设施。“坞壁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庄园主和地方豪族等的生产及社会生活情况。

img234

“坞壁图”画像砖

“井饮”画像砖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新城魏晋墓。此画像砖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畜“井饮”的场面。画中有一井,井口置栏,井栏上装有辘轳。井旁一农夫着“方士冠”,服长过膝,是饲养牛、马者。画面中偏右空白处有朱红字“井饮”。整个画面十分逼真,生动有趣。

农耕画像砖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新城魏晋墓。画面生动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农业生产的面貌和技术。

炭精石猪新城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炭精石猪呈黑色,光滑铮亮,是用碳石刻制而成,雕工精巧,丰满圆实,眼、耳皆涂朱红,体长8.5厘米,高3.5厘米。出土的还有大小不等的炭精石刻猪,也有用炭精石磨刻成的卧猪,形象皆逼真动人,皆为珍贵之物,对研究煤炭史和炭精工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长城工牌1975年在关北长城中发现一石刻工牌,长19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牌的两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一行小字,中间刻“第一工起”四个大字,背面刻“蔡止梅起”,下面刻有六行小字:“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嘉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从工牌中可以看出当时夯筑长城是分段包工的。此工牌刻年与《肃镇华夷志》所记的修筑西长城之年代相一致。此工牌埋于城墙之内,是作为检查城墙夯筑质量所用。如果城墙有倒塌、毁圮,就按牌记工段和施工队追查责任。

关照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保存有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嘉峪关游击将军孙朝捷的关照印版(真品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所谓关照,为边塞管理者对出入关口者颁发的出入证件,也称之为关文。康熙年间,为了供给西征准噶尔军队的粮食,从内地大量往关外运粮,由于当时运粮民夫甚多,书写关照不便,就刻制了印版,涂墨拓印,填写日期后,只需加盖印章即可。其内容为:

嘉峪关游府(孙为)给照事:

今据车户名运粮(柳沟),于本月日出关交仓换照,赴关验放,如有冒名夹带运夫逃人等入关者,查出定行严处不贷。此照。

康熙五十六年月日腰牌明代紫铜铸制,长14.5厘米,宽6.5厘米,厚0.5厘米,顶部为弧形,上部饰以狮纹。正面为凸纹篆字“守卫”,右侧阴刻小字一行为“勇字贰仟叁佰贰拾号”。背面铸字为“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一律论处,借者与借与者罪同。”此腰牌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由故宫博物院捐赠。

令牌明代铜铸,最大径14厘米,圆径11.5厘米,厚0.5厘米。正面铸一“令”字,上有一穿孔。背面铸文:“永昌卫指挥使司夜巡牌”,两侧所铸编号为“肃字捌佰肆拾伍号”。此令牌为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由故宫博物院捐赠。

img235

农耕画像砖

img236

长城工牌

img237

清代关照

img238

腰牌

img239

令牌

铜火铳明代铜制。国家三级文物。1978年故宫博物院捐赠。长36厘米,底径8厘米。

img240

铜火铳

釉陶蒺藜国家三级文物。明代所制,高1.5厘米,直径13厘米,底径8厘米。由山西省偏关县文管所调拨。

楹联1982年初,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到林则徐流放西行中经过酒泉所书的楹联,长134厘米,宽31厘米,用绫绸表糊边。联曰:

桐阴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上联右上方题“云洲四兄大人同年清鉴”。下联署款“少穆弟林则徐”,钤朱文篆书“林则徐”、“少穆”二印。这幅珍贵的墨宝现存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img241

釉陶蒺藜

img242

林则徐楹联

嘉峪关部分出土文物统计表

img243

img2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