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城内部建筑

关城内部建筑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29日,蒋介石一行参观关城,巡视良久,并手书“嘉峪关”三字。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是年嘉峪关城内嘉峪公馆被拆除。次年秋,嘉峪关城内庙宇大部被拆除,民房全部被拆除。据一些历史记载和口碑资料,现存关城内的附属建筑有以下几处:嘉峪关公馆在关内游击将军府的对面,马路南侧,坐北向南,为四合院。
关城内部建筑_嘉峪关志

第二节 关城内部建筑

关内修建庙宇见于碑文记载的,明代有武安王庙和关帝庙、玄帝庙。从清代到民国年间,官方和民间在关城大兴土木,修建庙宇,雕塑神像。马宁邦在公元1935年9月写的《嘉峪关调查记》较详实地记述了关城内的庙宇。主要有:“柔远门附近有三官庙,三座泥塑神像,残存之壁画尚佳。由会极门下转折前行,左有案牍庙,内已无神像。”“从三官庙侧上城墙,南北有庙,由此登西楼。下楼,绕向南行,有菩萨殿,供观音像,匾曰‘慈遍雄关’,旁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题字。东楼与西楼对峙,匾篆‘露洒边关’四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所建,也为观音殿,已无神像。转向北城,有‘元真阁’,顶上一匾‘上帝阁’,横额曰‘德昭无量’,属乾隆壬子年(公元1792年)物。内供披发仗剑、左足踏龟、右足腾蛇的无量爷。”

img80

东闸门

从口碑资料知:从东闸门到外城北墙,有一排寺院、庙宇,全为土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在外城北墙下,从东到西排列着马王庙、老君庙、鲁班庙、相子庙、财神庙、护国寺。古驿站南有城隍庙。向南靠近外城南墙有土地祠、山神庙。南闸门楼上有马王庙,出南门东侧有龙王庙。关城外南面龟盖山附近有药王庙。内城南北敌楼内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和无量神,旧有“南观音,北无量”之说。嘉峪关楼内供八蜡神,光化楼内供东岳大帝。

img81

关内建筑旧照片(1910年3月拍摄)

上述关内外建筑、庙宇遗迹大都已不存在。

历史记载是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8月28日,蒋介石一行乘飞机至今嘉峪关机场降落,住横沟屯庄的套庄子内。因等宋庆龄从迪化归来,故在嘉峪关停留了几天。8月29日,蒋介石一行参观关城,巡视良久,并手书“嘉峪关”三字。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是年嘉峪关城内嘉峪公馆被拆除。次年秋,嘉峪关城内庙宇大部被拆除,民房全部被拆除。据一些历史记载和口碑资料,现存关城内的附属建筑有以下几处:

嘉峪关公馆在关内游击将军府的对面,马路南侧,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公馆华丽壮观,门外有红漆明柱廊台,院内房屋严整。有过厅五间,配房东西各三间,正厅五间。据《重修肃州新志》载,嘉峪关公馆在关城内,李端澄建,有分司,有仓场。

警卫营房俗称大衙门,也称千总衙门。在游击将军府西,坐北向南,门向南开,呈长方形院落。门前有彩画牌楼一座,门为五间过厅。院内有正厅五间,为办公之所,有东西两排营房,每排约十间房屋。

巡检衙门在警卫营房对面,马路南,有一座建筑,坐南向北,门向北开,呈四合院,内有土木结构房屋数十间,为清代巡检衙门,也称巡检分署。《肃州新志》:“巡检分司署,在嘉峪关城内。”

瓮城值更房东西瓮城值更房原各为三间,东瓮城内值更房坐东向西,西瓮城值更房坐西向东。

img82

西瓮城值更房

嘉峪关驿在关城东侧,进东闸门向南,古时候称嘉峪关驿。驿站有东西两排房屋,中间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肃州新志》:“嘉峪关驿,安设关内。东至酒泉驿七十里。西至惠回堡九十里。向驻赁民房。原额设马三十二匹,所牛五只,所车五辆,设兵二十名,夫五名。”驿站从明清时代一直延续到1943年。

南闸门楼在旗墩西侧的外城墙中间。门楼为二层三间式,进深两间,内有壁画。门楼坐北向南,建筑规格。形式与东闸门楼相同。

游击将军府亦称游击衙门。最早为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所建分司,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改置为守备公署。清康熙三年嘉峪关改设游击,改守备公署置游击将军府。建在内城中部的北墙下,坐北向南。门前原有小型钟楼、鼓楼各一座,分列东、西两边。为两院三厅建筑。厅前均有红漆明柱通廊。前厅东西各五间,中厅为过厅三间,后院有房屋十一间。前厅和钟楼、鼓楼早已无存,仅存过厅和后院。后院为四合院,三边建屋,为土木建筑。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总督王崇古认为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从此设守备。清代设游击后,此府又重修过,以后又几经修缮。建国后,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也进行过维修。新修缮的游击将军府,始于1987年,完工于1988年10月。前院宽17.5米,进深14.3米,面积250.25平方米。门厅东、西耳房面积各14平方米。书堂(东厢房)面积37平方米,武堂(西厢房)面积38平方米。中堂(议事厅)面积73平方米。后院东厢房面积34平方米,西厢房面积37平方米。后堂正房面积26平方米。后堂东间面积19平方米。西间面积24平方米。

官井内城中有官井一眼,当为明代建关时所开,供戍守官兵及军马饮用。井上建有井亭,装有辘轳。后井涸亭倒。1986年依原样复制井亭。

img83

游击将军府

img84

官井

关帝庙原称武安王庙,明代中期所建,位于关城东瓮城东墙旁边。庙内供奉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故明代中期前称其庙为武安王庙。明神宗万历帝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故改武安王庙为“关帝庙”。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酒泉人佘动奉命镇守嘉峪关,在拜谒神庙时,发现武安王庙规模较小,塑像矮卑,有碍观瞻,就暗暗下了重新修葺的决心。他带头捐献俸银,筹款购买材料,招募工匠,开工重修,于万历十年顺利竣工。“庙貌门庑,焕然一新,丹漆辉煌,规模清雅,诚足以栖格神明,永膺福祉。”(《重修武安王庙碑记》)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夏,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又兴工重修关帝庙,于次年秋落成。庙内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另有过厅和牌楼各一座。壁画绚丽,塑像雄伟,建筑精巧。门口牌楼,精雕细刻,红漆明柱挺立两旁,顶盖绿琉璃瓦,富丽堂皇。上悬“威宣中外”匾额。庙门正对南面戏台,中间广场是举行军事庆典和民俗活动的中心。

img85

关帝庙

1958年,关内外十多座庙宇被拆毁,关帝庙幸运的保留下来,但在1971年维修关城时不知因何原因连同东西瓮城的两座号房却在劫难逃。两处号房被拆除,关帝庙塑像、壁画、殿宇大部分被毁。牌楼前的两尊石狮也被移走。关帝庙上“长城主宰”的匾额现存于长城博物馆第四展厅

2000年,复修关帝庙,建大殿一座,陪殿两座,重新雕塑的关羽的塑像,神色庄重的端坐正殿,陪殿中的关羽正秉烛攻读《春秋》。庙门口塑造的两匹战马,西边为赤兔马,东边为黄骠马。塑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戏台位于关帝庙正对面,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114平方米,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修。戏楼建筑精巧,彩绘艳丽,木格顶棚上绘有太极八卦图,木制隔墙将前后台隔开,隔墙上绘有八仙图,东西山墙内壁上绘有“和尚窥女图”的壁画,两端“八”字屏风砖面上竖刻楹联一副曰: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img86

戏台

文昌阁位于关城外城内,距东瓮城东侧约15米处,西与关帝庙相邻。原称文昌殿,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八月代理嘉峪游击将军、兰州人张怀辅,嘉峪关巡检、四川人张恒利二人主持重修。楼基面积130.4平方米,石条砌基,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底层回廊环绕,红漆明柱鲜艳夺目。中间有一门洞,两侧各有砖筑耳房一间,北侧置木梯以登楼。第二层花格门窗,门窗上部绘水彩画,共80幅,楼外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顶用筒瓦敷盖,脊上有39个瓷制小狮子,两端置蟠龙,阁檐龙首起翘。阁上原书“文昌殿”,悬“斯文主宰”匾额,现无存。只在南面悬有“神威远播”匾额。

该阁在清代是文人咏诗作画、舞文弄墨之所。据说嘉峪关文昌阁神像毁于上世纪40年代,今只留空阁一座,供游人观赏。

同善堂据关内保存的“嘉峪关募建同善堂”碑文记载,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曾在关内建同善堂。

关上有墩台三座,均在外城内。一是关南瞭望墩,呈方锥体。烽燧高2.8米,底周长14.3米,上面略小,与外城墙土质相同,夯土层20厘米,为黄土和沙石混合夯筑。似与外城同时夯筑。二是旗墩,在北,突出于外墙内侧,呈长方锥体。墩残3.8米,底面积13.4平方米,夯土层20厘米,用黄土夯筑,旧时墩上树立幡旗,故称旗墩。三是东闸门墩,也称嘉峪关墩,在东闸门北的高坡上,与长城连接而斜交。残高9米,底长10.1米,宽8.3米;顶长5.5米,宽5.3米,夯土层,为夹沙黄土夯筑。遗迹尚存,公元1981年进行了维修。

img87

文昌阁

img88

东闸门墩

1961年,“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根据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嘉峪关境内明长城遗址全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