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夏季昼夜长短

敦煌夏季昼夜长短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酒泉建制同东汉一样,仍隶凉州刺史部,嘉峪地区仍属延寿县,为酒泉郡所领。延寿县仍为酒泉郡所领,嘉峪关地域依属延寿县。自前秦灭前凉至公元386年后凉建立的十年间,酒泉、嘉峪关地域属于前秦统治。吕光率兵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酒泉,出嘉峪关要塞,入西域,先破焉耆,后破龟兹,大获胜利。
魏晋时期_嘉峪关志

第一节 魏晋时期

东汉建安末,魏、蜀战于汉中,魏退兵陈仓,河西失去控制,武威颜俊、王秘,张掖和鸾、张进,酒泉黄华各自据守,迭相攻击,自相残灭,战乱不已,只有敦煌张恭拥戴魏廷护境平乱。公元220年,曹魏设凉州刺史,迁治到武威,管辖整个河西,并领护西域。魏明帝时,以徐邈为凉州刺史,河西始趋安定。当时酒泉建制同东汉一样,仍隶凉州刺史部,嘉峪地区仍属延寿县,为酒泉郡所领。

公元265年,司马氏建立西晋,沿用汉制,河西分属凉州。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新设晋昌郡(今瓜州县布隆吉以南),分酒泉郡所辖沙头县入晋昌。废乾齐县,置骍马县(治今玉门市北部)。延寿县仍为酒泉郡所领,嘉峪关地域依属延寿县。

西晋末至东晋,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割据政权,河西的汉、鲜卑、氐、羌、匈奴等杂居相处日久,势力日强,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合,又相互争夺,先后建立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此外前秦和后秦也曾一度控制过河西,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凉张轨(汉族)于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兴农修武,保卫州境”“立学校,兴礼教”传授儒学,培育人才,侨置武兴郡,安置秦雍流民(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张骏继其祖父勤修庶政,休众息役,向西拓展,经营西域,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设置为沙州,以杨宣为刺史,加强了河西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维护了中原到西域交通贸易道路的畅通。前凉政权传至张祚时,政事昏庸,统治集团内讧,民心失和,政权日趋没落,至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发兵进攻前凉,张天锡投降。

自前秦灭前凉至公元386年后凉建立的十年间,酒泉、嘉峪关地域属于前秦统治。前秦苻坚灭前凉不久,即把张天赐为首的前凉豪族望姓和旧臣、才干之士七千余户强制迁到长安、关中一带安置,这就大大削弱了河西地方势力。与此同时,苻坚选派一批前秦干吏来河西为州郡县长官,积极拉拢利用一些河西有威望有才能的官吏,并派梁熙为凉州刺史。梁熙治凉十年,行清俭之政,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了前秦在西域的影响。为使河西成为前秦可靠的战略基地,派人征发江汉及中州民户迁往河西。据《十六国春秋辑补》载:苻坚建元之末(当在淝水之战前的公元382年左右),徙江汉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也徙七千余户。这对敦煌、酒泉的开发和生产恢复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苻坚在占领河西后,为实现“统一四海”的战略目标,在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初派大将吕光及将军姜飞、彭晃等,率步兵七万,骑兵五千实施“讨定西域”的计划。吕光率兵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酒泉,出嘉峪关要塞,入西域,先破焉耆,后破龟兹,大获胜利。但由于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无力在西域建立起有效统治,迫使吕光不得不放弃西域引兵东还。吕光东还,不仅使西征西域的胜利化为乌有,而且进入河西后,破坏了河西已七八十年较安定的局面,使之陷入了少数族豪酋分割争夺的战乱之中。

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三月,吕光带着二万驮财宝,万匹骏马,以及龟兹宫廷乐队东归,受到凉州刺史梁熙阻拒,双方战于酒泉,梁熙匆忙组织起来的五万军队被击溃,随之梁熙也被吕光所杀。九月,吕光进入姑臧,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第二年10月,又自称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但河西境内并未安定下来,各种势力为争夺对凉州的控制权继续角逐。建元二十三年(公元387年),吕光凭借军事上的实力,终于镇压了各地的反抗力量,并建立政权,原前凉河西旧境大多为吕光所有。吕光在河西所建政权,史称后凉。后凉政权采取严刑重宪手段,对河西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不仅引起河西人民和大批士人不满,也引起境内各民族的反抗,河西地区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河西鲜卑秃发乌孤起兵于湟中,卢水胡沮渠蒙逊起兵于张掖,汉族李暠亦起事于敦煌。吕光之后,吕氏家族集团内讧,诸子相残,吕隆在内外交困之中被后秦大将姚硕德围困,不得已向后秦请降纳贡,又苟延残喘二年。403年,吕隆在南凉和北凉逼迫下走投无路,彻底投降后秦,被迁往长安。

北凉天玺二年(公元400年)底,晋昌太守唐瑶叛段业而支持李暠,还传檄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等张掖以西各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大赦境内,改元为庚子,建立了被后人称为西凉的政权。李暠大行封建和著姓政治,所册封的官吏中,宋、索、汜、阴、令狐、张等豪门著姓占多数,他们是魏晋时期敦煌的名门望族,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通过联姻互为依存,互相勾结,盘根错节,形成一股足以左右当地形势的强大政治势力。李暠以这些人为西凉统治集团核心,目的是欲借此“以招怀东夏”,即换取汉族上层社会的支持来与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抗衡。在推行著姓政治的同时,李暠又实施“东伐”战略。西凉立国之初“地狭民稀”,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缺乏实力。为改变这种形势,创造与北凉抗衡的条件,李暠积极偃文修武,积累物资,扩充地盘,兴办屯田,“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

东伐的第一步是迁都酒泉。公元401年,酒泉与凉兴二郡脱离北凉降于西凉。李暠于公元405年委任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和建康(治今高台县南)太守,镇乐涫;以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协同其子敦煌太守李让镇敦煌,迁都于酒泉。李暠迁酒泉后,大力发展生产,敦劝稼穑,外交上远交近攻,与南凉通盟结好,又称藩于后秦,利用后秦、南凉从东、南两个方面牵制北凉。同时进行“土断”,设置侨郡县安置迁徙到敦煌一带的江汉、中州之人,并陆续整理敦煌城防,修城筑围,以防南北边患。李暠的“东伐”战略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经营酒泉和充实敦煌,为的是攻守有据。公元417年李暠死,子李歆继位。李歆穷兵黩武,不顾国计民生,民力凋残,农业不修,刚愎暴戾,生活奢侈、“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杜忠拒良,一意孤行,在位四年,为北凉所灭。

北凉始于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发动的反对吕光的起义。而沮渠蒙逊真正成为北凉政权的奠基者是他公元401年起事反对段业,进而攻占张掖杀段业夺取政权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为了巩固北凉政权,沮渠蒙逊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审时度势,以稳妥的外交对待四邻。首先是结好后秦,公元401年派从事中郎李典到长安去拜见后秦主姚兴,奉表入贡以通和好;又纳贡南凉与南凉暂时结成联盟。其次是注重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公元401年下达制书:“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即休众息役,专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在政治方面,一是整肃纪纲,厉行法治,严格对官吏考绩黜陟,整肃吏治,严惩宗室勋遗,法不避亲。二是搜求谠言,广开贤路,不邀取时誉,不专擅功劳,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攻占西凉都城酒泉后,将西凉大批官吏、才干之士延揽于北凉,使其为北凉效力。这些经济、政治上的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沮渠蒙逊在河西的霸业。随着后凉的灭亡,其政治活动转向进取姑臧和统一河西。公元409年后,每次东伐都有战果。东伐之隙,也作西取,屡创西凉军队。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动员步骑兵三万进攻南凉,先取得显美(今甘肃永昌县东)之捷,后取得穷泉(今甘肃永昌县界)大胜,并乘胜至姑臧,南凉因此一蹶不振,只得放弃姑臧,撤往乐都。公元411年,沮渠蒙逊统兵三万,再次围攻姑臧,焦朗开城投降,姑臧终为北凉所得。公元412年,北凉将都城由张掖迁到姑臧。公元414年,西秦乘秃发傉檀西征乙弗的机会,袭取了乐都,南凉灭亡。

南凉亡国后,沮渠蒙逊开始集中兵力打击西凉,直到公元420年,决定对西凉实行最后一击,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引诱西凉李歆上钩进入都渎涧后,他挥军出击,逼李歆退到怀城将其击溃。接着,在蓼泉又将李歆击杀。公元420年7月,北凉军队攻占酒泉。入酒泉后,沮渠蒙逊“禁侵掠,百姓安堵如故”。公元421年4月,沮渠蒙逊率二万军队最终攻入敦煌,杀李歆弟、敦煌太守李恂而屠其城,西凉亡国。

至此,沮渠蒙逊终于实现了他摧毁西凉及统一河西走廊的壮志宏图,拥有了东起黄河,西到敦煌的辽阔土地。公元427年以后,又在西秦灭亡声中夺得西平和乐都二郡,据有包括湟水流域在内的整个河西地区。西域三十六国亦称臣贡献于北凉,其势力所及,至于天山南北。河西结束了诸族政权割据状态,恢复到前凉时期。

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建置,均以酒泉为郡,辖域领县则大为减裁。前凉、前秦、西凉在原酒泉郡所领玉门县境内置会稽县,在敦煌郡内增置武威、武兴、张掖、凉兴、广夏等郡,后凉在表氏县境内置建康郡。故酒泉郡在当时实领县仅存福禄、乐涫、安弥、会水等。公元400年,西凉建立后,改会稽县(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置会稽郡,领玉门、乾齐、骍马、延寿、沙头、新乡(今玉门市昌马乡一带)等县,嘉峪关地域在延寿县,属会稽郡管辖。公元421年,西凉亡于北凉,地尽归北凉所有。嘉峪关一带为延寿县,属会稽郡管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