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师副高一二年级答辩内容

小学教师副高一二年级答辩内容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全党全民办学,全民入学,小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剧增。“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资料无存。1994年,将八景中心小学分为八景一小和二小。两校学生,由八景中心小学接收。2003年,全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全部划入八景中学。表27-8 新中国成立前小学课程演变情况表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材国家统一编写印刷,新华书店统一发行。
小学教育_八景镇志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学校与学生

清光绪末年(1908),改书院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学堂为学校。1911年,八都创办浚明小学,属二等小学。1912年,胡家坊创办正蒙学校,石头渡创办育才小学,观上创办玉成观小学,属二等小学。1925年,浚明小学改为公立学校。1927年,八都改二等小学为完全小学,将浚明小学更名善丰小学。1934年,国民党当局对苏区“围剿”,推行特种教育,善丰小学改为中山民众学校,教师直接由省厅培训委派。同年,废除私立学校,推行保学制度,保设立初等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二日《高安民报》报道境内虎口(胡家坊)小学情况时载:“教育局第一次视察报告县立虎口初小学校概况:一、学校和学生数,该校学级有二,均系复试编制。是日实到学生计一年级六人、二年级二人、三年级十人、四年级五人,共计二十三人,出席百分比为五二三弱。二、教师:校长胡吉庚,级任教员刘秀清、傅如松。三、经费:除本局补助一百八十四元外,另由虎口乡等拨。四、优点:教员颇称尽职。黑板阔大可容多数学生演算。教室桌椅尚适度雅致。五、改造意见:校长:胡吉庚,系兼任未暇顾及该校校务。校舍前部应即加以整理,不能任让乡人放牛以致校舍肮脏有碍卫生。各项应用图表簿册应即备置。学生各科成绩亦似零碎,有挂置成绩室之各种练习本均系上年作品,以后应逐周举行测验,以资竞赛。教员对于校务似少计划并且因循。应速办民众夜校,日班亦应按时授课。学生缺课太多,应多做家庭访问工作,探询学生是否因事缺席抑或故意逃学。学生稍欠纪律,该教员等应切实施行公民训练。”

1943年,推行国民教育,改保学为国民学校,中心小学为中心国民学校。1946年,石头渡黄国俊创办私立小学,招收当地和周边学生,1948年停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境内有完全小学1所,国民学校15所,共28个班,有学生423人。

新中国成立后,私塾关闭。1950年,境内有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4所,学生500余人。

1955年,贯彻“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同时并举”两条腿走路方针,民办小学应运而生。1957年,有公办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24所,学生1510人。1958年,全党全民办学,全民入学,小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剧增。1959年,境内完全小学3所,初级小学27所,学生210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6.30%。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控制公立小学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和规模。1962年,有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24所,学生2067人。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出现耕读小学、简易小学,有早班、中班、晚班、半日制、隔日制、巡回教学、送学上门等多种办学形式。1965年,有完全小学6所,村级小学29所,学生250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升至84.50%。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资料无存。

1981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办学。1983年,在校学生增至46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0%,学生巩固率99%,毕业生合格率87.50%,五年级普及率64.50%,文盲率3.80%。1994年,将八景中心小学分为八景一小和二小。2002年秋,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精神而合并。2003年8月,新华煤矿子弟学校划归地方管理。2005年9月,八景煤矿子弟小学划归地方管理。两校学生,由八景中心小学接收。2003年,全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全部划入八景中学。

2007年12月,有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3个,班级98个,学生2915人。

表27-5 1973~2007年八景小学学校与学生统计表

img253

续表27-5

img254

表27-6 2007年八景镇小学校舍设备统计表

img255

续表27-6

img256

表27-7 2007年八景镇各小学学生人数统计表 单位:个、人

img257

续表27-7

img258

学制与课程

学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办学堂。小学分高等、初等两级,初等5年,高等4年,学童7周岁入学。1912年,颁布壬子学制,改为小学初等4年,高等3年。1922年,改为初等4年,高等2年,学童6周岁入学。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沿用六年四·二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入学年龄为7周岁,7~12岁为学龄儿童,秋季招生。1969年,改为春季招生,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制。1973年,恢复秋季招生。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制由五三制过渡到六三制的指导意见》,小学改为六年制。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周岁,7~12周岁为适龄儿童。

课程 清光绪末年(1908),学生所学课程除保留读经讲经之外,增设史地,理科与算学。民国初年,废除读经讲经,增设童军、党义(公民)、唱歌、手工等。

表27-8 新中国成立前小学课程演变情况表

img259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材国家统一编写印刷,新华书店统一发行。1950年,初小开设语文、算术、唱歌、图画、体育等课,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1955年,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增加劳动教育,增设手工劳动、自然、体育课时。1963年,全日制小学执行第一类教学计划,各年级每周增设周会课1节,增加语文、算术授课时数。礼港、一心(石头渡)完小执行第二类教学计划,村小、民办小学(全日制)执行第三类教学计划,四、五、六三个年级增设珠算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无统一教材,学文则学“语录”(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的》、《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学工、学农则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体育改为军体,音乐改为革命文艺。

1978年,教材实现正规化。小学四、五年级将周会课改为政治课,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体育、常识等课程。1981年,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1985年,四、五年级增设法律常识课。

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1995年,改每周五天半授课制为五天授课制。2001年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制全日制中小学课程安排》,增设活动类课程:晨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以及地方安排课程。

2004年秋,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小学每年上课时间35周,每周安排5天教学,周课时一、二年级26节,三、四、五年级30节;学年总课时:一、二年级910节,三、四、五、六年级均为1050节,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由学校自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展游艺、体育、制作等活动课程。

2007年,八景镇小学开设课程: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27-9 1955年礼港小学六年制周课表

img260

表27-9 1981年八景小学五年制周课表

img261

表27-10 2001年八景小学六年制周课表

img262

续表27-10

img263

表27-11 2004年八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周课表

img264

课堂教学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小学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私塾教学不编班级,学生单个点教,以背熟为度,学习进度因人而异,只强调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以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工作:把握教学的五个基本原则(直观性、可接受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抓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提倡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立辅导区,建立语文、算术教研组,同年级集体备课,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学习汉语拼音。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各校开辟学农、学工基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家禽家畜。

1960年始,学校强调语文算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基”教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

1979年后,教学逐步走上正规,恢复教研组活动,实行集体备课。1990年,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发学生智力。至2007年,八景小学教师获奖论文146篇,其中,国家级10篇,省级3篇。优质课竞赛获奖10人次,获学生竞赛指导奖17人次。同年,全镇13所学校建立电脑室,安装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考试

科举制度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或三年两次),乡试、会试、殿试每3年一次。

民国期间,小学每学期标准测验一般为三次,期初、期中、期末各一次,毕业考试由全县组织会考。升学考试由招生学校举办。

新中国成立后,标准测验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1958年前为五级分制,5分为优秀,4分良好,3分及格,2分及以下不及格。1958年后为百分制。毕业考试后进行升学考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考试。

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引起师生足够重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业优劣的重要标志。

1968~2000年,小学升初中由公社(镇)统考录取,升学率由50%升至99.36%。2001年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直接升入初中学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3人分获国家级一、二等奖,2人获地市级一等奖,66人分获县市级一、二、三等奖。

表27-12 1985~2007年八景镇小学升初中情况表

img265

续表27-12

img266

说明:录取分数为语文、数学两科总分(语文、数学满分均为100分)。

小学简介

八景中心小学 前身为八景小学,1973年创建。位于火车站东北面。1974年8月,建成二幢砖木结构平房,教室8间,校园面积0.40公顷;教师9人,学生近200人,设1栋5年级。

img267

图27-3 镇中心小学课间操 (2008年摄)

1979年秋,新建教室4间,四、五年级均为双班,学生300人左右。

1987年7月,镇党委、镇政府投资25万元,在八景中学建两栋两层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占地0.67公顷。16间标准教室(含教师办公室);两栋各5套砖木结构教工宿舍;有小运动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1988年9月,八景中心小学整体搬迁,设12个班,有学生400余人。

1994年,镇政府投资33万元,在原镇政府院内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18间标准教室(含教师办公室),建筑面积1219平方米。当年,中心小学分为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第一小学有教师30人,学生400余人,分设10班。第二小学有教师20人,学生300人,设9个班。

2002年,将一小、二小重新合并为八景中心小学。教师30余人,学生600余人。

2003年8月,新华煤矿学校划归地方管理。2005年9月,八景煤矿学校划归地方管理。两矿小学部学生先后由八景中心小学接纳。小学改制后,六年级学生划归八景中学管理。

2004年,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再次重建八景中心小学,选址景观路以西,占地4.30公顷。2006年动工,兴建两幢三层教学大楼,面积3858.54平方米;一幢三层教科综合楼,36间标准教室,面积2406.90平方米,有阶梯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和水冲厕所等,总投资300余万元,其中民营企业家谢红卫个人捐资50万元,中石化捐资40万元。2007年9月投入使用。同年有教师3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人,占50%;小学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占35.30%,特高级1人。学生724人,设1至5年级,15个班。

历任校长:罗清林、席生枝、胡义仁、黄小春、谢仁寿、黄喜如、陈细平(一小)、席除保(二小)、黄开辉(一小)、谢清水(二小)、熊恒辉

img268

图27-4 礼港小学 (2007年摄)

礼港小学 前身浚明小学,地址在礼港街上,创办于1911年,属二等小学,有教师3人,学生几十人。1927年,学校扩建,易名善丰小学,属八都学校。校舍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教室、办公室、宿舍走廊相连。校园占地0.38公顷,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初期教师7人,待遇每月薪米100公斤,来源于县拨款和八都公田出租收入。设1~6年级各1班,每班十几、二十几人数不等。学生由70余人发展至120余人。生源来自礼港附近及周边都、图。多为殷实人家子弟,女生极少。1934年,改称中山民众学校。1938年秋,更名国民礼港小学。抗战时期,曾设鸿声中学初中部,小学低年级迁至保里村,有教师10人,学生160余人。1945年抗战结束,学校迁回原址。1949年,有10个班,220余名学生。

1940~1941年,中共高安县委驻礼港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礼港小学为国家公办完全小学,初期教师12人,学生300人。学校除正常教学工作外,还办夜校扫盲班,为社会扫除大批文盲半文盲。1965年,学校有教师26人,其中民办教师11人。学生680余人。

1969年,礼港小学设初中班,小学迁至礼港席氏祠堂。1974年迁回,与初中合并称礼港中小学。有教师28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24人。学生778人。

1983年,初中迁走,复名礼港小学,教师20人,学生723人。1991年秋,学校设学前班。

1994年,兴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面积1228平方米。1995年,建围墙,改建厕所。2002年,硬化操场,绿化校园,添置图书、仪器等设备。同年,学校建电脑室,安装远程教育接收设备。有教师12人,其中: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2人;大专文化程度4人,中专8人。设1~5年级6个班,学前班2个,学生287人。

历任校长:谢耀奎、席肇基、黄国璋、何国栋、胡叶壬、席汉章、陈百福、席伯仁、胡保修、胡荟文、席庄礼、黄扬芝、陈绮文、朱九权、黄良俊、谌洪振、杨尚广、周森元、甘锡棠、席生枝、席保谟、席细登、罗清林、鄢长兴、肖道祥、鄢峰、席述生、席争金、席除保、席冬生、黄炮根、席保林

石头渡小学 民国初期创办正蒙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易名石溪小学,有教师2人,设2个班,学生30余人。初期设在民房,1952年搬至祠堂。1954年,学生增至100人,教师4人,4个教学班。

1960年,改办完全小学,更名一心小学,设1~4年级,招收当地学生,五年级招收庄头、观上、樟坑、南头、胡家坊和石头渡6个大队的学生,8个班,280余名学生,公办教师12人。

1969年秋,小学增设初中班,有学生400余人,11个教学班,教师20余人。1973年,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初中。小学有学生280余人,共设8个班,教师12人。

1976年,附设初中班,有学生300人,设9个班(其中初中2个班),教师14人,民办教师占78.60%。

1979年秋,初中班停办,学生转入石头渡联办初中就读,小学有学生200人,8个班,教师11人,其中国家教师1人。

1982年12月,地名标准化后,更名石头渡小学。

1995年,镇财政拨款和行政村投资兴建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各种设施,购置图书和器材。学校整体搬迁,结束以祠堂作校舍历史。

1996年6月至1998年10月,7名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

2007年,石头渡小学1~5年级学生共136人,5个班。教师1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

历任校长:谢荣楠、谢柏生、谢正顺、黄国俊、谢文旭、周丕茂、张道成、游先淼、罗清林、谢厚皮、曹发意、胡义仁、谢海如、饶根保、谢学云、谢海龙、陈五芽、邓金生

庄头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社上办小学,校址设祠堂,学生30余人,后庄头、杨家陆续办学。1957年,有庄头、杨家、社上3所初小,学生100余人,教师3人,复式教学。1965年,高小网点下伸,庄头为完全小学,招本大队和坦湖初小毕业生。1965年,学生282人。教师12人,其中民办教师8人。

1976年,附设初中班,历时5年。1995年,由行政村投资和镇财政补助兴建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占地0.50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室12间,办公室3间,配厨房、厕所、围墙、校门、操场。2007年,有学生178人,5个年级,设5个班,教师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小学高级职称1人。学前班2个,学生58人。

1974年,被评为高安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75年,被评为宜春地区教育先进集体。

历任校长:杨仲斌、谢金根、饶根保、谢学云、杨仁玉、曹桂根

观上小学 前身玉成小学,创办于民国初期。1950年,观上办初级小学,校址设村祠堂,有教师2人,学生40余人,分2个班级。

1957年,设1~4年级,学生50余人,2个复式班,教师2人。1969年,设1至5年级,属完全小学。

1975年,大队先后建平房2排,教室6间,学校由祠堂迁至新址。197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学制两年。

1996年,由行政村和镇政府共同投资20余万元,兴建一栋三层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789平方米。2001年,兴建厨房、厕所、校门、围墙等,完成学校“六配套”项目。

历任校长:熊承德、陈耀南、陈尧阶、陈五芽、谢毛古、谭金如

樟坑小学 1930年兴建,称樟溪小学。1933年后,相继易名高安县独城乡71保学和第四保学。校址设祠堂,学生20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樟坑初级小学,教师2人。1950年,有学生60余人,教学工作由乡、学区管理。1958年,更名樟坑小学。1962年,在上林村设1至2年级复式教学班。

1976年,附设初中班,有学生250人,教师13人,其中民办教师10人;新建教室8间,办公室2间,面积300平方米。1978年,学校迁新址。1979年,附设初中班撤销,樟坑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

1996年,行政村和镇政府共同投资20余万元,兴建三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890余平方米,学校第二次整体搬迁。

1993年,学生谢辉平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三等奖。

历任校长:赵淑松、周丕茂、廖兴安、邓瑞珊、黄笃初、席富春、赵立群、谢国云、赵辉斌、赵焱、赵初阳

胡家坊小学 1912年办,校址设公祠,有教师2人,学生10余人。1934年,取名虎口小学,学生40余人,教师3人(1人兼职),5个年级,2个教学班。开设课程有国语、常识、三民主义、算术、体育等。

新中国成立后,校址移至老祠堂,1950年,有学生40~50人,设两个年级,教师1人。1957年,学生增至100余人,教师3人。1965年,学生150余人。教师9人,其中民办4人。同年更名红星小学。

1968年,大队建平房校舍,面积1500余平方米,教室9间,教师办公室3间,学校迁出祠堂至新址。1975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78~1981年,为联办初中,有中小学生400~500人,初中生来自西山、南头、敖岭和本大队,教师20余人。1982年春,初中班迁入八景初中。学校更名胡家坊小学。

1996年9月,学校第二次搬迁。在新址兴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校园占地0.49公顷,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操场、篮球场和体育设施。2007年,有学生180余人,5个教学班和1个学前班。教师9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小学高级职称3人。

历任校长:胡吉庚、黄笃初、罗清林、胡义仁、胡发付、胡先萍、胡苏龙

灶岗小学 1950年设初小,校址天花宫,教师3人。1957年,有学生100余人,教师4人;设教学点3个:灶岗1~6年级,5个班,教师5人;杨家、黄家均为1~2年级,教师1人,复式教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灶岗有5个教学点:灶岗完小1~6年级,学生200余人,教师10人;杨家1~5年级,2个班,教师2人,一个2级复式班,一个3级复式班;席塘、黄家、岭下各1~2年级,1人任教。197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学生400余人。教师16人,其中民办教师12人。1979年初中停办。

1994年,投资30万元兴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完成校园“六配套”。1990年,建立图书室、仪器室、阅览室,充实教学仪器,购买图书。2002年,学校购置计算机,建立电脑室,启动远程教育。2007年,有学生144人。教师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小学高级职称4人。

历任校长:黄传立、周佳谟、谢桂林、胡惠民、罗来笋、金武文、胡宝如、鄢长兴、黄战生、黄金根、黄小良、黄炮根、黄炳南

盐湖小学 1950年,前保、敖上办初小,校舍为民房。学校教师由乡派老师2人,每校1人。1952年,后保设村小,学生18人。1955年,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小学逐步发展,盐湖7个自然村设5个教学点:黄埔设1~4年级,1名教师复式教学;土前、敖上、前保、后保4个点,2名教师,巡回教学。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

1964年,成立盐湖小学,校址设黄埔村祠堂,教师4人。1965年,有学生180余人,教师6人。

1976年,附设初中班,校舍扩建,学校办农场,勤工俭学。1978年,学生330人,教师15人。1979年,初中班停办。

1995年,由行政村筹资和镇财政拨款20余万元,兴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充实图书、仪器。2007年,学校有学生75人。教师9人,其中,小学高级职称4人。

历任校长:胡惠民、席竹根、席云凤、胡先萍、席生枝、黄得胜、肖辉根、黄炮根、肖快如

上保小学 1952年办初级小学,校址设祠堂,教师1人,学生30余人,1个班,2个年级,复式教学。1959年,有学生90余人,教师4人。1960年,陈家设教学点。

1966年,大队在吴村建5间教室,缓解校舍紧张。197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学制2年。1978年,上保小学有1~5年级,8个班,初中2个班,学生300余人,教师18人,其中民办16人。1979年,初中班撤并到礼港联办初中。

1995年,由行政村筹资和镇财政补贴20万元,兴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7平方米,完成校园“六配套”。2001年,按照模式I I标准配备一套完整的远程教学设施。2007年,学校有学生129人。教师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

历任校长:刘志娟、席柒生、黄培之、黄炳南、黄欢生

西南岭小学 前身为南头小学,创办于1938年,校址设祠堂,有教师1人,学生10余人,自备课桌、凳。

1950年,更名南头初级小学,有教师2人,学生50余人,来自南头、北头、预溪、杲溪,4个年级2个班,复式教学。1958年,南头、北头、预溪、果溪各办1个班。

1974年,南头大队在南头村东南山坡上建完全小学。学校有5个年级5个班,学生170余人,教师6人,其中,公办教师1人,民办教师5人。1976年,附设初中班,历时3年。1979年,初中班撤并到胡家坊联办初中。

1994年,南头行政村在镇政府资助下建一栋三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844平方米,修建200余米围墙和花坛、操场、厨房、厕所等。图书室藏书3000余册。2003年,成立西南岭行政村,南头小学更名西南岭小学,敖岭四、五年级学生并入。2006年,装备远程教学设施,装修标准电化教室。

2007年,西南岭小学有学生85人,5个年级,5个班。教师8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专科3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

历任校长:熊三如、饶根保、胡义仁、黄笃初、沈腊如、敖爱如

槐山小学 1950年,办初级小学,校址设祠堂,有学生40余人,设1~4年级,2个班,教师2人,复式教学。杲溪设教学点,有教师1人,学生10余人。1969年,学制改革,槐山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72年,有学生150余人,5个年级,5个教学班,教师7人,其中民办6人。

1973年,学校迁新址。1994年,兴建一栋二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0.12公顷,建有操场、花坛,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和体育设施。

2003年,调整小学布局,撤销槐山完小,设立八景中心小学槐山教学点,5个年级。

2007年,槐山教学点有教师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小学高级教师4人。学生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100%。

历任校长:杨冬生、邓金保

敖岭小学 1952年,敖岭、蜀潭设教学点,教师2人,复式教学。1976年,敖岭、蜀潭教学点合并为敖岭小学,校址建在河下村山坡上。附设初中班,学生200余人,教师10人,其中民办8人。1979年,初中班撤销。1997年,兴建一栋二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470平方米。1999年,校园设施配套,绿化。

2003年,西南岭行政村成立,学校更名敖岭教学点,四、五年级学生到西南岭小学就读。2007年,课桌、凳全部更新,并建仪器室、图书阅览室。同年敖岭教学点有教师5人,其中:大专学历1人;中师4人(小学高教职称1人,小教一级4人)。学生37人。

校长:黄淼根

八景煤矿子弟小学 创办于1968年,境内有三分矿、四分矿、五分矿子弟小学和矿部子弟小学4所。校园总面积1.91公顷,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1990年,有学生1495人,教学班45个;教职工9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人。

2005年秋,子弟学校划归地方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