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视听元素

分析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视听元素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蓝》、《白》、《红》对应着法国国旗的颜色,分述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主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视听元素,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视听元素在影片中的确切作用,并使学生客观理解各种视听表现的美学功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色彩表达、镜头处理、表现主义意识的分析,理解本片意蕴的基本表达技巧,并重点感知色彩所要传达的深层创作意图和美学追求

一、故事梗概

《蓝》的开篇展现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让本片的女主角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在医院里她企图自杀,但未能成功。康复之后,她竭力摆脱过去的记忆,孤身一人迁往别处,准备投入新的生活。然而失去至亲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她的生活,丈夫生前未完成的欧洲联盟交响乐片段时时在耳畔响起。在经历了反复漫长的思想挣扎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和丈夫的助手一同完成了曲子,她心中也因此萌芽了新的情感。

《白》的主角是一个移民巴黎的理发师,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使他萎靡不振。漂亮的法国妻子因他性无能而和别的男人上床,并且提出离婚后把他赶出家门。穷困潦倒的理发师,偷偷藏在航空行李中潜回波兰。不料行李遭人偷窃,盗贼没发现值钱的东西,便把他痛打了一顿。主角回家后接手以前的发廊,而后得到机会发了财,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请前妻来继承大笔遗产,趁机加以报复,最终把妻子送入了大牢。但片末他还是人财两空。

《红》的故事发生在日内瓦,主角是一个被广告摄影师追求着的漂亮时装模特儿瓦伦蒂娜,她偶然遇见一名退休老法官,并发现他窃听他人隐私的秘密。片中的她有一个身在伦敦的男朋友米歇尔,越来越少甚至充满了火药味的电话联系让两人关系逐渐淡漠,与此同时瓦伦蒂娜和老法官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情,在老法官到法院自首后,瓦伦蒂娜原谅了知法故犯的老法官。片中刚刚法律专业毕业的奥古斯特与他热恋着的叫卡琳的女孩之间的关系也让人印象深刻。片末,奥古斯特决定乘船去英国看朋友以暂时忘却痛苦,瓦伦蒂娜也终于下决心乘船去伦敦找米歇尔。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了英法海峡传来的噩耗,由法国开往英国的客轮因气候问题不幸翻船,一百多人中仅少数几人幸存,电视镜头前出现了幸存者的面容,其中有兼职模特瓦伦蒂娜,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还有《蓝》和《白》中的几位主要人物。

二、色彩表达

《蓝》、《白》、《红》三部曲是法籍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导演借法国国旗的颜色对人性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作为三部直接以色彩命名的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蓝色、白色、红色分别作为影片的色彩基调贯穿全片,并借由色彩与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连接起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性、人生的深层思考和解读,极具个人风格

《蓝》、《白》、《红》对应着法国国旗的颜色,分述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主题。片中无论出场时间的长短,导演都将主人公的位置给予了女性,也从中体现出与《蓝》、《白》和《红》三色对应的忧郁、尊严和真诚。基耶斯洛夫斯基以蓝、白、红三色为其影片命名, 并不仅仅单纯地对自由、平等、博爱这三种理念进行阐释或重申,而是抛开了一切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价值包袱,将自由、平等、博爱放置在每一个个体身上,试图去探寻和思考现代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蓝》:象征自由的色彩

“蓝色代表自由,当然也可以指平等,更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博爱。可《蓝》这部电影讲的是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有多远。”[1]对于《蓝》这部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了这样一番解读。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朱丽由于一场意外的车祸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打算慢慢地学会放下,学会忘记过去。然而她的心还是不自由的,她还是会经常想起丈夫和女儿。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了丈夫在去世前竟然还有一个情妇,并且还有一个尚未出世的孩子。得知一切的她愤怒了,但同时也找到了让自己不要过于思念丈夫的借口,开始新的生活。

蓝色是忧郁、冰冷的颜色,它在影片中象征着自由,而透过影像,我们处处看到的却是朱丽的不自由:在丈夫和女儿死后,朱丽没有了家庭责任的束缚,她的身体得到了自由,然而她的内心却一直被捆绑着,她无法摆脱过去,无法走出车祸的阴影,她在自我束缚的困苦中焦虑着,因此,朱丽是不自由的。导演以蓝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使丧夫失女的朱丽沉浸在一片蓝色的忧郁里,它们是朱丽所有不自由的源头:蓝色的“爱巢”,蓝色的糖纸、蓝色的玻璃吊饰(图6-1)、蓝色的玻璃纸等(图6-2),这些都让她联想到丈夫和女儿。于是,她压抑住心中的悲痛,强迫自己把所有与他们有关的东西都丢掉,于是她卖掉了房子,把用蓝色糖纸包裹的糖三两下吃掉,试图用力扯掉玻璃吊饰。可是,她还是无法忘记过去,忘记一切,还是无法重获自由。

图6-1 朱丽望着蓝色玻璃吊饰

图6-2 蓝色的玻璃纸

在这个由蓝色构成的光影世界里,蓝色的游泳池最让人印象深刻(图6-3、图6-4、图6-5)。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朱丽游泳的画面, 每一次的拍摄方法、构图、音乐处理都不一样。如果把这几组画面去掉,其实并不影响影片的叙事,然而正是这几组充满意义的画面,让观众对朱丽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蓝色的游泳池就像朱丽面临的心理困境。她想以自己的身体来抗拒事实,以深埋在水里来逃避现实世界,与世隔绝,她想抛掉所有的苦痛、所有的不如意。她的每一次游泳都是一种尝试,尝试着摆脱过去,尝试着丢弃回忆。朱丽的第一次游泳,是她在游泳池中自画面右游至画面左,但她并未上岸, 只在水中露出脑袋。这表示着朱丽还沉浸在丧夫丧女的悲痛中,不愿走出过去。第二次朱丽游到池边, 刚想上岸, 但画面外突然响起了前夫所作的音乐主题——欧洲联盟交响乐,这时的朱丽又颓然地落回水中。这时的朱丽陷入了现实与过去的痛苦之中,她试图摆脱过去,然而过去太过沉重,沉重到她无法忘怀,此时的她对过去仍旧感到难以自拔。第三次朱丽正准备上岸, 妓女在岸上与她说有关前夫的事, 朱丽愣怔地听着,妓女走后,一群孩子闯入画面,在水中嬉闹,朱丽循声转过脸去,看到这群孩子们,让她想到了与他们年龄相近的、自己的女儿。妓女的设计也是导演表现自由的一种,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朱丽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就是认同了妓女也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 画面中只有沉静的游泳池却找不到朱丽的踪影, 突 然朱丽从画面的正前方冒出, 这时画面只有朱丽呛了几口水的声音, 没有其他音响加入。这时的朱丽在得知丈夫背叛的这一事实后,由震惊、愤怒到宽恕,最后到慢慢接受。此时的她因为宽恕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她仿佛一下子从过去摆脱出来。因此,最后一次游泳并没有出现丈夫的音乐主题,表明朱丽已经摆脱过去的阴影,获得了心灵真正的解放

图6-3 朱丽在蓝色的游泳池中游泳

图6-4 朱丽漂浮在水中

图6-5 朱丽和妓女在游泳池旁交谈

(二)《白》:象征平等的色彩影片《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中唯一的“ 波兰式” 电影。导演通过讽喻的角度,黑色幽默式的表现手法对本片的主题——“平等”进行个性化解读。基耶斯洛夫斯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影响颇深,使他对自由的渴望,对人性的关怀,对悲观的执着等都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并全部融入电影中。在影片《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平等的主题下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地位卑微的理发师卡洛被妻子以婚姻有名无实为由要求离婚,并被其赶出家门。一次偶然的机会,卡洛通过炒地皮一夜之间竟成富翁,成为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发迹后的卡洛通过诈死设下计谋把妻子送进监狱。卡洛,因为爱远离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使他变得懦弱,卑躬屈膝,甚至性无能。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平等,渴望在社会上获得平等的机会,渴望在家庭里取得与妻子平等的地位。他向往平等,却永失平等。当他最后用金钱取得了自认为的“平等”的时候,他同时也失去了爱的机会。基耶斯洛夫斯基从个体的性能力不平等的角度出发,探讨由于人类本能的缺失而引发的人性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展示了导演对于平等、爱、人性的理性思考。

《蓝》、《白》、《红》三部曲中《蓝》和《红》中的主色调非常突出,在视觉上我们可以轻易感受它们的存在,并联想出它们存在的意义。然而《白》中的主色调却相比另两部少了些许自信,全片围绕着白色却没有一处刻意的让人一眼看出的白。看片名,我们可能会认为导演会在全片安排多处的白色,用来提醒观众白色——特别是白色所代表的“平等”的存在。然而观看完整部片子,我们会发现,白色仿佛无处不在,却又无法说出它具体存在的地方。这可能跟白色本身有关,白色包含了光谱中所有的颜色光,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这种“无色”在视觉的呈现上就少了很大的强迫性,致使观众在观看时,不会太刻意地留意。然而,仔细观看,我们会发现,影片中所隐藏着的大片白色的渲染:白鸽、雪地(图6-6)、石膏像、婚纱、理发店的门、工作服、杯子、广场的露台、结冰的河面等。这些白色星星点点地穿插在影片中,提醒着它存在的意义。

图6-6 白色的雪地

悄无声息的白还存在男女主角的脸上:男主角的白是由于地位不平等,造成的由心理反射到生理上的苍白;而女主角的白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丈夫、对婚姻失去信心的灰白。导演关于男女主角的脸部特写特别多,仿佛想通过男女主角脸部的白色来反映平等的缺失,使爱也无以延续,两者的冲突对于爱的双方都是一种深刻打击。

而全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白色,应该是男主人公闪回里的白色婚礼。影片中有多次婚礼现场的闪回镜头:纯白的婚纱、纯洁的白鸽、欢笑的人群、灿烂的笑容、美丽的新娘……一切都是那么唯美,那么美好,美好得有点不真实,像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白雾里(图6-7)。

白色在这里的运用,渲染了爱情的美好,配合抒情的音乐,使闪回的画面梦幻般的美好。下一个场景切回到现实,男女主角在法庭上的对峙,这时色调恢复正常(图6-8)。这种色调上的对比,也是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残酷鲜明的对比的外化。这种抒情性的闪回也使男主人公的遭遇多了份同情。外表美艳的妻子,在洁白的婚纱下藏有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她渴望更多。而对于丈夫而言,他的向往仅限于最初的教堂、白鸽、动人的妻子!每次的回首,丈夫都看到了同样的画面,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刻也是记忆中最美丽的时刻,然而,他为此所要付出的却是人性的平等。在片尾卡洛的最后一次闪回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卡洛出现在了回忆的画面里,在妻子深情地送出一个吻的时候,卡洛回应了妻子的这个吻。慢镜头的使用,使这个吻在画面里,也在卡洛的回忆里停留了很久,很久。通过阴谋而把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妻子送到监狱后,他以为获得了与妻子一样的平等。于是,在卡洛的回忆里,他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妻子面前,并回应妻子的吻,而这个期待已久的吻却来得这么迟。这个吻的设计如神来之笔,凸显了导演的机智。而在影片最后,当他看到多明妮在监狱窗前对他用手语说:“等我出来后,我们再来一次”时,卡洛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这时,他才发现多明妮对他的爱,而这份爱在他精心布局的骗局里只能让他们两败俱伤。“平等”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然而,男主人公失去“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流。他和妻子由于缺乏交流,而使他们不能相互理解,而不能相互理解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分离。

图6-7 婚礼上的美丽妻子

图6-8 现实中法庭上的妻子

(三)《红》:象征博爱的色彩

红色在法国国旗中象征着博爱, 《蓝》、《白》、《红》系列中的最后一部——《红》,就是这样一部探讨博爱主题的影片。一名兼职模特女大学生瓦伦蒂娜与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是邻居,每天擦身而过却互不相识;瓦伦蒂娜由于撞伤了一条狗而结识了狗的主人—— 一名退休的老法官,并无意中发现了老法官窃听邻居电话的秘密。在一次次接触中,她与老法官建立了跨越年龄的深厚友谊;瓦伦蒂娜有一个远在伦敦的男友,她对他充满猜疑和不信任;奥古斯特亲眼见到热恋的女友与其他男人偷情;最后,两位主人公出于不同的原因相聚在一艘船上,并在一次巨大的海难中,两位主人公作为仅存的幸存者终于相见。这一件件看似离奇的故事无不充满了强烈而神秘的宿命论的味道。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人与人之间相遇就像是被切成两半的苹果,相逢于错过的时间夹缝中,无论是各种偶遇或者错身而过的巧合,或是所经历的相同的命运,千丝万缕间隐含着无以名状的命定与偶然。

红色是张扬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人性的张力。红色也是复杂的颜色,它既代表了生的希望,又代表了死的绝望。红色作为片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让它在滤光镜下使整部影片都沉浸在红色的世界里,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点缀在观众的视线里,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场景都会有一些关于红色的意味深长的镜头出现:红色的信号灯象征着危险;咖啡店榨汁机上的红色樱桃象征着精神创伤;红色夹克象征着曾经的爱;救生员的红色救生服则象征着救赎(图6-9)。

图6-9 身着红色救生服的救生员

另外,片中还大量出现了其他红色的事物:红色的机器、红色的衬景、红色夺目的吉普、红色的咖啡招牌、红色的书皮、红色缎带花结、红色的宠物绳、练功房红色的杆架、动物医院里的门、保龄球馆的座椅、老法官家中的墙壁,以及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的红色巨幅广告上瓦伦蒂娜的肖像画等(图6-10)。

图6-10 瓦伦蒂娜的巨幅广告

当然,这些红色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时,其他的色彩在红色的强烈对比下,都显得较为暗淡,这些被精心安排在影片中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影片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正是这些不经意中出现的“红”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每一抹红色都与人物的情绪和内心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导演正是通过这些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的铺垫,把红色所承载的博爱精神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观众,并最终给观众们极大的感动。

这部影片除了出现大量色彩漂亮的红颜色外,伴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及人物的心情变化,红色的饱和度也在不停地变化,变化中的红色也似乎预示着人物的情绪变化,这些细节体现了导演对于色彩美学的灵活运用。

三、长镜头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长镜头的使用也是非常出彩的。在影片《白》一开始,导演就运用了一个37秒的长镜头来表现一个硕大的、破旧的旅行箱在行李传送带上慢慢移动的画面(图6-11)。

图6-11 一只破旧的、红色的旅行箱

旅行箱的特写镜头配上轻缓略带哀怨的背景音乐,给全片定下了一个悲伤、凄切的基调。镜头长时间聚焦于一个看似非常平常的物件之上,暗示此物的重要性,这是希区柯克善用的镜头美学。而基耶斯洛夫斯对于这一手法的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每当卡洛的命运出现重大转变时,这一场景就会反复出现,导演正是通过这一物象来暗示男主角卡洛的悲惨命运:卡洛就像这只破旧的行李箱,在命运的传送带上任意被人搬来搬去,无法主宰自我。这种小人物的飘零之感具化成了一个被人任意丢弃的行李箱,摇摇晃晃地落在各样的际遇中,体现了导演对镜头处理的独到之处。行李箱被传送与男主人公卡洛出现在法院门口的镜头交替出现:男主人公卡洛的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更凸显了他作为失败者的无奈。“平等何在?难道就因为我的法文不好,法官就拒绝听我的陈词吗?”这是影片卡洛在法院参加离婚审理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所触及的无非是一种生活层面的尊严。然而这背后所涉及的种族、国家、阶层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演在开头第一个长镜头得以隐喻和外化。

在影片《红》的一开始也同样运用了一组意味深长的长镜头,这组长镜头的使用表达了导演对信息社会的讽刺:镜头穿梭于密布的电话网络间,期间还夹杂着无数模糊、嘈杂的声音(图6-12)。

这让我们不禁反思,技术拉近了我们的空间距离,然而为什么却拉远了我们的心理距离?它们真能传递我们内心真实的感情吗?还是为欺骗做的最完美的掩饰?通过老法官监听的电话,我们见识到了美满婚姻下的背叛、温暖亲情下的欺骗……在这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夫妻关系、母女关系、恋人关系一一进行了拷问。

图6-12 错综复杂的电话网络线路

四、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风格中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是以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善于运用表现主义形式的高手。在电影《蓝》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例如,影片一开始,朱丽一家发生车祸,使朱丽一下子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为了表现生命的脆弱和女主角当时的状态,在转到医院这一场景的第一个镜头时,导演运用了一个小小的道具——病床上一片被微弱呼吸吹得缓缓飘摇的鹅毛绒大特写——它象征着一个弱小、纤细、仿佛随时会消逝的生命(图6-13)。

图6-13 病床上一片被微弱呼吸吹得缓缓飘摇的鹅毛绒

这一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合理又充满意蕴。除此之外,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大特写以及非常规摄影来进行表意。例如,运用非常规摄影拍摄的眼球中的医生(图6-14); 朱丽在观看葬礼录像时,导演对她的鼻、嘴的长时间特写(图6-15);勺子中弯曲变形的人物影像等, 这些夸张、变形、扭曲的非常规影像,使观众仿佛走进了朱丽的内心世界,一同去感受她的痛苦、压抑以及绝望。

蓝色是忧郁的,同时,也是自由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他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叙事方式,记录下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并运用他精湛的拍摄手法、纪实与表现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思辨的哲理共同融入影片的叙事之中,让观众感受了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自由、生活、人生的思考。

而在影片《白》中导演也充分利用了表现主义手法来传达思想意图。在多次婚礼的闪回镜头中,导演就巧妙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来夸大男主人公对于过去幸福的美好回忆。美丽的妻子穿着婚纱幸福地对着自己微笑,白鸽展翅高飞,周围萦绕着亲友的祝福,所有的一切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白纱中,朦胧而又美好,慢动作加上过度曝光让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这种夸大的表现方式正是男主人公心理的直接反映,而对于妻子美丽的刻意渲染也表现了男主人公对于妻子的爱,同时与现在妻子对他的厌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影片中多次出现婚礼镜头的闪回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而是男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过去的美好反衬了现实的残酷,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更是拉大了这种心理差距。

图6-14 朱丽眼球中的医生

图6-15 朱丽嘴部大特写

五、结局

《红》作为压轴之作,它的结尾不仅仅是这一部电影的结局,同时它也是《蓝》、《白》、《红》三部曲的最终结局,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事业的完美结局。在电影《红》的结尾,遭遇海难的轮船中,共有七个人获救:第一位生还者是一个湿漉漉的惊魂未定的女人,这是法国作曲家的遗孀——由朱丽饰演的《蓝》中的女主人公;第二位生还者是毕业生的情敌,关于他的镜头被画面忽略掉了;第三、第四位生还者分别是《白》中的波兰丈夫和法国妻子,这里似乎暗示了他们的结局——破镜重圆并且重新生活;第五位生还者是《蓝》中的男主人公,这使得属于《蓝》的人物结局也加以点明——寡妇朱丽终于放下过去,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并与丈夫的同事走到一起。这一刻对于电视机前的老法官来说,无疑是紧张的,他担心着他的朋友瓦伦蒂娜现在的生死。他正关注着他那位朋友的命运。这时,第六位生还者出现了,他是日内瓦的法学毕业生、一位名叫奥古斯特的年轻法官,也就是本片男主角之一;而在他的身后,正是老法官最关注的人——瓦伦蒂娜——生还者中的最后一人。这时,老法官在电视机前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而镜头推向了瓦伦蒂娜的侧脸时,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人从她的身后走过,画面选择了在这一瞬作了最后的定格。红色的背景,瓦伦蒂娜哀伤的脸庞,这一画面似曾相识——这就是瓦伦蒂娜为口香糖拍摄的广告画面。看到这里,观众感觉也许有什么故事被忽略了,也许有什么故事即将开始。《红》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封镜之作,因此,它所表现的主题也较前两部更加深刻,它仿佛积累了导演所有想要倾诉的感情、想法和态度。整部影片以“爱”为线索展开,表达了基斯洛夫斯基对理想的爱的一种理解与期盼,片中无处不在的红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情绪,一种心态。

知识链接

1.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影片与吕克·贝松其他作品一样,视觉效果突出,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本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杀手的故事,但是正如片名“不太冷”所传达的一样,本片并没有用冷色调来表现一个杀手的残酷与冷血,反而以黄色为主调,来展现一个杀手温情、重义的一面。影片的外景采用的是昏黄的颜色,内景则采用了耀眼的金黄色,这两种色彩的对比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昏黄色的外景象征着外面世界的残酷与无情,金黄色的内景则象征着主人公柔软的内心世界。

片中几次出现的绿色植物也极具象征意义。主人公里昂作为一个杀手是孤独无望的,然而马蒂尔达的出现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而这株绿色植物就如同希望的延续。

2.影片《香水》

《香水》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畅销国际的小说《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孤僻的、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格雷诺耶为了制作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香水而不惜杀人的故事。影片是一部极具视觉文化的作品,导演通过精彩绝伦的声画组合,通过视觉、听觉的完美配合把“香水”那迷人的香味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也仿佛受到了“香水”的蛊惑,沉浸其中。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最受争议的场面是格雷诺耶被押上刑场时的一幕。当他把一滴香水滴在手绢上,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所有的人仿佛都受到香水的诱惑,开始相互亲吻爱抚,整个广场都充斥着赤身裸体的人,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巨大,物欲带给人的快感通过镜头得以迸发。

3.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简单、质朴的电影,没有美女、帅哥作为主演,没有血腥、凶杀作为商业噱头,它只是讲述了一个落魄的失业音乐教师和一群被世人所遗忘的孩子们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却让人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让人动容垂泪。

孩子们的声音天籁般充斥了整个屏幕,从四面八方蔓延至我们,一直流淌到我们的心田、我们的血液,直到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伟大。影片中最让人称道的也正是音乐的运用,正是这优美动人的音乐,让孩子们摆脱世俗对他们的定义,寻找到人生的意义。音乐配合叙事,有时候直接进行叙事来构成整部电影,音乐成为了该片抒情达意的重要工具。

练习题

1.试体会中国影片《红高粱》、《英雄》和《蓝》、《白》、《红》三部曲在色彩表现方面的异同。

2.分析电影《红色沙漠》中的色彩表达。

3.谈谈导演基斯洛夫斯基在“三色”中所表达的人文内涵。

【注释】

[1]达纽西亚·斯多克.基耶斯洛夫斯基语谈基耶斯洛夫斯基[M].施丽华,等,译.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