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好家庭防地震准备,地震发生后的自我保护

做好家庭防地震准备,地震发生后的自我保护

时间:2022-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有效避免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还要做好家庭防震准备,震时有效自我保护,震后积极自救和救他人。妥善存放家中的危险品,防止引起地震次生灾害。

我国为地震多发地带。青少年了解地震征兆可以有效避震,减少人员伤亡。这些征兆主要有:井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大气中出现异味、飞鸟家禽惊慌、电线之间有火花、室内有蓝光等。地震发生前,某些人也会有异常感觉,特别是老人、儿童、患病者可能感觉更为明显。

要有效避免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还要做好家庭防震准备,震时有效自我保护,震后积极自救和救他人。

(一)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1)要制订家庭防震计划。检查室内在地震时可能造成破坏或伤害的隐患。有针对性地制订出解决办法,消除不利于防震的隐患,制订应急避震措施。

(2)要了解住房的环境。观察住房周围有没有容易倒塌的建筑物,或者是否地处岸边、陡坎或不稳定的边坡地带,防止地震次生灾害。

(3)检查或加固住房,强化室内防震措施。妥善存放家中的危险品,防止引起地震次生灾害。准备必要的震后急用物品,如水、食品、衣物、药品等。

(二)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地震的致死因素主要是房顶塌落和灰尘呛闷,所以,自救的防范目标应针对落顶和呛闷采取措施,宁可受伤,也不要丧命。震时,如果在瞬间之内又不能离开房屋,最好就近迅速找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室内避震:为方便于他人救助,室内的避震位置宜“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

居住在平房的,震时正好在屋内或房屋附近,屋外又是空旷区,附近又无高大建筑物,应当充分利用十几秒钟的时间跑出室外,如果来不及,要以比桌、床高度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或紧挨墙沿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上,保护好头部。

居住在楼房的,要针对天花板的塌落位置迅速躲靠在支撑力大而自身稳固性好的物体旁边,如铁皮柜、暖气、大器械旁边,但只能靠近支撑物,不能钻进去。也可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等。切记,不要上阳台,不要使用电梯,千万不要跳窗或跳楼。当闻到有毒气体时,应用衣物捂住口鼻;正在用火时,要立即关掉煤气或电源后迅速躲避;在车站、商店、地铁、剧院、教室等公共场所,切忌拥向出口,防止摔倒、踩伤、挤伤,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要保持镇静,就地蹲在桌、椅旁避震。

户外避震:地震发生时,屋内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高烟囱及石化、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正在行驶的车辆应紧急停在开阔处;过桥时紧紧抓住护栏,待震后向桥头转移;如果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落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要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板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山区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三)震后自救互救

在地震灾害救援中,自救互救极其重要。

1.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然后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2.震后互救

震后几小时内的人员互救是成活率最高的时刻。震后救人,力求时间快、目标准、方法得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先救近处的人,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先救“生”后救“人”。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用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在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被困人员的安全。使用的工具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尘土太大则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一时难以救出,可设法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施救和护理。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受伤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