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尼族和彝族是同一个民族吗

哈尼族和彝族是同一个民族吗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哈尼族创世史诗《烟本霍本》中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叫塔婆,她生下了72种人,即各民族的先祖,他们都是亲兄弟。1954年,国家又依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受到哈尼等各民族的衷心拥护。这成为哈尼族地区民族团结平等的佳话。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团结对敌,巩固国防是民族工作的核心。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_中国哈尼族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哈尼族创世史诗《烟本霍本》中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叫塔婆,她生下了72种人,即各民族的先祖,他们都是亲兄弟。史籍对哈尼族的记载多数反映了哈尼族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史实。《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先秦时期分布在今大渡河以南的和夷与各族人民一道,追随夏禹治水获得成功,夏禹上山进行旅祭以谢天,下山与和夷等各族人民共庆大功告成。和夷是当时人口较多的部族,是治水的重要力量。和蛮大首领王罗祁与其他地区首领一同向唐朝贡方物,反映了和蛮首领与其他民族首领联系紧密,和蛮群众与各民族交往频繁,关系融洽。哈尼族古地名中有“谷哈密查”(今昆明滇池一带),此语称起因是为哈尼人来到这一地方后,为向原住民表示和平诚意,把武器埋于地下,故称为“谷哈密查”(即埋藏三尖叉的地方),后哈尼人称今昆明一带为“谷哈”。

自古以来,哈尼族与各民族和平相处,相互交流学习。哈尼族是在“藏彝走廊”迁徙流动的重要民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与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江交错的高山峡谷地带迁徙流动的漫长岁月里,哈尼族与各民族和谐共居、和睦相处。在哈尼族史诗中记述,哈尼族先民迁徙到阿撮,与阿撮人和平相处,学到了编织技术和种竹技术,并把自己的酿酒技术传授给他们,和平分手后带上竹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让子孙种上,并永远铭记阿撮人的友谊。在谷哈,哈尼族先民学到了冶炼技术。迁徙中,哈尼族先民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使生产技术得到提高,生产获得发展,民族不断壮大。迁徙的过程是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也是哈尼等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交融,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

哈尼族注重在梯田开垦、茶叶开发及种植管理中与各民族加强团结。水渠是梯田开垦耕作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要先于梯田开凿出来;水渠随山势回环,随梯田增加而延展,形成沟渠纵横的灌溉网络。长达数十公里的水渠不是一家一户能开出来的,是全寨人、数寨人齐心协力的结果。明洪武年间,今红河县宝华乡的吴蚌颇,发动、组织哈尼等各族人民开垦梯田有功,被朝廷封为左能土司;元阳县的龙咀以开荒有功成为新土司。梯田水渠的管护也要通过各寨、各户共同协商,建立管水制度,采取木刻分水的办法合理分水、长期遵守。梯田生产中亲帮亲、邻帮邻,在翻挖冬水田、春耕、栽秧和收获时要换工互助,以村社为单位,或互相邀约,劳力相当的男女青年自愿组合,在村社内轮流为各家做农活。

img225

哈尼等各族群众共同开挖梯田   摄影:阎雷(法国)

普洱茶作为一种商品,它的规模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随着内地市场和西部少数民族对普洱茶需求量的增大,普洱府管辖地区大量种植和压制普洱茶。“普洱府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万人”。上千年来,茶区哈尼、彝、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同心协力垦荒植茶,因茶同行,因茶为邻,因茶结亲,因茶联姻,形成了各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分布格局,也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茶马古道把省内外各民族与茶区的各民族联系在一起,进入茶区的马帮中有藏、回、彝、白、哈尼、纳西等民族,普洱人把西藏来的藏族同胞叫做“老友”,藏族人把生产茶的地方称为“甲拉”,把种茶贩茶的汉人叫做“甲米”。“甲”来源于汉语“槚”(茶)。中国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从西藏出境并传入西方,比中国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更早;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首先是从茶开始的,茶从哪里来?西方人也把茶的故乡中国称为China。

哈尼族主要分布的哀牢山、无量山是多民族聚居区。居住在半山腰的哈尼族,与同居半山腰的彝族比邻而居,村寨相近,田地相连,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协作,不分彼此;与高山森林区的苗、瑶、拉祜等民族及与低山河谷区的壮、傣、汉等民族优长互补、相互依存,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结“牛亲家”是哈尼族为了加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以牛为媒介,把异族兄弟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一起以牛来发展传统农业,以求得生活的富足、美满。一般以坝区傣家为一方,山区的一家哈尼族或彝族为另一方,一方有母牛(或母马),另一方有公牛(或公马),通过互相协商,愿把公牛和母牛配对,共同管理使用。这种关系定下来后,一般不再变更。

哈尼族长街宴等民族节庆活动,成为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2007年以来,哈尼族地区举办的第八届普洱茶叶节、墨江哈尼族太阳节、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江城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节暨边境交易会等多项活动,被评为“云南十大民族团结盛会”和“十大民族狂欢节”。上述节庆活动,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亲善热情的文化传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的最好展示。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哈尼族团结文明、健康向上的整体形象,在各族人民以及中外游客中鲜明生动地树立起来。

1950年,思普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政权还未建立,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之间隔阂很深,还有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文化侵略和境外国民党残部的窜扰,敌我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复杂。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团结对敌,巩固国防是民族工作的核心。1950年8月,国家动员组织了哈尼等边疆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为增进边疆与内地的了解和民族团结打下了群众基础。1951年元旦,在普洱(今宁洱)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方有富、白开福、朱正福、何德、李田祥、李开林、陶世文、张玉宝、李万学、黄阿独等10多名哈尼族代表,与各少数民族的代表及当时地方党政、军领导共48人,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普洱红场举行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仪式,立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额正中为“民族团结誓词”6个大字,正文是:“我们26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正文之下镌刻的是用各民族文字书写的签名。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疆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是边疆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巩固边防、维护团结、发展进步的象征。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图册》。普洱民族团结园还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60年来,哈尼族代表及普洱的广大哈尼族人民践行誓言,宁洱的方有富老人还坚持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下给各民族群众宣传民族政策,他常常用和谐、融洽来形容当前普洱地区的民族关系,感慨地说:“我亲眼看到了我们当年‘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的誓言实现了。”

img229

民族团结誓词碑

哈尼族各级干部时刻牢记毛泽东“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的教导。哈尼族参与区域自治的州县,在各民族干部组成的班子中,哈尼等各民族干部团结合作,哈尼族干部担任主要领导时,尊重同志,积极发挥大家的作用;其他民族担任主要领导时,哈尼族干部支持配合,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哈尼族地区出现了各民族干部共同成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哈尼族分布广、人口比例较高的地方,哈尼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18.73%,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26.42%。20世纪50年代初筹建自治区(州)时,曾有建立傣族哈尼族自治区(州)的方案;哈尼族干部群众服从大局,支持成立傣族自治区(州)。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的54年里,哈尼族干部自觉加强民族团结的学习教育,先后担任州级领导的11名哈尼族干部和一大批其他级别的哈尼族干部讲政治,积极工作,发挥作用,维护团结。唐家寿、李勇先后担任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六届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家寿始终强调“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团结,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和互助”,主持制定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多次代表州委、政府出面解决重大、棘手的民族矛盾以及少数民族同国有农场的纠纷。第九届、第十届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勇,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放在工作的首位,组织修订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近些年来,一批哈尼族干部离开家乡到其他民族地区工作。曾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担任州委副书记的陶国相和担任州检察长的赖玉华,曾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担任组织部长的蔡江华,现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担任副州长的卢文祥,在西藏拉萨总工会任党组书记的白玉福、在甘肃省民委宗教局伊斯兰教处任副处长的李源、在西藏民族学院任科研处副处长的朱玉福等哈尼族干部,都能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身体力行地促进民族团结。2005年,在怒江边防支队任政委的罗实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民族团结唱新歌,场群共建促和谐。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哈尼族地区进行了橡胶、茶叶、咖啡等产业开发,农场在不断发展中注意寻找一条既适应农场企业发展,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共同走向致富之路的途径,哈尼族干部群众始终如一地积极支持开发建设。勐捧农场是一个民族大场,场内哈尼族人口占全场总人口的29%,哈尼族职工占全场职工总数的43%。多年来,农场党委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周边村寨实施帮扶计划,修通道路,架通了闭路电视、自来水,修建街道、水池、厕所,并扶持开发橡胶、茶叶等产业,使周边村寨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改观。通过农场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周边村寨的哈尼族群众开始上规模大面积地种植橡胶,都学会了防病、割胶等技术,增强了村寨村民的“造血”功能,周边的村寨共种植橡胶20多万亩,开割投产10多万亩,橡胶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支柱。一系列场群共建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同时加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场群友谊,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场群和谐发展的新环境。2005年,勐捧农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