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地区

人口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地区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地大大小小的民族和民族分支多达50余个,且多由性格剽悍的山民组成,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相比,北高加索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更为浓郁和强烈。该地区只有阿迪格和北奥塞梯出现人口下降。而在北高加索地区的8个共和国中,只有卡尔梅
人口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地区_北高加索_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

二、人口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地区——北高加索

在俄罗斯,民族成分最复杂、历史遗留民族问题最多、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关系最紧张的地区莫过于北高加索。最近若干年来,北高加索地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一系列将对俄罗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变化,因而尤其值得关注。

(一)北高加索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态

北高加索地区位于俄罗斯南部联邦区的南端,面积并不算大,对于国土辽阔的俄罗斯来说,它只是高山和大海之间的一块狭小地带。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和人文环境,历来受到特别的关注。在地理上,该地区地处欧亚交界,被黑海-亚速海和里海东西相夹,南靠大高加索山脉,向北俯瞰东欧平原,居高临下,地势险峻,陆地与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两国接壤,海路直通东南欧各国以及亚洲的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等国。从军事角度看,该地区是俄罗斯中央地区的天然屏障,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该地区是俄罗斯通往外高加索的必经之路;从文化角度看,该地区是不同种族文化和不同宗教文化的交汇点和争斗点,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在当地表现得相当突出。正是这一切决定了北高加索地区的特殊性。

除此之外,北高加索地区尚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北高加索地区全部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是俄罗斯境内民族自治地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俄罗斯联邦境内21个共和国中有8个位于该地区,占了总数的三成多,自西向东依次为:阿迪格共和国、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北高加索地区民族成分之复杂堪称俄罗斯之最,也为世界所罕见。当地大大小小的民族和民族分支多达50余个,且多由性格剽悍的山民组成,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相比,北高加索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更为浓郁和强烈。在历史上,该地区也曾经是俄罗斯境内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最突出、最尖锐、最频繁的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车臣人、印古什人、阿迪盖人、亚美尼亚人、阿瓦尔人、卡巴尔达人、奥塞梯人、卡拉恰伊人、切尔克斯人、达尔金人、列兹金人、卡尔梅克人、巴尔卡尔人、库梅克人、拉克人、阿塞拜疆人、塔巴萨兰人、诺盖人、土耳其人、哈萨克人、阿巴津人、格鲁吉亚人、希腊人等。从时间上看,俄罗斯等斯拉夫民族进入这一地区较晚,历史根基不深;从民族构成上看,当地俄罗斯人数量不多,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发挥主导性作用;从文化上看,俄罗斯东正教文化在该地区,特别是在民间的影响极其有限。

2.地理位置特殊,与海外联系极为便利

前面已经提到,北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交界处,背靠大高加索山脉,西接黑海—亚速海,东临里海,与多国陆路接壤或海路相连,中央政府不易控制。

3.地处山区,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信息传递不畅,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

这形成了该地区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当地的非俄罗斯化倾向严重,这一点可以从俄罗斯官方语言俄语在当地的普及程度上略见一斑:北高加索地区各共和国民众的俄语普及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民族自治地区,其中,车臣共和国的俄语普及程度是全俄最低的,至今在当地各民族人口中只有81%的人懂得俄语,而在车臣族人口中俄语的普及程度更低。从理论上说,俄语作为一种标准的拼音语言,它的普及难度并不大,而且从沙俄时期到苏联时期,中央政府都始终不遗余力地强行推广俄语和俄文的使用,但至今当地的许多阿瓦尔人、达尔金人、印古什人、列兹金人、车臣人仍然拒绝使用俄语,或者根本不会听、说俄语。[23]

4.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

2006年,俄罗斯全国城乡人口比例为73∶27,而在北高加索地区的8个共和国中,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和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4个共和国的常住居民主要为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高达66%、57%、57%、56%;阿迪格和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农村人口比重略低,但也超过四成,分别为47%和41%;即便是农村人口比重最低的北奥塞梯(35%),也明显高于全俄平均水平。

5.教育不发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北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全国教育最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接受过专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的人口比重都是全俄最低的。在8个共和国中,在年满15岁的人口中只有北奥塞梯共和国的文盲率为0.6%,与全俄平均水平持平,其余7个共和国的文盲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车臣共和国有5.4%的人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盲率达4%,农村达到了4.7%,分别是全俄平均水平的6.7倍和3.6倍。[24]

表4-7      北高加索地区人口总量及城乡比重(2006年1月1日)

img53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6.出生率高,人口相对年轻,就业压力大,失业率

2003~2004年,俄罗斯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16.0‰,自然增长率为-5.6‰。北高加索地区人口出生率普遍高于全俄平均水平,全俄89个联邦主体只有17个人口获得增长,其中有6个位于北高加索地区,它们是达吉斯坦、印古什、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克、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车臣。该地区只有阿迪格和北奥塞梯出现人口下降。通过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阿迪格、印古什和车臣3个共和国的人口依然维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出生率在14.2‰~25.2‰,自然增长率达到了9.9‰~19.6‰。[25]这与俄罗斯全国人口负增长5.6‰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北高加索地区,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依然普遍存在,根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结果,全俄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2.7人,其中城市为2.7人,农村略高,为2.8人。北高加索地区8个共和国居民家庭人口平均数均高于这个水平,其中印古什和车臣最高,分别达到7.1人(城市6.9人,农村7.4人)和5.5人(城市5.6人,农村5.4人)。[26]

1993~2006年,全俄人口从14856.17万减少到14275.36万,下降幅度为3.9%。而在北高加索地区的8个共和国中,只有卡尔梅克人口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达到9.67%),成为一个特例,阿迪格和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略微减少,其余共和国都在增长,且增长幅度相当可观——北奥塞梯增长了6.12%,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增长了11.29%,达吉斯坦增长了32.69%,印古什增长了148.72%。车臣共和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直到1994年,当地人口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开始,由于战争因素人口开始下降,到2001年人口数量降至谷底,为99.64万人,比1994年的130.71万人减少了31.07万人,下降了23.77%。从2002年开始,车臣人口恢复增长,到2006年已增至116.28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16.70%,年均增长3.34%。[27]

表4-8      北高加索地区年满15岁人口受教育状况(2002年)      单位:万人

img54

续表

img55

资料来源:[俄]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15岁及以上人口教育程度》,《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表4a,http://www.gks.ru/PEREPS/t8.htm#a

表4-9      北高加索地区年满15岁受教育人口比重(2002年)      单位:‰

img56

续表

img57

资料来源:[俄]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15岁及以上人口教育程度》,《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表46,http://www.gks.ru/PEREPIS/t8.htm#b

表4-10      北高加索地区人口变动情况(1993~2006年)

img58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由于人口多且经济欠发达,北高加索地区的失业率明显高于俄罗斯其他地区,尤其是车臣共和国,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时,在已说明自身生活资料来源的人口中,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口占到了9.7%,是全俄平均水平0.6%的16倍。[28]直到2004年,北高加索8个共和国的失业率仍然是全俄最高的,其中车臣共和国高达75.4%,印古什共和国高达46.3%,达吉斯坦共和国为27.2%,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25.7%,卡尔梅克共和国21.7%,阿迪格共和国17.6%,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16.9%,相对较低的北奥塞梯共和国也达到了11.7%。[29]截至2006年8月底,全俄失业人口为536.3万,其中33.33万集中在车臣共和国。[30]

表4-11      北高加索地区与全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比较(2004年)

img59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06、112、113、114页。

表4-12      北高加索地区与全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2004年)

img60

资料来源:[俄]国家统计委员会:《2004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5年版,第85页。

7.北高加索地区在文化上属于伊斯兰教势力范围,当地绝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苏联时期中央政府大力倡导无神论,一度使伊斯兰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大为下降,许多年轻人不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只在少数老年群体中发挥作用。苏联解体后,伊斯兰势力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在上述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8.分离主义倾向严重

北高加索各民族历来对俄罗斯中央政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18世纪以来,无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当地各民族不断与俄罗斯人发生武装冲突,希望挣脱俄罗斯的统治。然而,俄罗斯人没有采取积极的民族和解、民族和睦政策,而是采取一系列极端的措施加以镇压,致使问题更为复杂化。沙俄时期的血腥镇压和奴役、苏联时期野蛮的民族隔离和民族放逐政策非但没有消除民族隔阂,反而加深了民族仇恨。

(二)北高加索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个多世纪以来,北高加索地区始终是俄罗斯境内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猛。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表明,自1897年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以来的105年间,尽管遭遇了无数次的战争、民族屠杀和民族驱逐,但是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仍然普遍获得了可观的增长,其中印古什人增加了8倍,车臣人增长了5倍,卡巴尔达人增长了4倍,奥塞梯人增加了2倍。[31]

最近10余年来,在全俄人口普遍减少的情况下,北高加索地区的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不过,新增人口基本上为当地少数民族,而俄罗斯、乌克兰等其他外来民族人口则在下降。在本书第五章“人口与民族”中笔者将详细论证目前俄罗斯民族人口发展的4个特点,即斯拉夫民族和乌拉尔民族人口普遍下降、高加索和突厥民族人口持续增加、信仰基督教的人口在减少、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在增加。这些特点在北高加索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给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即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显著上升,外来民族(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在人口民族构成上呈现出鲜明的本地化趋势。

1989~2002年,在北高加索8个共和国中,俄罗斯人口比重下降得最为显著,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是阿迪格共和国,为5%,其他分别为:卡尔梅克共和国11%、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21%、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21%、北奥塞梯共和国22%、达吉斯坦共和国49%、车臣共和国84%、印古什共和国95%。就全国而言,俄罗斯族人口数量仍然占有绝对优势,目前还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挑战其第一大民族的地位。但是,在北高加索一带情况则完全不同,俄罗斯人除在阿迪格共和国占64.5%、仍然为第一大民族外,在其余共和国均成为绝对的少数民族,例如,在车臣共和国,俄罗斯人由1989年占当地人口的23.1%下降到2002年的3.7%,在印古什共和国,更是由23.1%下降到1.2%。这与中央区和西北区各联邦主体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那里俄罗斯人的比重普遍高达80%~90%。[32]

与此同时,在各民族自治地区内,民族单一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民族杂居、相互融合的比例明显下降。例如,卡尔梅克人在卡尔梅克共和国由45.4%上升到53.3%,奥塞梯人在北奥塞梯共和国由53.0%上升到62.7%,卡巴尔达人和巴尔卡尔人在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由57.6%升至66.9%,印古什人在印古什共和国由12.9%上升到77.3%,车臣人在车臣共和国更是由57.8%上升到93.5%,几乎成为单一民族。表4-13清楚地显示了1989~2002年该地区各共和国民族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表4-13      北高加索地区民族人口变动情况(1989~2002年)

img61

续表

img62

注:*1989年数据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数据。

资料来源:[俄]国家统计委员会:《2004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5年版,第88~89页。

北高加索地区俄罗斯族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这是由民族人口自然负增长所决定的,与当地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相反,俄罗斯族人口出生率偏低,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自然增长呈下降状态,因而人口比重下降不可避免;第二,俄罗斯移民大量倒流也促使当地俄罗斯人口比重的下降,苏联时期来自俄罗斯的新移民本来就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20世纪90年代后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他们的倒流;第三,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新时期当地排外势力加强,特别是仇俄排俄情绪强烈,这种社会氛围严重恶化了俄罗斯人的生存环境,迫使许多已在当地生活了几代的俄罗斯人被迫选择离开;第四,连年不断的武装冲突,特别是针对俄罗斯平民的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大量的俄罗斯人为躲避战乱和袭击投亲靠友逃往他地。

在当今世界,民族相互融合、文化相互渗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一般意义而言,在任何地区民族的本地化和单一化都是有悖于时代发展潮流的。鉴于俄罗斯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沉重的历史包袱,北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本地化和单一化将对俄罗斯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纵观历史,几百年来强大的伊斯兰势力一直在北高加索地区占据统治地位,当地各民族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大力推行无神论,极大地削弱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但苏联解体后,伊斯兰教卷土重来,并且由于各种社会因素所致,北高加索地区的宗教情绪极其强烈。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如阿迪盖人、卡巴尔达人、土耳其人、达尔金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哈萨克人、库梅克人、阿瓦尔人、列兹金人、阿塞拜疆人、卡拉恰伊人、切尔克斯人等大多为穆斯林。鉴于这种情况,人口民族构成的本地化和单一化必然加重当地的伊斯兰化倾向、加快伊斯兰化进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正教特色,它与伊斯兰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北高加索地区在宗教上的伊斯兰化自然也就意味着整个文化取向上的非俄罗斯化。考虑到北高加索地区的多数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俄罗斯人相处得极不融洽,仇俄排俄情绪由来已久,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下,俄罗斯族人口比重的下降、当地民族的单一化和本地化、宗教上的伊斯兰化、文化上的非俄罗斯化,最终极有可能将导致政治上的非俄罗斯化,进而为分离主义思潮提供沃土,加剧当地已有的独立倾向。

由于北高加索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它就是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和各种宗教相互较量的场所。历史上为了争夺和统治这一地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曾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19世纪中叶,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血腥战争,北高加索地区最终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沙俄统治者随即在那里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859~1864年,数十万北高加索土著居民被赶离家园,放逐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与此同时,大批的俄罗斯移民被安置到那里,许多原住民在自己祖传的土地上成为少数民族。1917年,俄罗斯帝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趁机策划独立,但很快归于失败。十月革命胜利后,北高加索地区也随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随后当地车臣、印古什、奥塞梯、卡拉恰伊、巴尔卡尔、卡巴尔达、库梅克等少数民族获得了民族自治权,先后成立了若干个自治共和国。其中部分少数民族一直争取完全独立,例如车臣人就先后多次宣布独立,脱离俄罗斯,但最终均未获成功。20世纪40年代苏德战争期间,北高加索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在战争初期因为对德国法西斯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倾向于德国,希望仰仗德国的力量来摆脱苏联的统治,结果遭到苏联政府的残酷报复,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政府将此定性为不可饶恕的叛国罪,撤销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建制,取消了它们所享有的一切少数民族权利甚至公民权,并从原聚居地强制迁往边远地区:1943年10月撤销卡拉恰伊自治州,12月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卡拉恰伊人和卡尔梅克人被迁往中亚和西西伯利亚;1944年3月撤销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4月,剥夺巴尔卡尔民族自治权,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卡巴尔达自治共和国,印古什人、车臣人和巴尔卡尔人被迁往中亚。[33]

流放和驱逐的过程是残酷和血腥的,每一次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员损失。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因饥饿、惊吓、劳顿、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倒在迁徙的路上。在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上,苏联政府采取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上述民族的自尊心,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隔阂和民族对立,使民族仇恨变得更为强烈和持久。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项政治措施的负面效应,因而采取了部分补救措施以缓和民族矛盾,相继为受到惩罚的民族恢复了名誉,允许他们返回家乡,并且重新恢复了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建制。但是,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年那些过激政策带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对立仍然无法彻底消除,有些民族自治地区的疆界至今未能恢复到1944年以前的状态。

事实上,分离主义在北高加索地区是有广阔市场的,因为这种思潮在当地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宗教基础和民族基础。而当前人口民族构成的本地化和伊斯兰化趋势无疑将使这个市场继续扩大,将有更多的当地人从宗教情绪和民族感情上同情分离主义分子。

对此,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是十分清楚的,在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制定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中就明确地指出,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利己主义、民族中心论和沙文主义以及失控的移民现象,会加剧民族主义、地区分立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并为爆发冲突创造有利条件。[34]

在民族构成的本地化、宗教上的伊斯兰化、文化上的非俄罗斯化趋势的推动下,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思潮将长期挑战莫斯科的中央权威。如果说,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科索沃是火药桶上的导火索,那么,将北高加索比做俄罗斯的巴尔干,车臣比做巴尔干的科索沃,不是没有道理的。稍加不慎,这个火药桶就会被引爆,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注释】

[1]根据最新消息,从2007年1月1日起,泰梅尔(多尔甘-涅涅茨)和埃文克两个自治区并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并将于2007年4月17日进行统一的立法会议议员选举。

[2][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3][俄]《滨海边疆区出生率低于人口再生产率》,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5月29日,http://rusnews.cn

[4][俄]拉里莎·多库恰耶娃:《俄首届母亲论坛讨论如何解决远东人口问题》,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6月7日,http://rusnews.cn

[5][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第119、123页。

[6][俄]《滨海边疆区结婚人数减少离婚人数增多》,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9月11日,http://rusnews.cn

[7][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第106~123页。

[8][俄]俄罗斯联邦劳动和社会发展部:《俄罗斯联邦2015年前人口政策构想》,http://www.akdi.ru/econom/program/demogr.HTM

[9][俄]《俄总统代表说远东最尖锐问题是非法移民》,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12月21日,http://rusnews.cn

[10][俄]塔季扬娜·帕宁娜:《将出现一片中国森林……》,《俄罗斯报》2006年8月4日。

[11]盛世良、王南枝:《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的经验和教训》,新华社2000年4月27日电。

[12][俄]《俄报鼓吹俄应与朝韩合作防止俄远东地区的“中国化”趋势》,新华社2000年2月14日电。

[13][俄]《伊斯哈科夫称远东人口数量减少》,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5月18日,http://rusnews.cn

[14][俄]塔季扬娜·帕宁娜:《将出现一片中国森林……》,《俄罗斯报》2006年8月4日。

[15][俄]А.С.瓦休克:《20世纪末期俄罗斯远东与后苏联各国的移民联系》,转引自于晓丽:《俄罗斯远东转型期外来人口状况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2期。

[16][俄]《俄经贸部官员强调西伯利亚应发展基础设施》、《俄起草了近百项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项目》,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9月20、28日,http://rusnews.cn

[17][俄]《俄罗斯总理将亲自监督远东社会经济发展》,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12月21日,http://rusnews.cn

[18][俄]《西伯利亚将出现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9月20日,http://rusnews.cn

[19][俄]《2009年哈巴罗夫斯克中学毕业生将减少一半》,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7月4日,http://rusnews.cn

[20][俄]《滨海边疆区退休人数增加》,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5月4日,http://rusnews.cn

[21][俄]《俄总统代表说远东最尖锐问题是非法移民》,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12月21日,http://rusnews.cn

[22][俄]《滨海边疆区将举行拐卖人口问题报道竞赛》,俄罗斯新闻网,http://rusnews.cn

[23][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民族人口掌握俄语状况》,《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电子版,莫斯科,2005年版,第4册,表2。

[24][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15岁及以上人口教育程度》,《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表4б,http://www.gks.ru/PEREPIS/t8.htm#b

[25][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06~123页。

[26][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私人经济数量及其规模》,《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表4,http://www.gks.ru/PEREPIS/t4.htm

[27][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28][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居民生活资料来源》,《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表11,http://www.gks.ru/PEREPIS/t11.htm

[29][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40~148页。

[30][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31][俄]Ю.А.波里亚科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人口》,莫斯科,2000年版,第1册,第19页;[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91~92页。

[32][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民族人口》,《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电子版,莫斯科,2005年版,第4册,表4。

[33][苏]苏联科学院历史所编:《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下册,第478~479页;[俄]Ю.А.波里亚科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人口》,莫斯科,2001年版,第2册,第139页。

[34][俄]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1999年10月5日通过,引自新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