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草场退化的治理措施

青藏高原草场退化的治理措施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中国草地资源的基本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 283.3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草地“三化”现象愈演愈烈,这严重影响了草地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偶然的自然灾害双重因素导致了草地的“三化”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对青藏高原部分草地的实地调查,发现1/3的高原草地已经退化,且退化面积还在持续增加。
研究背景_中国民族学·第12辑

一、研究背景

草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类型,有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双重价值。据中国草地资源的基本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 283.3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3 099.5万公顷,占天然草地面积的84.3%。按当前的人口数,全国人均天然草地面积和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分别为0.34公顷/人和0.29公顷/人(4)

近年来,中国草地“三化”(即退化、荒漠化和盐碱化)现象愈演愈烈,这严重影响了草地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偶然的自然灾害双重因素导致了草地的“三化”现象。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因素又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因素常常被作为人为因素的帮凶,二者共同“谋杀”了草地生态环境(5)。对草地的过度开发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它已成为了人类破坏草地生态最直接和危害最大的因素。

青藏高原草地的退化不仅影响当地以藏族为主的牧民的生计,也由于退化使草地巨大的贮水能力削弱而引起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青藏高原历来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类型广泛,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牧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首先,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均发源于草地,这些放牧地生态系统发生的改变将对下游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第二,从放牧家畜那里得到的产品——人类消费的食物和副产品,成为生产者收入和政府获得税收继续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第三,草地生态系统是大量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又是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因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草地内划有许多保护区;第四,青藏高原草地上居住着2500万牧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过去的发展中,政府的政策对这个地区山地草原重要的发展潜力未能加以考虑,是被忽视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对青藏高原部分草地的实地调查,发现1/3的高原草地已经退化,且退化面积还在持续增加。具体表现为:其一,植被总盖度下降。自然条件下,高寒草地的植被盖度过去通常为100%,而现在下降至80%,局部地段甚至只有60%左右。其二,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鲜草产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4500公斤/平方米降至现在的1500公斤/平方米左右,降幅高达67%。其三,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毒杂草比例增加,牧草质量明显变劣。如黄帚麦吾的比例由过去的10%—20%增至现在的40%—60%。其四,鼠害猖獗,虫害泛滥。鼠类常年啃食牧草,尤其是牧草刚萌发生长时,正是鼠类越冬度春、身体最需要营养之时。一些优质牧草一发芽就被害鼠啃食。鼠害导致地表裸露,部分地段出现次生裸地。虫害是引起高原草地退化的又一因素。草地毛虫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分布在海拔3900米—5000米左右的寒冷湿润、半湿润地区。在虫害突发年,数量会多得惊人,每平方米可达上千只,危害巨大。(6)

草地是牧民赖以维持生计的基础,保证草地的自然更新能力,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即草地生态必须得到保护,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当前严峻的草地生态保护形势,如何调和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在保障牧民生计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护草地生态成为学术界集中探讨和反思的话题。

本研究认为:因地制宜的构建一种草地管理模式将是解决草地生态问题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引入一个基层自发的、由牧民亲自主导的草地管理案例,在概括说明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草地保护状况和牧户生计发展情况来分析其实施成效,进而试图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其内在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其他牧区进行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