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因心灵而高贵

人生因心灵而高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身生”与“心生”两者和谐皆统一,这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并存共处,才能达致“仁者之人”的境界。而我们说,塑造完善人格与丰富心灵世界的人文熏陶浸染,及支持这种熏陶浸染的文史哲教育与创造,及它的理论形态人文科学的建构与发展,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对这一信念与期待的实践过程。
人生因心灵而高贵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一、人生因心灵而高贵

中国现代学者钱穆说过,人生当有两个维度,一为“身生”,即自然之生命,二为“心生”,即精神之生命。这两者皆为人生之根基,却有不同之存在方式。“身生”者,自然之生命,有形有限,古人因而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心身”者,精神之生命,无形无限,跨越时空,古人于是便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生命存在方式。就“身生”之维度上看人生,人生行于世,数十载春来秋往,如江河之水滔滔,去而不返,可谓“人生如寄”,飘如远行客。而从“心生”之维度上视人生,则此人生往来古今,无边无际。你看,当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我们也便感受到那先贤圣哲的精神生命,那诗人艺术家的心灵情感,依然千古如新,传泽万世。

可是,这人类之心灵与精神生命,是如何形成与获得的呢?它是生来就如此,还是由人自己去追求去塑造的呢?这心灵与精神世界,对于我们人类,对于我们人生来说,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我们每一个人,那“自然之身”,皆受之于父母,得之于自然,千百年来个体之间相互差异亦甚小,无外乎男女老幼,高矮胖瘦,肤色深浅而已。可是那“心灵之生”,那内在的心灵生命与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如此之相异。

自然之生命得之于父母养育,得之于先天的自然遗传,而心灵之生命则得之于后天的教化,得之于人自己的主体追求与自我塑造。因而,我们当可以通过某种诗意的精神教育,通过某种诗性的心灵熏陶,按照那完美的人生理想,按照那人性的精神期待,来塑造我们的精神生命,来建构我们的心灵世界。

中国晚唐时候,有一个学者叫司空图(公元837—908年),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讨论诗歌风格品韵的文献《二十四诗品》。他说这诗文词赋,这诗歌艺术世界,是有品韵有境界的,至少,可以形成诸如雄浑、冲淡、洗练、清奇、典雅、绮丽、自然、含蓄、疏野、飘逸、旷达、悲慨、豪放等二十四种不同的品格境韵。而我们知道,诗歌乃出自诗人,由诗人书写之。因而这诗歌之境,本来自人心之境,故所谓诗境即心境,诗韵乃心韵。一个诗人,胸中若根本不曾有那“雄浑之气”、“悲慨之意”,怎能创作出有此品韵境界的诗歌?一个作家,生命中若从未有过那“旷达之志”、“豪放之情”,又怎能写下那飘逸超旷豪气干云天的诗文来呢?同样的,即便我们自己不是诗人不是作家,但如果我们若真能用心品赏出那诗歌中之“洗练之态”、“自然之美”,如果我们若真能用情读懂何为诗之“清奇之境”、“典雅之韵”,若我们能因为这种对诗文艺术的品赏阅读而塑造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天地,那我们自己至少也就应该不是一个性情琐碎心智痞俗的人了吧!

看来,人的心灵世界是可以通过某种适当的诗意浸染、艺术熏陶、人文教化,而变得如此的丰富,变得如此的不同。对于人生来说,有一个这样的心灵世界,有一份这样的精神生命,实是多么的重要!人的一生当然有许多事件都很重要,可是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在他看来,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唯有心灵世界的真实存在并且得到人自己的守护,人才真正得以成为人。而中华民族的先贤孔子也认为,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内在自我完善,人的精神品格与知情才意的内在自我修养,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他曾说过:“仁者,人也”,并说“为仁由己”。你看这“仁”字,左边一“人”字旁,表示这自然之人,身生之人,而右边“二”字的两横,却表明人不能只有自然身体一个维度,还要有心灵精神另一个维度。只有“身生”与“心生”两者和谐皆统一,这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并存共处,才能达致“仁者之人”的境界。中国的另一位思想家庄子则对精神世界的意义有更高的追求。他认为,人是因为精神方显其高贵与真实的,而人在天地自然间的精神追寻与自由飞翔所达致的“无待于外”的心灵自足境界,那种心灵世界“击水当三千,云搏上九万”的自主超越状态,才是人完美存在的根本方式。总之,在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看来,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完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塑造,应该成为人最基本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类一切努力与奋斗的根本基础。

今天,我们人类的生活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了,在这样一个物质世界急速膨胀而科技工具更变化无端的外部世界面前,人类的内在心灵世界是否还有自由追寻的空间与可能?心灵世界是否还依然是人类永远守护的一个情感天地,一个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世界?或许,当我们面对着现代人类的种种心灵困境,当我们试图努力去照看我们的心灵世界时,我们可能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先贤们的那些古老警示,我们也或许才可以更清晰地意识到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因为,正是有着对于人类内在心灵世界可塑造可提升的这样一种理解,千百年来,人类才始终坚持了这样一种信念,这样一个久久的期待,那就是相信人类在心灵守护与意义追问的过程中,是可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的。而我们说,塑造完善人格与丰富心灵世界的人文熏陶浸染,及支持这种熏陶浸染的文史哲教育与创造,及它的理论形态人文科学的建构与发展,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对这一信念与期待的实践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