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势视角助人中社工的角色扮演

优势视角助人中社工的角色扮演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往往扮演着倾听者、理解者、意义体系的重构者和启发者等多重角色。[10]Saleebey,Dennis.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May 96,Vol.41Issue 3,pp296-305,U.S.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11]严念慈:《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策略研究》,《科教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15页。
优势视角助人中社工角色扮演_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案例评析

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往往扮演着倾听者、理解者、意义体系的重构者和启发者等多重角色。由于优势视角理论强调社工与案主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对对象意义世界的理解和建构,因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工应首先秉持尊重、接纳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案主建立好专业关系并学会倾听,包括倾听案主的经验、生活经历和描述的意义世界以及案主对它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社工再说出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及时地传递给案主,再接受案主新的理解,如此反复,从而帮助案主重建意义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当案主对自己的理解或故事有所隐瞒或表达不出来的时候,需要社工以启发性的询问来帮助案主打开内心的隐秘世界,呈现给案主以一种新的表达,在这里社工又扮演了启发者的角色。

优势视角下的社工不是像专家一样去指导案主按照社工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调整自己,而是尽可能地反省自己的价值取向,消除专家的倾向,与案主保持平等的关系。因为每个人所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是不同的,所生活的场景和文化背景也不同,对意义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同,在这多样性的意义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使我们很难对事件做一个是与否、对与错的区分,所以在优势视角下,我们更强调社工和案主之间平等、合作和互助关系,而非专业关系。[13]

[1]张昱,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2]张昱,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郝丽琼:《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2页。

[5]张昱,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6]Saleebey,Dennis.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May 96,Vol.41Issue 3,pp296-305,U.S.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7]Carl Brun,Richard C.Rapp Strengths-Based Case Management:Individuals'Perspectives on Strengths and the Case Manager Relationship.Social Work,July,2001.

[8]Holmes,G.E.,&Saleebey,D.Empowerment,the medical model,and the politics of client hood. Journal of Progressive Human Services,April 93,61-78.

[9]严念慈:《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两大理念探析——“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新一代》,2010年第11期。

[10]Saleebey,Dennis.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May 96,Vol.41Issue 3,pp296-305,U.S.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1]严念慈:《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策略研究》,《科教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15页。

[12]张洪英:《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7页。

[13]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第14-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