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拘一格,在身边发现人才

不拘一格,在身边发现人才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应对报纸广告下降的趋势,温州都市报对报纸版面进行控版减版。但减版不等于裁员,剩余的采编力量正好“战略转移”,在总量上确保了全媒体转型的人力资源。有一次,温都全媒体平台卡在了一个“技术难题”上。2015年初,温都推出报社层级的“温都影视”、“舆情研判预警”两大孵化项目。孵化项目相关负责人与报社签订协议
不拘一格,在身边发现人才_蝶变:温州都市报媒体融合故事

在温都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内部部门构架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机构的撤并,人员的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频繁。正是在这流动中,一大批人才拱出地皮,冒尖出土……

为了应对报纸广告下降的趋势,温州都市报对报纸版面进行控版减版。但减版不等于裁员,剩余的采编力量正好“战略转移”,在总量上确保了全媒体转型的人力资源。从2013年起,温都每一年都在报社举行全员双向选择,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来倒逼内部人尽其才。在选择之前,先行100%虚拟全员下岗,再让每个员工根据当年全媒体的新部门架构,选择部门和平台重新上岗,通过转岗位激发过去曾被忽视的才华潜能,温都也破除论资排辈的惯例,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员工的自愿应聘中发现其适得其所的新媒体岗位,鞭策置身局外与笼袖围观之人,让“敢干能干同心干”的人,敞开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空间。

温都全媒体“家族”遍地开花,经营版图急剧扩张,背后都有一个“土著”人才团队,不经意间很难发现他们身上“融合”的才干,很少看见他们言行中“潜在”的经营谋略。然而,当全媒体转型的浪潮涌来,温都在急切地呼唤人才,于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竞聘中脱颖而出,向一个个陌生的跨界领域挑战,顽强地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们之中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内部挖掘的草根“牛人”,用自己在全媒体转型中的“脱胎换骨”,证明“只要思路对头,人才就在身边”的道理。

原本在记者、编辑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潘达源,因为一款自行开发的“掌上温州”APP而引人瞩目。从他的“掌上温州”被报社收购,到他被破格提升为中控室负责人,他那精于钻研、善于攻关的非凡才能更为大家所公认、所信赖。潘达源成为温都全媒体“首席应用专家”之后,他超越自我,不负众望,在温都搭建的平台上、在更大的层面上释放了人才价值。

有一次,温都全媒体平台卡在了一个“技术难题”上。微信屏蔽了外链,客户端无法直接在微信浏览器内进入下载页面,但个别媒体公众号内却可以一键抵达下载页面。温都寻求北京技术支援,但对方也不置可否,还扔下一句话:“这个是微信的限制,没有办法解决。”潘达源憋着一股劲,坚信无论什么难题,总有一条路径可以破解的。他虽然不谙微信后台技术,但并不服输,非要找到那条“路”。半个月后,潘达源果然豁然开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个藏在应用宝(腾讯旗下应用市场)内的技术通道,于是“技术难题”被迎刃而解。

温都在项目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鼓励有能力的记者编辑崭露头角,领衔新媒体“孵化”计划,在经历摸爬滚打之后,完成人才的定位。与其说这是扶持某一个项目,倒不如说是孕育一个人才团队。

2015年初,温都推出报社层级的“温都影视”、“舆情研判预警”两大孵化项目。前者由摄影部负责人陈小鑫牵头,带领摄影记者从零开始学习摄像、剪辑与配音等技术,探索打拼微电影商业化道路;后者由民生新闻部负责人李雪锋挂帅,凭借对民情民声的职业敏锐与感知,运用互联网数据技术,打开了一片网络舆情市场的蓝海。

除了报社层级的孵化项目,温都还推动部门内部的二级孵化项目。如“温都美食吃货团”“温州运动汇”“找个家相亲会”“大篷车课堂”等新媒体项目,都是采编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辟的“第二职场”。

当然,“孵化行动”自始至终得到报社的人才政策扶持,而且在项目开发初期实行孵化保护期,给予人事待遇、薪酬倾斜等多方面激励,使得孵化项目催生一个、成熟一个,而这些项目的带头人摇身一变,让人刮目相看。

孵化项目相关负责人与报社签订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