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理念下我国当下教育之反思

共生理念下我国当下教育之反思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哲学观的长期影响,人与自然的对立无处不在。外在的自然与社会进化势必对教育的发展产生莫大的影响,加之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病,使得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履维艰。[2]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57页。[7]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Preparing Children to Live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Cooperation:beyond the age of competition[Monograph]”,Edited by Allan Combs.Philadelphia:Gordon and Breach,c1992,p.195.[8]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页。
共生理念下我国当下教育之反思_共生翻译学建构

受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哲学观的长期影响,人与自然的对立无处不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科技当先、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模式尤为明显,使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分配、国际关系、族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我等层面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被破坏,人与社会间的契约与合作关系变得脆弱不堪,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与互助关系日渐冷漠;国际事务的话语争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人的机遇不均等,使得社会各个层面的共生关系变得僵硬不堪。

外在的自然与社会进化势必对教育的发展产生莫大的影响,加之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病,使得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履维艰。例如,“一考定终身”的竞争淘汰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选拔弊端,大中小学校都普遍存在的学校与学校间的生源争夺问题,应试教育导致的中小学学生学科知识狭窄的问题,唯学习成绩受尊崇的中小学人才教育观,高分低能与高分无能的问题,人的全面素质与道德品质缺失的教育偏颇问题,公平与特权的长期对峙问题,资源与分配的脆弱机制问题,学校乱收费问题,校车安全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与择校问题,大学的乱建乱扩问题等,不胜枚举。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政府职能部门成了“人才济济”的地方,一个普通的事业单位公务员成了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拼争的职位。曾几何时,服务于公众的公务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一职难求的香饽饽,这缘于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公务员早已从曾经的“人民公仆”蜕变成了“人民的主人”。人浮于事、繁文缛节,办事难、办事拖的现象处处见怪不怪。这就是“科技竞争、功利当先”带来的现实后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真实教育。我们在承认社会竞争机制带来的科技发展、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狭义的科技与功利取向教育带来的失业、犯罪、生态恶化、能源浪费、人性沦丧等“世纪困境”和“人类迷茫”产生焦虑。教育本是“人的生存系统从微观的联合到宏观的共同进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共生机制”[6],本是带着培养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和谐共存、共享、共生的理想与使命而上路的,而结果却到了与之相悖的地方,“学校正在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非解决方法的一部分”[7]

教育承载着全人类的未来,却又无法对全人类做出承诺。人类面对一个“悬置”的未来,其焦虑可想而知。后现代社会工业进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普及,一方面把人类圈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密切共生关系网中,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对峙关系。换句话说,一方面,信息与科技共享的便利强化了人与人、族与族、社会与社会的互来互往;另一方面,资源的枯竭与权力的挤占又使这种靠科技与信息建立起来的共生关系严重扭曲。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电子共同体”社会里,人的现实交往被隔离,友谊与友情被割裂,人与人的交往在很多时候被人与机器的交往所代替,人际关系被极度异化。像机器般冷漠,像机器般工作,这是身处玻璃墙里面忙忙碌碌的所谓“后现代工人”的真实写照。

共生无异于一列新时代的“思想动车”,它“不仅描述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存在与生存特征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观念和理论体系[8];它使得人类的主体意识和整体意识超越了传统二元哲学的狭隘视野,道出了时下众多个体、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普遍诉求的价值目标与人生取向,是对当下全球性社会发展弊端与症结的反拨,是对新时代精神的渴求性享有。

【注释】

[1]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页。

[2]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57页。

[3]同上书,摘要第2页。

[4]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

[5]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摘要第3页。

[6]项贤明:《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7]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Preparing Children to Live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Cooperation:beyond the age of competition[Monograph]”,Edited by Allan Combs.Philadelphia:Gordon and Breach,c1992,p.195.

[8]李燕:《共生教育论纲》,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