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示语的分类

指示语的分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示语,根据其所指的性质及其与语境结合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人称指示、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3.1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指交际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准的,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听话的人是“你”。人称指示,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以外,有时可以用相关的名词来指示。3.2地点指示地点指示,有的称之为“方位指示”或“空间指示”,它指明话语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的空间位置。
指示语的分类_语言学讲义

指示语,根据其所指的性质及其与语境结合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地点指示(place deixis)和时间指示(time deixis)。

3.1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指交际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交际时,说话人一方为第一人称,听话人一方为第二人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为第三人称。所以语言中一般都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系统,而且一般都有表示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正常的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这两方是绝不可少的,但第三方则不然,他(们)可以在交际现场,也可以不在交际现场。人称代词和人称指示语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准的,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听话的人是“你”。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其实是不断转换的:现在的“我”随着话语角色的转换会变成“你”,与此同时,现在的“你”也会随之变成“我”。不了解或不注意人称代词和人称指示语的这种区别就可能出现语用不当的现象,甚至还可能闹出笑话。

学英语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把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例如He is a student变为一般疑问句就是Is he a student?这当然没问题。假如是I am a student呢?是不是变成Am I a student?从语法上看当然没有问题,不过从语用上看就不妥了。因为这是一个问句,“我”自己的身份自己当然清楚,怎么倒过来还去问别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变成Are you a student?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希伯来语(Hebrew)教师发现自己把一双舒适的拖鞋忘在家里,于是派一个学生带着他写给妻子的便条去取拖鞋。便条是这样写的:Send your slippers with this boy。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写“your”slippers,他说:“哎呀!如果我写‘my’slippers,她就会读成my slippers,而把她的拖鞋送给我。我拿她的拖鞋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写成‘your’slippers,她读到your slippers时自然就会把我的拖鞋送来了。”这故事有点可笑,可笑就可笑在他的妻子不知道会话角色是会转换的。

人称代词的指示用法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么单纯。比较复杂的是复数第一人称。汉语中,“我们”和“咱们”都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意义,但在用法上有区别:“我们”既可以包括说话人在内,也可以不包括说话人在内;而“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在内。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let us的用法相当于“我们”,而let's则相当于“咱们”。在学术论文中,人们往往用“我们”代替“我”以示谦虚。但是在谈到过失或缺点时就不宜这样用,否则就是推卸责任了。例如:

(15)?我们踢球时不小心把玻璃踢烂了。(如果是“我”一个人踢烂的话,这样说就不妥。)

有时可以用“我们”来指示第二人称,比使用“你们”要显得亲切。试比较:

(16)A我们考上大学不容易,老师、父母花费了多少心血啊!所以,怎样度过大学的春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B你们考上大学不容易,老师、父母花费了多少心血啊!所以,怎样度过大学的春秋,是值得你们深思的。

(17)A小朋友,吃饭前我们先洗洗手。

   B小朋友,吃饭前你们先洗洗手。

比较后不难发现,同样是指示第二人称,如果用“你们”就有教训人的味道。

人称指示,除了使用人称代词以外,有时可以用相关的名词来指示。例如:

(19)宝宝先睡,妈妈一会儿就来。

(20)老师的多年教诲,学生铭刻在心。

上例中的“宝宝”和“老师”可以分别换成“你”和“您”,“妈妈”和“学生”可以换成“我”,但换过之后交际效果就不一样了:就例(19)而言,小孩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人称代词的习得比较晚,换用人称代词的话,宝宝未必能理解。例(20)当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用“老师”“学生”而不用“您”“我”,更突出了师生之情。

3.2地点指示

地点指示,有的称之为“方位指示”或“空间指示”,它指明话语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的空间位置。人或物体空间位置的确定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体为参照点。地点指示是以说话人为中心来参照的:靠近说话人的地方用“这里”“这儿”,远离说话人的地方用“那儿”“那里”;英语中分别用here和there来指示。例如:

(21)把钢琴放这儿,电脑台放那儿。

(22)A:你们这里这几年怎么样?

   B:凑合吧。你们那儿呢?

(23)Put the piano here,and the desk there.

此外,汉语中的“这”“那”和其他名词组合后也可以指示空间位置,英语中的this和that有相同的功能。例如:

(24)这幢楼比那幢楼高。

(25)This building is taller thanthat one.

汉语中动词“来”和“去”的用法与地点指示有关。其典型用法是:朝说话人方向位移时用“来”,偏离说话人方向位移时用“去”,因而“来这儿”、“去那儿”的说法是正常的,而“*来那儿”、“*去这儿”的说法就不正常。

汉语中,地点指示除了用地点名词外,还可以借助方位词“前”“后”“上”“下”等,例如:

(26)邯郸路的南面是文科图书馆,北面是复旦校园。

(27)中文系办公室在光华楼西主楼11楼,上面是教师研究室,下面是资料室。

由上可见,空间上的地点指示都必须有个参照点,不仅如此,如果参照点是物体的话,人和物体的位置关系(面向物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地点指示;因而人或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有时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甲乙两个人约好时间在某商店左边的一家餐馆里见面,结果甲等乙,乙等甲,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对方。事后相互埋怨对方不守信用。原因何在?原来,这家商店恰巧左右各有一家餐馆,甲、乙分别在不同的餐馆等待对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与人跟参照点的位置关系有关:甲、乙两人虽然都以这家商店为参照点,但甲仅仅以参照点本身来参照,而乙则是以面向商店来参照的[15],结果一个到左边的餐馆,一个到了右边的餐馆。

从理论上说,要说明两个人或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为参照点。比如A、B两人是并排站着的,我们既可以以A为参照点说B在A的右边,也可以以B为参照点说A在B的左边。但语言事实并不总是如此。试比较:

(28)A猫在汽车的前面/书在桌子的上面

   B*汽车在猫的后面/*桌子在书的下面

按道理说,(28)中A、B是等值的,A与B的差别只是参照点的选择不同。但B种说法很奇怪,不能接受。究其原因,这与认知心理有关。我们在认知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时,在参照点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凸显度较高的物体。“猫”、“书”与“汽车”、“桌子”相比,当然后者的凸显度高,所以只能选择后者作参照点,A句就是这样,因此能成立;B句相反,故不能成立。

3.3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是指交际时话语中所涉及的时间。时间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人们只是根据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行为活动处于不同的阶段状态,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时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时间也不像空间上的物体那样具体、可感;所以我们无法以时间本身的某一点来作参照。人类语言对时间的种种表示法都是人为的。时间指示常以说话人的说话时刻为依据。例如“现在”指说话的那一时刻,“今天”指说话的那一天,“今年”指说话的那一年。其他的则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往前或往后推算,往前推算则有“过去”“昨天”“去年”,往后推算则有“将来”“明天”“明年”等。

正因为时间指示要有一定的参照点,所以在日常交际中必须使这个参照点明确;否则会给交际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只要留心一下我们就会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海报、通知类,上面写着“明天上午×点……”,下面的落款时间是“即日”;或者是“从即日起,在××地方举行为期一周的图书展销活动……”,下面无落款。其中的“即日”是哪一日?这一点如果不清楚,我们就非常迷惑了。一些厂商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欺骗顾客,特别是在食品包装盒或包装纸上,往往只看到“保质期一年”等字样,却怎么也找不到“生产日期”是哪一天。这样就没有确定的时间参照点,因而其产品怎么也不会“过期”。所以,我们在购物时,不仅要注意保质期,更要注意生产日期。

谈论时间指示,必须区分编码时间(Coding Time,简称CT)和接收时间(Receiving Time,简称RT)。所谓编码时间是指说话人传递信息时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所谓接收时间是指听话人收到说话人所发出的信息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交际是即时(包括面对面地、电话或者QQ、MSN即时联络)进行的,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有些情况下,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之间出现“错位”现象,比如书信交流、广播电视预先录制的节目、重播的节目等。后一种情况下,即编码时间和接收时间不一致的时候,交际时必须特别注意,否则有可能会误事的。笔者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某年4月在南京举行语法学研讨会,我的几位同学都参加这次会议。我在南京的师兄写信给我说下个月什么什么时候在南京开会,要我到时候去南京和同学们见见面。写信日期是3月底,我收到这封信的时间已是4月份。我读信时没注意写信日期,误把信中所说的“下个月”理解成5月份,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言语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有指示性时间和非指示性时间之分。像上面这种以说话人的时间为参照点的就是指示性时间。语言中,指示性时间可以用时间名词、副词来表示,也可以通过时态来表示。非指示性时间是指以日、星期、月份、季节、年这些自然周期和钟点为基础来表示的时间,如“1998年”“8月”“26日”“9点钟”等。可见,指示性时间所需要的参照点存在于特定的交际情景之中,离开了特定的交际情景,指示语所表示的时间由于缺乏明确的参照点而无法确定。例如“我明天去北京”这句,如果不知道参照时间,就无法知道“明天”的所指。非指示语所表示的时间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我将于2012年8月20日去昆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语言中虽然同时存在指示性和非指示性时间表达方式,但比较起来,指示性表达方式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个优先选择的问题。一般说来,话语所要表示的时间离说话时间越近,就倾向于用指示性表达方式;反之,话语所要表示的时间离说话的时间越远,就倾向于用非指示性表达方式。比如,如果我们在星期一说星期二做什么,我们往往用“明天”,而不用“星期二”;如果要说星期三做什么,则两种表达方式都有可能使用:或说“后天”,或说“星期三”;如果要说星期四做什么,则往往用“星期四”,而不大说“大后天”;要是说星期五、星期六做什么,则只能用非指示性表达方式了。这种现象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语言中有“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和“大后天”,再往前或往后就没有专门的表示法了?这跟语言理解的邻近性原则有关,应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似乎可以建立这样的一种蕴含关系:

大前天/大后天>前天/后天>昨天/明天

这就是说,如果一种语言里有“大前天”这个词,它就会有“前天”“昨天”这两个词;如果有“大后天”这个词,它就会同时有“后天”“明天”这两个词,即位于左边的词能蕴含其右边的词。反之,则不一定。例如,一种语言里有“前天”这个词,就能推测它会有“昨天”这个词,但并不能肯定它有“大前天”这个词。

指示性时间表达和非指示性时间表达的选择与语体也有一定的关系,语体的正式程度越高,使用非指示性时间表达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请看下列几个有关新闻报道的例子:

(29)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文汇报》,2012-5-29)

(30)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下午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文汇报》,2012-5-30)

(31)“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5月31日上午前往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考察,亲切看望在这里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表示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少儿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文汇报》,2012-6-1)

例(29)中,电文发稿时间是“5月28日”,正文中所报道的会议召开时间也是“5月28日”,但在电文中没有用“今天”这样的指示性时间表达方式。例(30)中,电文发稿时间是“5月29日”,报道的“集体学习”时间是“5月28日”,但电文中没有用“昨天”这样的表达方式。例(31)中,消息报道时间是“6月1日”,报道的活动时间是“5月31日”,但文中没有用“昨天”。相比之下,不太正式的消息报道就可能会用指示性时间表达。以下是《文汇报》2012年6月1日一则报道的全文:

(32)本报讯 昨天,上海铁警将2名受骗出走的新疆籍少女交接给她们的父母。此前,2人遭陌生男子欺骗来到北京,后又辗转逃到上海。2人在上海火车站附近滞留多日,被上海站公安执勤二大队民警发现并救助。

时间指示语中有历法时间单位和非历法时间单位的区别。历法时间单位给每一段时间以一定的名称,一个大的时段由若干个小的时段组成,其起点和终点大都是固定的,而且都是呈周期性循环的。例如,1年由12个月组成,每个月又由一定的日子组成;每年从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非历法时间单位是指以任意时间为参照点的时间跨度。如,从1998年9月1日到1999年9月1日就是“一年”;从本星期四到下星期四就是“一星期”,这种用法的“年”和“星期”就是非历法时间单位。

语言中,除了人称指示、地点指示和时间指示外,还有语篇指示(discourse or text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语篇指示指的是一句话中某些词语被用于指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或用来表明这句话语和同一篇章中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在语篇指示中,参照点是正在被产生的话语在整个篇章中所处的位置。英语中的the last paragraph、the following sentence就是这类指示语。社交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社交指示以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为参照点。比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与比自己年长的人说话时,称呼对方时要用“您”,这个“您”就是一个社交指示语。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用得都不够普遍,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