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遂决饮汤证

甘遂决饮汤证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全方生津润燥养阴,配伍精当严谨,药性平稳缓和,可谓是治疗因火热煎熬所致燥痰证的良方。正如《金匮要略》所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本条甘遂决饮汤亦为《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加葶苈、防己而成。实是对仲景甘遂半夏汤临床运用的发挥。至今尚无有效逆转腹水回归正常代谢的药物。临床遇本虚标实之腹水证可试用这一方法,但必须进行辨证施治。

痰饮类

六君子加味汤证

【原文】

痰饮本水而动湿,缘于脾肾,成乎气而贮于肺。有虚实之别,有寒暑之分。或从脾以治,或从肾以治。其扶土生金,补子救母,法实殊焉。盖地气升而天气自降,水气行而天气自运。此握要[1]之治也。如痰结胸中,食不运化。此脾土不及也。以六君子加味汤治之。

六君子加味汤:生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二钱、陈皮二钱、炙党参二钱、枳壳一钱、西砂仁一钱、干姜一钱、炙甘草二钱五分,若寒湿盛者加乌附片二钱。

【注释】

[1]握要:掌握要领的意思。

【提要】

概说痰饮的病机及脾虚停饮的证治。

【述评】

本条痰饮所指为广义之痰饮,即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聚于一定部位的病证。故言“痰饮本水而动湿”。水湿在体内的运化输布有赖于脾主运化水湿,肾的气化水液并司膀胱开合,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脾肾三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湿的转输运化,而这一过程又靠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实现。故病痰饮者,治有不同,法则各殊。

如痰结胸中,食不运化,是属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水湿不得运化转输而致痰饮结于胸中。其治当健脾益气,温阳散寒。本方即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加砂仁、枳壳醒脾理气以行湿,加干姜温助脾阳以散寒湿,使脾气健,阳气充,达到治本而标邪自去。本方单从治本组方,如临证时还当据证细辨而灵活遣药,故又言“若寒湿甚者加乌附片”以温散寒湿。确宜素患痰饮,脾气虚弱病人调治用方。

肾气镇水汤证

【原文】

痰多,时吐时有,不甚胶结。此水随波涌,肾水不能归根所致也。以肾气镇水汤治之。

肾气镇水汤:白术四钱、茯苓四钱、白芍三钱、山药三钱、当归二钱、泽泻二钱、丹皮二钱、山茱萸二钱、乌附片一钱、生姜三片。

【提要】

脾肾阳虚,湿聚为痰的证治。

【述评】

咳吐痰多,不甚胶结,系指痰涎清稀,可知水湿聚集,无痰热之象。肾为水脏,肾阳有温煦气化水液司膀胱开合之作用。如肾中阳气虚弱,水湿失于气化,停于体内,不能转输从膀胱而出,故言“肾水不能归根”。肾阳既虚,脾气亦弱,水湿不得运化停聚而为痰为饮,且痰涎清稀。治当脾肾同治。本方以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泽泻配茯苓又能淡渗利湿;山茱萸、乌附片温补肾中阳气,当归、白芍、丹皮活血养血,使血行则水转,促其水湿转输。故可愈脾肾阳虚、寒湿偏胜之时吐痰涎证。

据临床所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人,在发展到脾肾阳虚阶段时,咳吐清稀痰涎即是其临床特点。宜参考本方辨治。

五圣丸、三仙丸证

【原文】

寒痰壅滞,胸膈不利,以五圣丸治之。

五圣丸:黑丑三两、皂角二两、枯矾一两、半夏一两、陈皮一两,共为末,姜汁为丸。若兼肺气壅者,以三仙丸治之。

三仙丸:白矾五钱、半夏一两、葶苈一两、姜汁为丸,姜水下。

【提要】

寒痰壅肺的证治。

【述评】

痰浊犯肺,得火热煎熬即成热痰,得寒邪凝滞则为寒痰。二者皆致痰涎黏滞、胶结不化,壅阻肺窍,故有“胸膈不利”。临床谓此胶黏之痰为顽痰、老痰,非重剂攻逐不能破其痰结。五圣丸用黑丑入肺经,泻下水气,攻逐痰饮。《本草纲目》谓“牵牛子(即黑丑)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用作逐痰消饮。枯矾入肺与大肠经燥湿消痰,《长沙药解》谓“矾石酸涩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黏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脏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实非吐下之物也”(《中药大辞典》上册,683页)。皂角化滞腻,祛风痰,《本草纲目》有用牙皂五钱、白矾一两治中风痰厥气闭膈塞的记载。半夏、陈皮亦为燥湿化痰。本方功专力强,尤以黑丑攻下峻猛,临床证属寒痰胶结壅滞肺窍者,亦当从小剂量试投,谨慎用之。

如寒痰阻塞气道,喘急胀满者,是肺气上逆。用三仙丸治疗,以葶苈子泻肺降气,用白矾、半夏燥湿化痰,姜汁、姜水主化痰饮。本条两方比较,五圣丸主攻逐顽痰,破结蠲饮,三仙丸则为降气化痰,各自侧重不同,当分别之。临床寒痰壅滞者用五圣丸,肺气壅滞阻塞者宜用三仙丸。

花粉饮证

【原文】

痰结硬子,是为燥痰,以花粉饮治之。

花粉饮:花粉五钱、姜汁一杯、竹沥一杯、冰糖三钱,陈茶叶煎浓汤服。

【提要】

顽痰、燥痰证治。

【述评】

燥痰系因火热煎熬,灼津成痰。特点是咳咯黏痰成块,或干咳痰少。花粉饮所用之品,皆具养阴化痰止咳之效,故治燥痰。据临床所见,此类病人多为大病久病愈后,津液亏损,或素体阴虚火旺所致。该方花粉清热生津,生姜汁温化寒痰,竹沥清化热痰,冰糖润肺生津止渴,陈茶叶泻火。观全方生津润燥养阴,配伍精当严谨,药性平稳缓和,可谓是治疗因火热煎熬所致燥痰证的良方。适宜用于久病热病,肺阴亏虚,烁津成痰的病证。

甘遂决饮汤证

【原文】

胸中停水作痛而声响,以甘遂决饮汤治之。

甘遂决饮汤:甘遂三钱、甘草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二钱、葶苈二钱、防己一钱。

【提要】

饮停胃肠的证治。

【述评】

本条述症不全,但依方测证,当为饮留胃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故言“作痛而声响”,是留饮下趋的征象。正如《金匮要略》所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讲义》134页)。本条甘遂决饮汤亦为《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加葶苈、防己而成。仲景方系为饮留胃肠,欲去不去,心下坚满而设。该方以甘遂攻逐水饮,通利二便,半夏降气除痰散结,白芍敛阴液而去水气,甘草甘缓和胃而安中。作者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又加用葶苈子泻肺降气,以促肺之通调水道,加用防己以导水从小便而出,更增强了导水之力。本证本为水饮留于胃肠,欲去未去之证。故治以因势利导,即“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可见葶苈、防己之加,颇合病机。实是对仲景甘遂半夏汤临床运用的发挥。

本方甘遂与甘草同用,有犯“十八反”之禁,对此,《张氏医通》在解释仲景方时认为:“甘草与甘遂相反,何一方并用?盖甘草缓甘遂急速之性,使之徘徊逐其所留”,其说似有道理。古人亦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之经验。可见反药之运用古今有之,只是临床仍当慎之而已,只要对症亦不当忌。

又将本方证联系临床实践看,即相当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病人,当其发展到大量腹水胀满在急时,多采用穿剌抽水以缓解症状的办法。至今尚无有效逆转腹水回归正常代谢的药物。对此《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在鼓胀病项下介绍有单方“甘遂末”,每次0.5~1克,装入胶囊,每日吞服1~2次[1]。临床遇本虚标实之腹水证可试用这一方法,但必须进行辨证施治。如能参考本方恰当辨证用药,扶正逐水同施,或许优于现在的穿刺抽水或单用甘遂末吞服。

薤白酒证

【原文】

水结胸下作痛,饮水则呕,以薤白酒治之。

薤白酒:薤白五个生捣、生姜五钱捣汁,火酒煨滚,兑二汁服。

【提要】

水饮停结于胃腑的证治。

【述评】

胃中有水饮停留,故“饮水则呕”。民间形象称作“水膈”。水本属阴,得阳则化,得气则行。本证阴寒笼罩,水饮不得运化,治以温散阴寒则水饮自化。薤白辛温入胃,能理气宽中,通阳散结。《本草求真》谓“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之寒立消”。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温中散寒,火酒温经通阳。三药合用共使阳气可通,寒邪可散,故水饮得化而呕自止。

【注释】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6.以下简称《中医内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