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妊娠泌尿系感染(子淋)

妊娠泌尿系感染(子淋)

时间:2022-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案则因肝郁不舒,遂有饮食少进,致血少来源,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等。根据临床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积气,胀满不适,甚则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浊气,消胀止痛。3年前由于过劳,适届经期,遂致淋漓不断。腰腿酸楚,少腹坠痛,头晕气短,倦怠无力,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本人不愿手术,故求诊中医设法。

第十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月 经 病

一、痛 经

(一)肝郁气滞

郝某 女 16岁 病历号 51、8、482

去岁天癸初行量甚少,经来腹痛,食欲减退,两胁窜痛,情志不舒,时生烦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

舌淡苔腻,脉细缓。

【辨证立法】

情志不舒,两胁窜痛,均属肝郁,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生血之源,肝病传脾,血亏不得荣养经脉,冲脉为血海,血不充则经水少而腹痛。拟调冲任,理肝脾法。

【处方】

二诊:服药3剂,食欲增,精神好,两胁已不窜痛,月经尚未及期,未知经来腹痛是否有效,嘱于经前3天再服前方,以资观察。

三诊:每月经前均服前方3剂,已用过4个月,均获良效,月经量较前增多,血色鲜红,经期较准,经期腰腹不觉酸痛,精神好,食欲强,面色转为红润,拟用丸方巩固。

【处方】

每届经前1周,早、晚各服艾附暖宫丸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经来腹痛,多见于初行经时不重视经期卫生,饮冷遇寒,或肝郁气滞,或血瘀,或为血虚均可致痛经。

本案则因肝郁不舒,遂有饮食少进,致血少来源,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初诊以缪仲淳之加减正元丹为主方,加延胡索、柴胡、香附、紫苏梗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服药后不但经来腹痛治愈,而且气血渐充,食欲增,面色亦转红润矣。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当归——川芎(见第279页)。

艾叶——香附

艾叶辛香苦温,回阳救逆,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开郁调经,行气止痛。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开郁行气为要。二药参合,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下焦虚寒,肝郁气滞,以致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宫冷不孕、带下绵绵等症。

艾叶、香附伍用,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等。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月季花——玳玳花(见第251页)。

苏梗——桔梗(见第152页)。

(二)寒凝血瘀

武某 女 16岁 病历号 53、6、484

13周岁月经初潮,3年间只来5次,每次腹痛甚剧,量少色黑,别无他证。

舌苔正常,脉象沉迟。

【辨证立法】

《诸病源候论》云:“妇人月水来腹疼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故脉象沉迟,经来腹痛,治以调冲任、散寒湿为宜。

【处方】

二诊:服药6剂,适届经期,竟然未痛,遵嘱每于经前1周即服此方数剂。

【解读】

痛经之为病,因寒者多,因热者少,辨证正确,治之匪难。本方系化裁艾附暖宫丸,胶艾四物汤,乌附汤诸方,用桂枝、柴胡,则有通调营卫之作用,其效更显。

橘核——荔枝核(见第168页)。

艾叶——香附(见第303页)。

香附——乌药

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热,善于理气开郁,为妇科调经之良药。善入血分,故有人称本品为“血中气药”。又长于宣散,能通行十二经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温下元,调下焦冷气。香附以行血分为主,乌药专走气分为要。香附偏于疏肝理气,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药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气消胀、散寒止痛之效。

香附、乌药伍用,出自《韩氏医通》青囊丸。方由香附、乌药组成,治一切气痛。局方加入甘草一味,名曰小乌沉汤,治气逆便血不止。

香附行血中之气,乌药调下焦冷气。二药合用,排气除胀力增。根据临床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积气,胀满不适,甚则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浊气,消胀止痛。对于急、慢性肝炎,表现为午后腹胀者,用之颇效。笔者曾尝治急性痢疾,症见里急后重者,用之亦效。清代张璐云:气行则后重除也。即是此意。

杭白芍——桂枝——柴胡(见第11页)。

川楝子——延胡索(元胡)

川楝子苦寒降泻,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理气止痛甚效。

川楝子、延胡索伍用,名曰金铃子散,出自《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近代医者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的胸腹胁肋疼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疼痛增剧,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笔者体会,它的治疗范围很广,不论肝、胆、脾、胃、心、腹疾患,还是妇女痛经,以及疝气疼痛等症,凡属气滞血瘀,兼见热象者,用之均宜。

生熟地——砂仁(见第48页)。

二、月经过多(崩漏)

(一)子宫黏膜下肌瘤(脾肾双亏)

靳某 女 29岁 病历号 59、1、14

3年前由于过劳,适届经期,遂致淋漓不断。时多时少,日无间断,色黑紫有血块。腰腿酸楚,少腹坠痛,头晕气短,倦怠无力,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本人不愿手术,故求诊中医设法。

舌质淡并有齿痕,六脉沉迟而弱。

【辨证立法】

月经淋漓不断,业已3年,气血双亏,虚寒为祟,血色黑紫有块,非热结之瘀,实系出血缓慢,稽留时久,凝结所致。察其脉沉迟而弱,舌质淡红,均非热证可知,拟升阳补中固涩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10剂,此间曾血止两日,为3年来未有之现象,而后血又再来,量甚少,色亦转淡红,头晕渐好,仍觉倦怠。

前方照服,另用仙鹤草60克,荷叶30克,红鸡冠花炭60克,伏龙肝90克,煮汤澄清代水煎药。

三诊:又服10剂,出血大为减少,有时如红带,气短心跳,头晕均效,精神亦转佳,腰腿酸楚减轻,拟用丸方巩固。

【处方】

早服定坤丹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

【解读】

月经淋漓不断之症,以八纲辨之,治法各异。然医者多以出血为热,尤以血色黑紫辨为热结,投以凉血止血之药,温阳之药,似为忌用,张石顽曾为文辩驳。本案之有显效,在于辨证准确,用干姜、艾叶以暖子宫,反见血量减少,血色转鲜。施师用炭药以止血,效果殊佳,用升清药者,下病上取之也。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苍术炭——白术炭(见第28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血余炭——赤石脂(见第133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本案施师运用炭药甚伙,其用意有异,黑升麻、黑芥穗升清止血;苍、白炭固中止血;艾叶炭、干姜炭暖宫止血;生、熟地黄炭滋阴补血、凉血止血;血余炭补阴止血,诸药参合,有补有散,相互为用,止血之功益彰。

施师临证每遇出血性病证,往往加米醋数两与药共煎,其效如神。笔者验证临床,屡用屡验。

注1:红鸡冠花甘、凉,入肝经。凉血止血,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带下。

注2:伏龙肝又名灶中黄土、灶心土。味辛、微温。入脾、胃经。诸凡血证,证属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宜选用。

(二)脾虚肝郁

藏某 女 20岁 病历号 51、8、635

16岁初潮,经期尚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长,每来1周多始完,最近2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闷胀,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正常。

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有力。

【辨证立法】

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长,脾胃不健,食欲减退,后天补给不足,肝气郁结,头晕目眩,胸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漓。拟助气摄血,扶脾健中疏肝解郁之法。

【处方】

二诊:服药2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旧,食不香,胸胀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

【处方】

三诊:服药3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之沉细。气血已亏,来复需时,改服丸剂以善其后。

【处方】

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连服1个月,白开水送服。

【解读】

经期延长,淋漓不断,证属虚也,治之多以补气健脾益肾调固冲任为法。本案除益气健脾固冲任外,因有脉沉细有力,头晕目眩,胸闷胀等症,知其因肝血不足,引起肝气郁结,故施师用柴胡、厚朴花、玫瑰花、莱菔子、莱菔缨等药,疏理郁结之气,使整个方剂,固中有散,静中有动,补而不滞。更在二诊方中加用黄芩、黄连,防其肝郁化火,转为肝热月经不调,芩、连用酒炒,以减苦寒之性过亢。用柴胡者,既可疏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升麻、芥穗炒黑,更增止血之效。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生龙齿——生牡蛎(见第187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仙鹤草——阿胶珠(见第133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三)心肝脾虚

高某 女 47岁 病历号 51、1、926

近1年来,经期不准,忽前忽后,忽多忽少。本月来潮20余日未净,量多且有血块,背痛腰酸,头晕耳鸣,心跳气短,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辨证立法】

时届更年之期,忽呈崩下之症,血气大伤,统摄无力。血不达于四肢则酸软倦怠,上不荣于头脑则头晕耳鸣,心血不足则气短心跳。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经期延绵20余日。心肝脾皆为掌管阴血之脏,治此三脏,当可恢复。

【处方】

二诊:前方服4剂,血已渐少,精神好转,食欲增,酸楚减,睡眠甚安,心跳头晕显著减轻,仍有少量血块。原方去莲房炭,加玫瑰花、月季花各5克,再服4剂。

三诊:血已止,症状除,但昨日突然眩晕,恶心,检血压为10.7/8.0千帕(80/60毫米汞柱)。遂又觉心跳,仍是血不上荣之症,拟补虚养血法。

【处方】

【解读】

更年之期,月经多不正常,无足为虑,但下血过多则成病态。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主治三脏血可止,体力日复。

本案患者在诸症消失之后突然血压降低,更可说明是虚证。补虚养血,当为正治。

党参、白术、砂仁、甘草益气健脾;生熟地黄、白芍、杜仲、川断、沙苑子、狗脊补肝肾、益精血;柏子仁、远志、石菖蒲通心窍、益心气;五味子、五倍子、山萸炭、连房炭收敛止血;白薇、白蒺藜清肝热、止头晕;诸药合参,心、肝、肾、胃同治,是故疗效卓著也。

鹿角胶——阿胶珠

《本经逢源》“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阿胶味厚,滋阴补血,益气安胎。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本草经疏》:“阿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二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相须为用,增液补血之力益彰。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三、闭 经

(一)气血亏损

谢某 女 22岁 病历号 51、6、37

月经两年未至,日形消瘦,精神疲怠,读书过目即忘。下腹坠痛、腰酸、微有白带,形体瘦弱,面色晦滞。

舌质暗红,六脉沉滞。

【辨证立法】

六脉沉滞,舌质暗红,闭经两年,是有瘀血之象。但形体瘦弱,不宜峻攻,拟先活血通经,后再调养,使气血充盈,月事即可以时而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在第2剂时即稍见红,以后则下血黑紫色血,且有块,下腹坠痛及腰酸均见好。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八宝坤顺丸1丸。连服1个月。

【解读】

患者虽然形体瘦弱,气血均亏,然以脉象沉涩,舌质暗红,若不先去其瘀,纵然大补气血亦不能使之经通。但又因形体瘦弱,不宜用峻攻之法,故先用行血活瘀之剂,使瘀血得活,再予八宝坤顺丸,则冲任和调,气血渐充,月经及时而至。

注1:两头尖为竹节香的别名,乃毛茛科植物红背银蓬花的根茎。味辛性烈,有毒。祛风湿,消痈肿,疗金疮、治疖痈肿。煎服:1.5~3克。

注2:凌霄花为紫薇科植物紫薇的花。味酸性咸,入肝经血分。活血行滞,凉血祛瘀,通经下胎。治血滞经闭,癥瘕诸症。常用量:3~6克。

(二)肝郁血滞

张某 女 23岁 病历号 51、7、638

平素行经错后,本年初因家事不顺,心情抑郁,由2月至今5个月经水未来。腰背疼痛,食少,头晕,日渐消瘦,睡眠及二便尚属正常。

舌苔薄白质黯,六脉沉涩而细。

【辨证立法】

情志不舒,气滞血瘀,月经5个月未至,应以疏肝活血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腰背疼痛减轻,食欲好转,惟月经仍未来。

【处方】

前方加桂枝3克,细辛1.5克,再服4剂。

三诊:前方服4剂,月经已见,量少色暗,少腹坠痛,拟用丸方调理。

【处方】

早服八宝坤顺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

【解读】

经闭之因甚多,不可妄用破血活瘀之剂。本案则为情志抑郁,以致气结血瘀者,故舒肝活血为宜。以柴胡四物为主方,玫瑰、月季、泽兰、益母诸味既活血又养血,服药8剂月经即现,遂以丸药巩固。

赤、白芍——柴胡(见第47页)。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佛手花——月季花

佛手花体轻质脆,香气浓厚,舒肝和胃,行气止痛;月季花气味清香,活血调经,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佛手花以入气分为主,月季花以走血分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活血调经,散结止痛之力益彰。

佩兰——泽兰

佩兰清暑,辟秽,化湿,调经,醒脾开胃;泽兰辛温,入于血分,活血利水,通经化瘀。佩兰以走气分为主,泽兰以行血分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兼顾,调经之力益彰。

丹参——牡丹皮(见第15页)。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第二节 带 下 病

一、气血两虚

师某 女 27岁 病历号 52、5、203

两年来,月经量少,色淡,白带甚多,腿痛足肿,食欲不振,气短自汗。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立法】

六脉细弱,气血不足,月经量少,职是之故。气虚统摄无力,白带绵绵不绝,易汗气短,因之而生。肾阳不振,水不化气,而致跗肿,血不荣筋,经脉不充而现腿疼。拟调理气血补中通阳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4剂,诸症均有所减轻,但非显效,病已2年,气血双亏,绝非数剂可愈。前方去桑枝、桑寄生。加功劳叶10克,金狗脊15克,再服10剂。

三诊:前方服12剂,精神渐旺,白带大减,月经尚未及期,然腿痛足肿均效,气短自汗亦好,仍遵前方加力。

【处方】

四诊:服药8剂,期间月经已来,量较多,色亦鲜,白带甚少,食欲增强,腿已不痛,足肿亦消,前方可以常服。

【解读】

白带极多,系属气虚提摄无力,月经量少,则为荣血不足之征,补中则固气,养血则和荣,益命门之火则化气布精于周身,本方着重调理气血补中通阳,收效之速在于施治得体。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党参——炙黄芪(见第109页)。

炙黄芪——当归身(见第101页)。

大熟地黄——砂仁、细辛(见第48页)。

桑寄生——桑枝(见第182页)。

金狗脊——功劳叶(见第270页)。

二、年老肾虚

曲某 女 69岁 病历号 59、5、171

天癸已断20年,近岁带下日甚,时红时白,经年不绝,颇以为苦。腰酸楚,全身乏力,大便秘结,小便失禁,食少,睡不安。

舌苔滑白,六脉濡弱。

【辨证立法】

年将七旬,脉现濡弱,气血虚损之象,任脉主胞胎,其为病,带下瘕聚。更年期后时患带下者,任脉不充之故耳。腰为肾府,肾司二便,肾气虚则腰酸楚而二便失常,拟补肾固气养血法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10剂,带下大为减少,全身亦感有力,小便失禁好转,大便则尚干燥,年事已高,气血非一时可恢复。服药既效,可作常用方,并加服参茸卫生丸,每日1丸服之。

【解读】

前世医家论带下云: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由是带下赤白皆为热证。实际亦不尽然,施师治此高年老妇,审脉察证是全属虚象,故从补肾固气养血着手,收效甚速。若属肿瘤引起带下者,则须另作考虑。

大熟地黄——砂仁(见第49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鹿角胶——阿胶(见第311页)。

第三节 妊 娠 病

一、妊娠恶阻(胃热气滞)

梁某 女 25岁 病历号 52、5、800

妊娠3个月,有饥饿感而不欲食,饭后胸间堵闷欲吐,口干不喜多饮。

舌苔薄微黄,脉滑数。

【辨证立法】

妊娠恶阻,多见于怀孕初期,若已3月,仍不欲食,则为郁热结滞,脉滑数亦足证明。拟用和胃清热法为治。

【处方】

【解读】

妊娠之际,经血即闭,血脉不通,经络痞涩,故易生热,气滞贲郁,饥不欲食,口干亦不喜饮。治之不宜过用香燥药物。白扁豆为缓和滋养之品,治妊娠不食或呕吐最宜,沙参、酒芩、石斛既能清热又益胃阴,砂仁、豆蔻开胃止呕,芳香可以化浊,此类方治恶阻或不食,性平和而效果甚良。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砂仁壳——蔻仁壳(见第17页)。

半夏曲——旋覆花(见第12页)。

二、习惯性流产(滑胎)

施某 女 22岁 病历号 51、9、610

18岁月经初至,20岁结婚,流产两次。每届天癸之期,经水特多,白带绵绵,全身酸软无力,精神萎靡。

舌苔正常,脉象细弱。

【辨证立法】

经、带均多,日久体力亏损,虽在壮年,脉细弱,身酸软,仍属虚证,结婚2年,流产2次者,子宫无力也。拟以丸药补肾健脾调经。

【处方】

早服定坤丹半丸;午服参茸卫生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

二诊:药服30日,月经来时已大为减少,白带亦不多见,精神好转,仍用丸药治疗。

【处方】

早服参茸卫生丸1丸;午服龟龄集半瓶;晚服玉液金丹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

三诊:服药1个月,因月经未来遂停药,今已两届经期天癸未见,时时恶心欲吐,已有怀孕现象,头晕,少腹坠,患者已流产2次,希望保胎,拟和胃保胎治之。

【处方】

四诊:服药6剂,颇觉平妥,食欲好转,希予常方保胎。前方去升麻、芥穗、柴胡、杭芍,加党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5克,枸杞子10克,每周服1~2剂,至临产时停服。

【解读】

习惯性流产,多属冲任不固,子宫无力,胎儿至一定重量,子宫因固摄不住即行流产,大体虚证为多。健脾则固气,补肾则胞宫力强,胎可以安全足月而产。

鹿角胶——阿胶珠(见第311页)。

黑升麻——黑芥穗(见第102页)。

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大熟地——砂仁(见第49页)。

玫瑰花——玳玳花

玫瑰花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玳玳花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开胃止呕。玫瑰花偏走血分,以和血散瘀为主;玳玳花偏入气分,以理气散结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理气止痛、化浊安胎的力量增强。

野白术——条黄芩

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补脾益气,健中增食,燥湿利水,固下安胎;黄芩苦寒而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去热安胎,又善除胃热,泻肝、胆、大肠之火。二药伍用,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热凉血,补脾统血,泻火利湿,安胎的力量增强。

白术、黄芩伍用,名曰良方白术散。出自《景岳全书》,治妊娠伤寒内热等症。清•张璐云:“黄芩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安胎,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

朱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乃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根据临床体验,白术、黄芩伍用,善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还可用于习惯性流产诸症,若与杜仲、续断合用,其效更著。

三、眩 晕

程某 女 34岁

怀孕5个月,只是头晕,别无他症。

舌苔正常,脉象滑但不满指。

【辨证立法】

妊娠5个月,气血多养胎儿,不能上荣于脑,故生头晕,脉不满指,实是血虚也。治宜气血双补。

【处方】

【解读】

妊娠之际,血多下行以养胎儿,故不上荣,遂致头晕,血虚易生热,方中用白薇、生地黄、菊花者即清虚热也,用桑叶者引药上行兼清头目之意,患者服药四剂,头晕大为转好,曾来电话询问是否再服,嘱留此方,若再头晕可服数剂。

炙黄芪——当归身(见第101页)。

桑叶——黄菊花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能升能降,为疏散风热、宣肺泄热、润肺止咳之要药;菊花质轻气凉,能轻走上,善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菊花清疏之力略弱。故二药协同为用,疏风清热、解毒退热、清肝明目、除头昏晕效力增强。

鹿角胶——阿胶珠(见第311页)。

桑叶——黑芝麻(见第246页)。

四、妊娠泌尿系感染(子淋)

刘某 女 28岁

第二胎妊娠5个月,半月前感觉排尿不畅,初不介意,继则加重,小便频数,艰涩不爽而酸痛,色黄,大便干燥,食欲欠佳,夜眠不安,易发烦躁。

舌苔白,根部发黄。脉象滑数。

【辨证立法】

妊娠小便难,乃热郁膀胱,津液亏少,气化不行所致。宜用清热通淋,调气润燥以治。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尿频大减,尿时仍有涩痛之感大便已通,眠食转佳,原方去火麻仁加淡竹叶5克。

【解读】

妊娠期间,泌尿系感染,常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灼热疼痛等症。中医称之为“子淋”、“妊娠小便难”。治疗上仍宜清润为主,不可过于通利,以免损伤胎元,引起流产。施师宗萆薢分清饮加二冬、生地黄、天花粉养阴清热,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消炎。

川石韦——川萆薢(见第201页)。

天冬——麦冬(见第92页)。

益智——川萆薢(见第204页)。

五、难 产

丁某 女 28岁 病历号 68、1、5

患者平速体健,怀孕已足月,产前检查未见异常。昨日中午1点破水后,即送至某医院产科,至今日下午已超过24小时,仍未生产。检查无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和胎儿畸形等情况,医院考虑做剖腹产手术,患者不愿,由其母前来问方。

【辨证立法】

羊水已出多时,生产困难,显系阴液不足,气滞不降所致,拟用养阴润燥,调理气血为治。服药后5小时,如胎儿仍不下,即施手术,万勿拖延。

【处方】

【解读】

患者只服上药1次,1小时后产一男孩。方中用菟丝子、冬葵子、火麻仁、桃仁、当归等油润富脂之品,养阴润燥。香附、枳壳调气,赤芍、白芍理血,甘草扶助正气,紫河车既补精血,又有引经作用。其中用菟丝子、冬葵子尚有“诸子皆降”之意。《本草正义》载:“菟丝子多脂,……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与其他滋阴诸药之偏于腻滑者绝异。”《本草纲目》载,冬葵子有滑胎之功。全方用药虽然简单,但每味药的选择都极有针对性,配伍十分严谨。施师虽未见病人,但凭多年经验,精心筹方,收到了很好效果。

赤芍——白芍(见第6页)。

第四节 产 后 病

一、乳 少

车某 女 33岁 病历号 52、4、584

产后3个月,乳汁不足,月经仍按期而至,心跳、头晕、极易发怒,饮食二便及睡眠尚属正常。

六脉虚软,左关较盛。

【辨证立法】

《良方论》曰:“心、小肠二经相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虽乳汁、月经两者不同,而由饮食精微所化则一。乳儿期间,天癸闭止,则乳汁充足,此为常理。今则月经按期而至,乳汁自应不足,气不固血,血不养肝,虚则易怒。拟养血、补气、强心、疏肝以治。

【处方】

二诊:药服8剂,心跳头晕见好,乳汁量增,月经尚未及期,不知是否再来。

原方加:阿胶10克(另烊兑服),五味子3克,可多服数剂。

三诊:前方共服10剂,月经及期未见,乳汁仍不甚足,精神好转,希予下乳方。

【处方】

瓜子60克 赤小豆30克 路路通12克

【解读】

前世医家认为,乳汁亦为经血所化,故哺乳期间,月经闭止,是属正常。本案为经水按期而至,而致乳汁量少。补气养血,使之趋于正常生理,乳汁自当充足,化裁人参养荣汤、柴胡汤、加阿胶、鹿角胶以增养血之力。

祝谌予老师下乳,恒用通络活血、健脾下乳之法,方用四君子汤为主方,加生黄芪30克,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克,重用生麦芽60~90克均可。

炙黄芪——米党参(见第109页)。

大熟地——砂仁(见第49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炙黄芪——当归身(见第101页)。

注:甜瓜子又名甜瓜仁、甘瓜子。味甘,性寒。散结,消瘀,清肺,润肠,开痰利气。治肠内结聚,破渍脓血,咳嗽口渴。

二、急性乳腺炎(乳痈)

杨某 女 34岁

产后9个月,仍在哺乳时期,两天前忽觉右乳房红肿胀痛,局部灼热,周身寒热,大便干燥,食欲不佳。

舌苔微黄,脉象数而弦。

【辨证立法】

哺乳9个月,已非乳腺阻滞所致,良由毒邪外侵,内热积郁而发。邪热相乘,来势甚急,当以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以消炎肿。

【处方】

二诊:进药3剂,寒热止,炎肿消减,自觉肿胀轻松,按之尚痛,大便甚畅,食欲增加,再按原意加减。

【处方】

以上共服3剂,肿胀全消,已能正常哺乳。

注:此为师门治疗新久乳腺炎经验方。凡未溃破者服之均有良效。一般服用2~4次即可痊愈。

【处方】

生三七粉6克,精猪肉(即瘦猪肉)60克,切成薄片,将生三七粉撒布于猪肉片上,放于盘中,蒸熟后一次服完,每日1次。

【解读】

乳腺炎,中医称乳痈,以初产妇为多见,主要由于产褥期间,卫生注意不够,由乳头发生感染而引起,中医谓为内热外邪所引起,热邪壅聚,酿而成脓,同属一理。师门治疗本病,初起先以清热解毒活血为治,日久者则加补气养血托里之剂。本案产后9个月,来势虽急,显由于毒邪外侵,内热积郁而发作,故着重于清热解毒,调和气血而收良效矣。

炒枳壳——苦桔梗(见第32页)。

杭白芍——柴胡(见第11页)。

炒枳壳——川郁金(见第156页)。

忍冬藤(金银藤)——忍冬花(金银花)(见第24页)。

制乳香——制没药(见第207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旋覆花——代赭石(见第39页)。

第五节 妇人杂病

一、乳腺增生(乳癖)

邢某 女 40岁 病历号 53、5、470

月经于本年初断绝。此后即时觉周身酸楚,倦怠不适,头痛,乳房痛,且有硬块,大便燥,食睡尚佳。

舌苔正常,脉象弦涩。

【辨证立法】

更年之期,月经闭止,时见营血不调之症,故周身酸楚疼痛,拟用活血通络法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2剂,除周身酸楚见效外,余症如旧,拟前方加力,井施软坚散结以治乳房硬核。

【处方】

三诊:服药颇效,遂连服8剂,头已不痛,全身感觉舒畅,乳房痛减,硬核尚未见消,大便每日1次,已不结燥。

用前方加5倍量配制丸剂,早晚各服10克,冀其痊可。

【解读】

《产宝方序论》曰:“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此语虽非金科玉律,然妇女之病多偏于血,亦有其实际意义。尤以更年期后,月经闭止,所生各种症状,详辨其证,多从理血着手则效,本方以瓜蒌散加柴、桂、姜黄、川芎通调血脉,活瘀散结,生鹿角、炮甲珠、山慈菇治硬核甚效,血气宣行,诸症均除也。

酒当归——酒川芎(见第279页)。

乳香——没药(见第027页)。

杭白芍——柴胡、桂枝(见第11页)。

瓜蒌——薤白(见第74页)。

二、不 孕 症

郝某 女 35岁 病历号 59、8、870

14岁月经初潮,经期无定,时赶前、时错后,结婚10年未孕。近年来,月经每至量极多,只能睡卧不能行动,时有带下,腰酸,身倦,目眩,耳鸣,睡不安,多噩梦。

舌质淡,六脉沉细而软。

【辨证立法】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经期无定,血海不充,提摄无力,经水量多,更致血亏。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任不盈,天癸失调,婚久不孕,缘由是起,拟调经养血,使太冲脉盛,任脉协和,自可怀孕也,先服丸药调理。

【处方】

早服强心丹18粒;晚服玉液金丹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20天。

二诊:服丸药20日,期间月经曾来,量已减少,血色正常,腰酸,腿痛,少腹不适等症均较往日为轻,拟于汤药4剂,更服前次丸药20日观察。

【处方】

三诊:汤药丸剂共服20日,月经29天来潮,量已正常,白带甚少,腰腹酸痛均减,头晕、目眩、耳鸣、心跳亦大为好转,精神旺健。仍用丸剂治病。

【处方】

早服天王补心丹1丸;午服八宝坤顺丸1丸;晚服参茸卫生丸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30天。

四诊:服药30日,月经未见,精神极好,前有之头晕、目眩、心跳、耳鸣诸证逐渐消失,食睡均佳,嘱再服丸药1个月。

五诊:又服丸药1个月,情况很好,月经仍未至,遂停药1个月。现症:食后恶心、呕吐,畏油腻,喜食酸,六脉均滑,已有怀孕现象,拟和胃止呕法。

【处方】

注:五诊后阅月,患者生一男孩,因乳汁不下又来诊视,为之处方下乳。

【解读】

施师屡云:女子婚后生育,本是生理功能,除子宫卵巢有生理之缺欠或实质病变不能生育外,凡不孕者,总是因病影响功能所致。治愈其病则能受孕。

患者每因婚久不孕颇为苦恼,经治之后而能生育又欣喜无比。其实女子生育本属正常,不足为奇。本案即是一例,治以调经养血,月经期准,病症消失自然怀孕。

生地黄——熟地黄(见第48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当归身——川芎(见第279页)。

鹿角胶——阿胶珠(见第311页)。

阿胶——艾叶

阿胶(见第133页)。

艾叶(见第303页)。

阿胶质润不燥,为补血之上品,补络止血,滋肾水,润肺燥;艾叶芳香辛温,温经散寒,暖宫止痛,止血助孕。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补血调经,止血安胎之力益彰。

杜仲——续断(见第48页)。

豆蔻壳——砂仁壳(见第17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旋覆花——半夏曲(见第12页)。

青皮炭——广皮炭(陈皮炭)(见第82页)。

三、阴痒(湿热下注)

王某 女 67岁 病历号 50、12、140

阴部瘙痒,已有年余。搔甚则出黄水,其痒难忍,影响睡眠。经停于48岁,白带多,大便三四日一解。

舌苔黄腻,六脉沉滑。

【辨证立法】

脉证合参,湿热为病已无疑议。湿热下注则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并见白带绵绵。治之宜清肝胆泻湿热,以肝脉络于阴器也,化裁龙胆泻肝汤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4剂,瘙痒依然,但黄水较少,大便隔日1次。前方加花椒1.5克,乌梅炭5克,盐知母10克,盐黄柏6克。

另用熏洗方:蛇床子30克,百部30克,花椒15克,煎汤外用。

三诊:前方服10剂,又加用熏洗方,瘙痒大减,希予常服方回乡。

【处方】

【解读】

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多见湿热下注之证,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然清热宜清肝胆之热。东垣治阴痒以龙胆、柴胡为君,以肝脉络于阴器,湿热下注于此也。施师之经验:黑芥穗、白蒺藜,用于瘙痒殊效,盖芥穗有泄热散风之效,炒黑则入血分,于此处用之,有清热清血之效,白蒺藜则有镇静止痒之功。两者相伍,散风行血止痒,治风疹瘙痒殊效。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晚蚕沙——皂荚(见第16页)。

大生地——细辛(见第49页)。

车前子——车前草(见第13页)。

桑螵蛸——海螵蛸

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禀秋金之阴气,善滋肾助阳,固精缩尿;海螵蛸生于海水中,禀水中之阳气,能收敛止血、止泻,固精止带,制酸止痛。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相合,补肾助阳,收敛止血、止带,涩精、缩尿的力量增强。

桑螵蛸、海螵蛸参合,为施老习用。海螵蛸功擅止血、制酸,亦可固精止带,尚无补益之功;桑螵蛸功专固精缩尿、且有益肾之力。二药相合,收涩作用益彰,故凡下元不固引起的前后二阴的病变均可选用。

白杏仁——白薏仁(见第66页)。

盐知母——盐黄柏(见第163页)。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