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肪肝患者在选择饮食时应注意什么

脂肪肝患者在选择饮食时应注意什么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病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三、肝功能检查

1.什么是肝功能检查

临床上为了解和观察肝的各种功能状态,包括各种合成、代谢、分泌等功能以及肝的病理变化而进行的实验室检查统称肝功能检查。由于肝是人体最复杂的代谢器官,临床上围绕肝进行的生化学检查种类繁多,本节主要介绍了临床查体中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2.为什么查肝功能时要在早晨空腹抽血

做肝功能、肾功能和其他很多血液项目检查时,若吃了饭后立即采血样,受血糖和血脂较高的影响,容易产生“溶血”,无法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使检验项目无法开展;刚刚进食后,体内的许多酶会趋于活跃,许多指标也与餐前不同,如血糖,红细胞及白细胞等,进餐前后的参数不一致,饭后抽血当然会造成误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检查结果。

3.肝功能指标包括哪些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由于它们都是由肝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其损伤程度。

(3)反映肝胆汁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

(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L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这些酶会增多并进入血清中。

4.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临床意义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U/L。如果肝细胞受损,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

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细胞质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另外,由于AST在心肌细胞的含量也比较丰富,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AST溢出心肌细胞外,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迅速增高,达到200~400U/L,升高程度和心肌坏死程度和面积有关,一般3~6天恢复正常。

5.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临床意义

γ-谷氨酰转移酶(GGT或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γ-谷氨酰转移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自肝,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正常参考值为0~40U/L。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移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病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几乎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肾含量较多。正常参考值为成人40~110U/L,儿童<250U/L。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另外,成长中的儿童ALP升高,与骨的生长有关,有时可高达300~400 U/L,属于正常生理现象,20岁后逐渐降至正常。

6.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值(A/G)的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1。

白蛋白是在肝中合成的,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是为了消灭病毒等敌人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这也是与急性、亚急性肝炎、重型肝炎鉴别的重要指标。

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TBIl)的正常值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的正常值为0~6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7~10.2μmol/L。

人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8.正常人是否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

很多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比如饮酒、剧烈运动、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都可以引起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一般为轻度升高<60U/L。这种情况无需治疗,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9.什么是黄疸

当总胆红素>17.1μmol/L,但<34.2μmol/L时为隐性黄疸,肉眼不能发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当总胆红素>34.2μmol/L时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最早出现黄疸的部位是巩膜,很多患者往往首先因眼球变黄来医院就诊。当TBIl<17.1μmol/L时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10.黄疸的分类和原因

根据形成原因黄疸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①溶血性黄疸: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粪胆原呈阳性,因间接胆红素不能经肾排泄故,尿胆红素呈阴性。常见原因有溶血性贫血、败血症、大面积烧伤、不同血型输血,服用及某些药物,食用、蚕豆、蘑菇、蛇毒等。

②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均增高。常见原因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③阻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血中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红素呈阳性,尿胆原呈阴性。常见原因有胆管结石、肿瘤或蛔虫阻塞胆道、药物性胆汁淤积。

④先天性黄疸:与遗传有关,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11.出现黄疸就是得肝炎了吗

当肝功能损害时可以引起黄疸,但并非所有黄疸都是肝炎引起的,如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胰腺癌、胆管癌等。老年人突然无明显原因出现黄疸,又无明显的身体不适等,应该特别注意,首先考虑胰腺肿瘤。

12.急性肝炎一定会出现黄疸吗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后者约占8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发病1~2周,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色,伴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痛、腹泻、肝区疼痛、腹泻等,2周时黄疸和不适症状达到高峰,一般1~2个月病情即可康复。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临床最常见类型,症状较轻,巩膜及皮肤未见黄染,有时可见轻度肝大,病程迁延时间长。

13.出现皮肤发黄就是黄疸吗

当大量食用橘子、胡萝卜、南瓜、番茄等时,食物中大量胡萝卜素就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沉积于组织和皮肤,引起手掌和足底的皮肤发黄,巩膜无黄染,停吃橘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后,黄染一般1~2周消退。

另外,长期服用含黄色素的药物:如米帕林(阿的平)、呋喃类等含黄色素的药物可引起皮肤黄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看上去皮肤色泽也是偏黄。

14.胆汁酸(BA)是什么

正常参考值0~10μmol/L。

胆汁酸是在肝中由胆固醇合成,每日合成400~600mg,随胆汁分泌入肠道。胆汁酸可以促进脂类消化和吸收,胆汁的分泌,也是体内胆固醇清除的重要途径。胆汁酸在体内的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当肝出现损伤时,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汁酸反流入血,血中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15.肝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特性有哪些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素有“化学工厂”之称。据统计,在肝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肝对于人体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可以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可以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在身体需要的时候给机体提供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肝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进入体内的细菌。

肝也是一个特别的器官,肝内的神经对痛觉不敏感,对一些“小毛病”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所以肝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一旦感到肝区疼痛,那就是肝大后牵动了周围的组织和肝的外膜所致。

肝的再生能力极强,即使切除3/4后,剩余的肝仍能在4个月内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肝的代偿能力很强,只要还有30%的肝组织在起作用,仍然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所以肝又被称为“顽强的器官”。

然而,这种“沉默”和“顽强”又常会导致人们麻痹大意,使人们不太重视肝的疾病,很多人察觉时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16.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肝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肝进行加工,才能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外的毒物、有损肝的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废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解毒。

脂肪肝是指肝内中性脂肪过度积蓄所引起的肝病。通常情况下,脂肪仅占肝重的4%~5%,其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为中性脂肪,少量为胆固醇。由于营养过剩,特别是由于肝炎治疗中热量摄入和糖类摄入过多,可使中性脂肪在肝内过度积蓄,可超过肝重的30%。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图2-4~图2-6)。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1)长期酗酒:酒精是损害肝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2)肥胖:近半数的肥胖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糖类,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很容易在肝堆积,形成脂肪肝。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高2倍。

(4)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

(5)病毒性肝炎: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本身的功能受损,机体的代谢紊乱,加之有的患者过分强调“保肝”饮食,热量摄入过多,卧床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遗传、妊娠、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早期和轻度的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肝细胞的脂肪化经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恢复正常。但严重的脂肪肝会影响肝功能,从而使肝细胞纤维化而致肝硬化。

图2-4 脂肪肝的病因

图2-5 正常肝脏

图2-6 脂肪肝

17.脂肪肝患者在选择饮食时应注意什么

脂肪肝患者应控制热量摄入,以便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逐渐被氧化利用。减少脂肪和糖类的摄入,选用植物油或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高蛋白饮食和新鲜蔬菜。高蛋白食物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瘦肉、鱼、虾、家禽、奶制品和豆制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不宜多吃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平时可多吃含有蛋氨酸丰富的食物,诸如小米、芝麻、油菜、菠菜、干贝等,这些食物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使肝细胞内脂肪转化。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废物的排泄。

另外,脂肪肝患者应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辣椒、咖啡和烈酒等。无鳞鱼胆固醇含量太高,所以章鱼、平鱼、墨鱼等要少吃一点。

18.防治脂肪肝的常用食物有哪些

(1)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苷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2)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3)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食物纤维和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排泄。

(4)大蒜:含硫化物的混合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5)苹果:苹果是优质高钾食品,且含较多纤维素、有机酸等成分,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加粪便体积,使其变得松软,易于排出,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苹果生食时应将外皮反复洗净,用沸水冲洗后,可连皮一同嚼食,这样可减少有效成分的丢失。每日食入l~3个苹果,可有效防止胆固醇增加,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血糖含量。

(6)洋葱:所含的烯丙二硫化物和硫氨酸,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可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能有效地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前列腺素A对人体也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7)甘薯: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吸收胃肠中较多的水分,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8)牛奶:因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胡萝卜、花生、葵花子、山楂、无花果等也可以起到降脂作用,脂肪肝患者不妨经常选食。

19.脂肪肝患者的常用食疗方

(1)何首乌粥:取何首乌20克,粳米50克,大枣2枚。将何首乌洗净晒干,打碎备用,再将粳米、大枣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锅内煮成稀粥,兑入何首乌末搅匀,文火煮数沸,早晨空腹温热食用。

(2)赤小豆鲤鱼汤:取赤小豆150克,鲤鱼1条(约500克),玫瑰花6克。将鲤鱼活杀去肠杂,加水适量,与其余两味共煮至烂熟。去花调味,分2~3次食用。

(3)灵芝河蚌煮冰糖:取灵芝20克,蚌肉250克,冰糖60克。将河蚌去壳取肉,用清水洗净待用。灵芝入沙锅加水煎煮约1小时,取浓汁加入蚌肉再煮,放入冰糖,待溶化即成,饮汤吃肉。

(4)菠菜蛋汤:取菠菜200克,鸡蛋2枚。将菠菜洗净,入锅内煸炒,加水适量,煮沸后,打入鸡蛋,加盐、味精调味,佐餐。

(5)兔肉煨山药:取兔肉500克,怀山药50克,盐少许。将兔肉洗净切块,与怀山药共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直至烂熟,饮汤吃肉。

(6)赤小豆粥:取赤小豆10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洗净,和粳米一起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

(7)黑鱼冬瓜汤:取黑鱼1条,冬瓜250克,葱、姜、盐、味精适量。将黑鱼洗净,去鳞和肠杂,冬瓜切块,然后一起入锅煮,加调味品,分2次食用。

20.酒精肝是怎么回事

酒精肝(酒精性肝病)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损伤,肝脂肪代谢紊乱,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颗粒难以排除而形成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

戒酒是治疗本病最根本的措施,彻底戒酒后病情可明显减轻,甚至可以完全恢复。饮食以清淡为主,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加脂肪的消耗。

21.酒精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酒精肝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肝已有明显损害,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发病时,可以有体重减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甚至出现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

酒精肝常见的症状为:①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由于肝内脂肪浸润而引起肝大及压痛;③脾大、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等;④蜘蛛痣等。

酒精肝虽有以上共同症状,但由于脂肪肝、酒精肝与肝硬化可呈不同组合出现,因而临床表现各异。有些患者因反复肝炎发作而发展为肝硬化,而另有些患者过去并无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起病即为肝硬化的症状。有些酒精性肝病患者肝活检虽有肝炎改变,但肝细胞破坏量很小,病程中并不出现临床症状,直到出现肝硬化。酒精肝在病理上常常出现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炎等几种病变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的情况。

22.肝病为何春季多发

春季天气多变,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受到春季气候的影响而复发或使原有症状加重;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偏爱高脂食物、饮酒多,又缺乏运动,代谢一直处在疲劳运转状态,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后,许多到医院体检的人都会在B超检查中被查出患有脂肪肝。

春天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承受其代谢、解毒的功能,负担最重,易受侵袭。因此,春天是肝病的高发期,应当提防肝病复发或病毒偷袭。如果感觉易疲劳、食欲缺乏,尤其是厌食油腻食物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