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交流的心理学基础

言语交流的心理学基础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是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内部语言,再扩展到外部语言。影响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流角色关系、交流循环系统、交流欲望、交流者的地位、交流者的心态、交流环境等。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对语言交流的心理认识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语言交流双方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语言传递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与发送、接收的互动系统。

事情二 言语交流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

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是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内部语言,再扩展到外部语言。理解话语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对方扩展的外部语言,从词、句到话语,分出话语的主要思想,然后理解话语的整个意思。语言交流中各环节都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影响到了现实的交流情况。

(一)影响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

影响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流角色关系、交流循环系统、交流欲望、交流者的地位、交流者的心态、交流环境等。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对语言交流的心理认识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交流角色关系 在语言交流中,交流双方的信息传递随着听、说角色关系的不断变换而改变。说话不是为了给自己听,“说”与“听”是语言交流中的两个互为依存的角色。纵然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但自言自语不会输出信息。就如收看电视:电视台发送信息并不是它的目的,它的目的是要别人收看节目——接收电视信号。只有电视台发送的信号是清晰可辨的,电视观众才有可能接收到清晰的信息。语言交流的目的是向交流对象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只有说者输出的信息是清晰可辨的,听者才可能听得懂说话人的意思。

(2)交流循环系统 在语言交流中,因为交流双方信息传递的方向随着听、说角色关系的不断变换而改变,所以语言交流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除了以听说角色变换、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交替为线索的主要循环过程之外,还存在着运行于记忆与编码、解码、内部语言之间的三个支持性循环过程,这种内在的模式称为交流循环系统。语言交流双方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语言传递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与发送、接收的互动系统。语言生成的过程可理解为信息加工与发送的过程,而语言理解则是信息接收与处理的过程。所传递的信息是以语言生成的话语为形式的,同时它又是语言理解的对象。

(3)交流者的欲望 一方所生成的话语常常会激发对方的表述动机,从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内部心理活动,如赞同、反对、感叹等,从而触动其语言的欲望,交流者的欲望影响着交流者的语言表达及外部情感。

(4)交流者的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是轮流说话的,交流双方的角色关系往往在不断地变换,交流双方地位的关系是平等的。但语言交流中受社会地位、职位等影响,如老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过程往往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会影响被支配者的交流欲望,不平衡的特殊交流形式就出现了。

(5)交流者的心态 一个人的世界观会影响个体的言行,从而影响交流者的态度,反映在交流心态中,这些反映被听者接受时,会由于接受者的生活背景及交流心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到双方交流的内容。

(6)交流环境 交流环境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外部交流环境;另一种是内部交流环境。外部交流环境是指交流的场合、声音环境、第三者干扰等,如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交流,说者必须提高音量,听者必须集中精力倾听,需要交流者更大的体力、精力付出,从而影响交流者交流心态及交流欲望。内部交流环境是指交流双方的精神、心理环境,如交流者瞌睡、心情沉重、疲乏等。

(二)语言理解过程

语言理解是对交流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其心理过程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探讨。

1.语言理解的心理基础

语言理解的心理基础主要有:感知辨识、短时记忆、反馈监控。

(1)感知辨识 听理解首先要对语言的声音进行感知,其次是辨识词义功能及承载的语义。当听到一串话语时,把语流加以切分,分出语段、音段、音素所体现的音位。通过领悟语句的语调结构和词语的含义来辨识语句的意义。辨识词义,其实就是根据该词在语句中的组合地位,判断它用在多义系列中的哪一项语义,有时还要从上、下句的关系加以判断,尤其是多义词。例如,“他不是东西”这句话,在感知后切分出“东西”这个词时,首先要辨识它不是词组“东西”;其次要辨识它不同于“梳子是有用的东西”中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说,它不是指“物品”,而是指“人品差”。然后根据整句话的语气,辨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人品差。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参与语言理解的一项必需的心理条件,如在理解连贯话语时,必须记住话语的关键成分,才能抓住重点,分清各成分的关系,理解话语的内在含义。

(3)反馈监控 语言的传入性反馈监控机制是保证语言交流围绕话题的重要心理条件。在语言理解时,听话者必须在判断话语的关键成分的基础上紧紧把握语言交流的话语主旨,反复加以核对,一旦发现曲解、误解或偏离话语主旨,就要调整理解过程,重新调整谈话内容,尽力捕捉话语的核心内容。

2.语言理解的策略

语言理解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的复杂心理过程。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常应用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句法策略等来加工语言信息。例如,人们可以根据语义来确定各种词类,如:凡指称实体的视为名词;凡说明行动的词为动词。利用语义策略可以帮助理解一个句子,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人以桃赠我,我以李回之”。所以,即使词的顺序顺倒,人们也不会产生误解。

词序策略则是利用词序的模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例如,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为“名词1―动词―名词2”,即“动词之前的名词为支配者”、“动词之后的名词为受支配者”,这个词序模式的内涵就是“第一个名词的特例对第二个名词的特例施加动词所表达的一定行动”。这种词序策略不仅涉及句子的表层结构的分析,实际上也涉及句子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3.语言理解中的信息整合

人的背景知识对语言理解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策略运用上,还表现在信息的整合上。人输入的语言信息要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有关的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那么就不能或难以实现语言的理解,通常人们将新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联系起来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在对话和阅读中,前一个句子或一些句子为后一个句子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互为影响。如果这种已知的信息与新的信息互为关系遭到损害,句子的理解将会受到影响。

4.推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推敲、领悟语言的意义,常通过推理增加信息,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语言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过程

在语言交流中,语言生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在语言交流中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出则相反,它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它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第二阶段为转换阶段:应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第三阶段为执行阶段:把语言形式的消息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是有目的的活动。语言产生过程首先需要确定哪些信息要表达出来,也即决定说(写)什么,然后再决定这些信息如何表达,即确定怎么说(写)。在确定说什么和实际说出来之间进行着各种转换过程,即从思想依次转换为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将这些不同的转换过程看成不同的加工阶段,大致可分四个过程。

1.表述动机

表述动机是语言生成的起点,即在话语中表述特定内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请求、宣布结论、表示愿望、交流信息、陈述思想等。动机只是语言表述的出发点,根据表述的方式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它们在表述动机上不同。对话动机的实质在于,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为听者地位,对方为说者地位,是交流者向对方的语言刺激所作的反应。因此,表述动机既是理解的终点,又是生成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是从语言理解转向语言生成的衔接点。独白是语言表述的另一种形式,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即由说话者说出一段意思连贯的扩展性语言,它由独立的表述动机支配。在这种稳定的动机驱使下,说话者会主动独立地制订语言表述计划。

2.语义切迹

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语义切迹。语言表述动机只是引起语言表述过程的出发点,它本身还没有确定的内容。语义切迹的产生是确定语言的内容,它形成未来语言表述的基本格式。

语义初迹是一种由表述动机触发起来的同时呈现的语义关系网络体系,语义初迹包括三个要素:①形成思想的主题和述题;②由义素构成的潜在语义;③一些潜在的语义关系,如时间、目的、对象等。这些要素一旦转化为语言单位,就可以通过内部语言形成扩展的话语。这种语义初迹是形成话语的基础,它是一个潜在的语义关系体系,在心理上只是表述的一般主观意图,但说话者能够把这个主观意图转变为扩展的语言语义体系。

3.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包括三个阶段:①出声思维阶段,此时儿童还不善于考虑问题,这时可通过“出声”训练来培养内部言语能力;②过渡阶段,在比较容易而简单的问题中,培养儿童在出声思维的同时,学会短时间的无声思维;③无声思维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复杂化和抽象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内部语言日益复杂起来,它在儿童的有意识的生活中也就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内部语言是从同时综合出现的语义初迹向扩展的外部语言过渡的必需阶段。内部语言跟抽象逻辑思维有更多的联系,它主要执行着自觉的分析综合的机能。并且,内部语言与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有更多联系,它主要执行自觉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4.外部语言

外部语言是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从内部语言扩展而来,此时语法上已经定型,词汇也已选定,主要进行语音实现,使目标词语在语音中得到实现,其心理条件是保证将表述变成有声语言,并通过各种反馈不断循环纠正,构成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

(四)影响语言交流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合理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个体认知是指公共认知层面里由于个体差异(个体信息接受程度与可获得渠道,个人理解能力,个体素质,宗教信仰,种族,性别等)而存在的认知不同。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认知功能对语言交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接受能力,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③思维功能;④表达功能,通过语言、躯体、情感等各种形式进行表达。认知功能损害表现较复杂,其中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①记忆障碍,包括近事记忆、个人经历记忆、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记忆障碍;②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③言语障碍,包括找词困难,阅读、书写和理解困难;④视空间能力受损;⑤计算能力下降;⑥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功能,语言符号信息在认知的加工过程中,从最初对语言符号感知辨识、理解,到最终的言语表达,整个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都与认知功能(如思维、学习、记忆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之,正常的认知功能是语言交流的基础。

二、言语障碍与精神心理的关系

(一)与精神病性障碍的关系

精神病性障碍是指由于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导致的自我检验和现实检验能力丧失,人格全面受损及工作、学习能力丧失的一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自知力不完整或丧失、兴奋状态、木僵状态等。

由于精神病性障碍的思维联想与正常人及各种言语障碍的人均不同,在语言交流时可以表现为各种异常,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出现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思维破裂,使语言交流很难进行;而言语行为增多的患者,尽管语言交流可以进行,但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以表现为言语增多、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等现象。

(二)与抑郁性障碍的关系

抑郁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包括抑郁发作和持续性心境障碍。

常见的抑郁性障碍主要有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和重型抑郁症。

常见的抑郁症状有抑郁心境、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迟缓、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各脏器的不适感等)。可以表现为消沉、心情不畅,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暗淡,对生活和工作无兴趣、无热情,悲观失望,精力不足,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为抑郁,严重者有轻生念头。出现抑郁症状的同时,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状。

由于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迟缓,患者语速减慢,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常使医生感到进行语言交流很困难,常常出现医生数问患者一答的现象,但语言交流的内容基本是切题的。

(三)与神经症的关系

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有自知力,求治心切。多与素质、人格特征、精神应激性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进入中年后症状常常缓解。

神经症的常见症状主要有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失眠、恐怖、强迫、疑病以及各种躯体症状。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神经衰弱等。

神经症患者往往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表现为好倾诉、过分夸大病症、叙述仔细而累赘,医生或他人很难打断其谈话,语言交流内容基本无用词或语法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