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

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做法是以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为基础,从日常及定期检查中,了解设备实际状况,以设备状况为依据进行修理工作,以避免突然事故发生。至此,设备管理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现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突出重点设备,把重点设备的计划预防维修同一般设备的事后修理结合起来。

三、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

(一)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陋,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并且是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化程度增加,设备修理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修理难度越来越大,原有伪操作工人兼作修理工人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逐渐从操作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设备的维修工作,随之也产生了较简单的设备管理。

(二)预防维修阶段

随着机器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机器设备的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上的损失已不容忽视,于是在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设备管理开始进入防止故障、减少损失的预防维修阶段。美国提出的预防维修,其基本含义是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即在设备使用时加强维护保养,预防发生故障,尽可能在设备发生故障前作预防性维修,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以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为基础,从日常及定期检查中,了解设备实际状况,以设备状况为依据进行修理工作,以避免突然事故发生。

在美国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后,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前苏联也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称为“计划预防维修制度”,这是以修理复杂系数和修理周期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维修制度,按待修设备的复杂程度制定出各种修理定额作为编制预防性检修计划的依据,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护。

(三)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界又提出了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它是从“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的系统管理,设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设备出厂后,要在图纸资料、技术参数和检测手段、备件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目标。至此,设备管理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体现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设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的丹尼斯·帕克斯于1971年提出的,并在英国工商部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门设备管理新学科,它是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设备管理目标(具体内容见本章第四节)。

“全员生产维修制”是日本在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国情,提出的一套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方法。其特点是:

1.把设备的综合效率作为最高目标。

2.强调全体成员,即从企业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都参加设备管理。

3.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全系统管理体制,包括设备计划、使用、维修、财务等所有部门。并且重视设备的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并运用精度指数公式,作为实行计划预防修理的依据。突出重点设备,把重点设备的计划预防维修同一般设备的事后修理结合起来。

4.加强设备保养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多面手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