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粹传承在上医

国粹传承在上医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医各级领导层中也有许多京剧知音,如陈同生院长,黄家驷、胡懋廉副院长,朱鸣儒、熊汝成、王鹏万等老教授。这场演出是上医爱好京剧同学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是上世纪50年代国粹在上医校园传承发扬的重要标志。也可算是为了国粹的传承尽了一份力。

国粹传承在上医

唐开源

社团兴起

1952年,我18岁考入上海医学院,当年正值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医学院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增设了系科,兴建教舍,扩大招生,充实教学(附属)医院。在校学生增多,原先数十人猛增多倍,教室宿舍均跟不上,在工字楼旁搭建临时草屋作为课堂。那时全面学习苏联,教材以及外语均用俄文,唯缺翻译准确的课本,甚至要同学边学俄文边参与编写。面临种种困难,师生们教与学的积极性高昂,憧憬未来,满怀理想!也自那年起,全国高校贯彻执行“八一五零制”(即八节课程,一小时文体活动,每周50学时),上医校园内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兴旺起来,有利调节身心,提高课堂效率。当时文娱活动大致有两类,一是跳交谊舞,二是社团活动。交谊舞先由每个班级按组练习,周末学生会或工会(或医院)组织舞会,每逢劳动节、国庆节、除夕夜经常举行联谊晚会,有时通宵欢庆。由各种兴趣爱好者组成的文艺社团如戏曲、舞蹈、合唱、话剧、乐器、诗歌等应运而生,不断涌现。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丰富了校园群众文化生活。在那时,党政工团学生会一呼百应,上医校园内一派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京剧小组到京剧团

我课余兴趣较广,既爱篮球足球、短跑、划船,还练举重、登高,但更喜欢戏曲,如沪剧、越剧,尤其酷爱京剧,自小学起爱看爱听,中学时代学会京胡伴奏,爱拉爱唱,逐渐熟悉京剧流派唱段和吐字行腔,成为我的特长。进入上医不久,受命筹组京剧小组,吸收爱好同学,不断壮大。

1953年建立京剧小组,每周活动1—2次,以学唱为主,组织有基础的同学排练节目,每月向校内广播唱段;平时每双周在广播室播放唱片并加介绍,逐渐增加播放次数,延长播放时间,使校园内经常能听到京剧节目,并想排一批折子戏或片断,以备庆祝活动演出。同时多次组织京剧欣赏讲座,邀请名家来校讲授、指导,结识了许多专业演员和著名琴师。从此京剧在上医广泛流传,同学们对国粹不再陌生,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者日益增多,京剧小组成员逐日剧增。

到了1954年,京剧爱好者已发展到数百人,经过批准,原京剧小组扩建成立上医学生会京剧团。正式建团后参团人数超过400名,居上医各社团前列,为全市高校学生京剧团成员之最,我有幸担任团长。上医学生会京剧团成员广泛,其中不乏基础较好、有扎实功底者,为我校准备排练大型节目上演打好坚实基础。

当时,上医院部和附属医院广大员工中京剧人才济济,知名票友云集,甚至科班出身藏龙卧虎,每年都见他们演出。例如:张敬优(科班出身文武全才,现任复旦大学枫林京剧社社长)、谭惠风(文武老生、名票)主演《三岔口》,谭惠风、宋宣明(青衣名票)主演《投军别家》,肖永春(科班出身,马派老生,90年代上医京剧社社长)主演《武家坡》、《汾河湾》、《搜派救张》等,吴乃基(小生名票,80年代京剧社社长)主演《雷锋》,章仁安(青衣名票)主演《女起解》等。以上演出中,我曾率上医同学助演,从中受益匪浅,并保持良好协作关系。此外,还有小生名票素全路,花旦黄文燕、许佩玉等。中山医院拥有京胡、二胡、文武场面好手和善于舞台表演的坤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超级麒迷”陈东周,他酷爱“麒派”艺术数十载,终日曲不离口,已将舞台语言和身段融入日常生活和一言一行中,俨若“人生如戏”,近乎“如痴如醉”境界,虽属罕见戏迷,但流传佳话连连。

在上医各级领导层中也有许多京剧知音,如陈同生院长,黄家驷、胡懋廉副院长,朱鸣儒、熊汝成、王鹏万等老教授。京剧能在上医校园内相传,和他们关心爱护并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正是以上戏迷、票友,尤其是广大爱好京剧同学的热情,支撑着国粹在上医校园内的传承,正是他们主动参与,使得京剧支脉不断推向前进,发扬光大!

演出盛况

195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上医学生会京剧团举办了一次专场演出,地点在大礼堂,当晚节目有:①《文昭关》杨(宝深)派名剧,邱维勤同学主演。②《宇宙锋——代金殿》梅(兰芳)派杰作,华炳春同学领衔主演。③《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余(叔岩)派代表作,徐有秋、张庭舜同学领衔主演。

出席观看演出的领导和嘉宾有上医党委书记兼院长陈同生,副书记李静一,副院长黄家驷、颜福庆、胡懋廉,老专家、老教授代表,如李鸿儒、熊汝成、徐丰彦、张昌绍、苏德隆、王有琪等,上医行政、工会、团委以及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市教育局、卫生局、团市委、市学联代表,全市高校京剧社团负责人和演员代表。上海主流传媒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华东人民广播电台也均派人参加。

当时的上医大礼堂实际不大,仅能容纳300多人。当晚演出,嘉宾云集,高朋满座,上医同学观众约有四五百人,二楼两旁、走廊过道以及三楼挤得满满的,同学绝大多数站着观看,真可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然而秩序井然,全场演出顺利进行。当晚剧目群戏场面较大,上台演员近50人,后台约30人,可谓台前台后台上台下人满为患。演员聚精会神超常发挥,取得一致好评,台下观众不时为精彩表演和流派唱段鼓掌叫好。演出时间长达4个小时,演出结束后,还有部分同学久久不愿离去。

这场演出是上医爱好京剧同学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是上世纪50年代国粹在上医校园传承发扬的重要标志。担任主要演员的同学在课程十分紧张的课余时间里,争分夺秒,精心钻研,刻苦锻炼,不知熬过多少日日夜夜,才将角色演好。担任配角和跑龙套以及后台助演的同学多达七八十人,他们任劳任怨,甘当绿叶。尤其是他们为了演好各自人物,多次自费观摩专业演出,学习领会剧中人物神情动作,而后按规定身段上台发挥。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难能可贵,也正是数十位同学的积极热情参与,才使整台群戏精彩纷呈。

我作为当年唯一一任的上医学生会京剧团团长,从组织发动,负责排练,分配角色,安排剧目,全面协调,直到演出,以及邀请领导,联络嘉宾,接待高朋贵友和记者采访……都作出最大的努力,记忆殊为深刻,终生难以忘怀。也可算是为了国粹的传承尽了一份力。借此,祈祝中华瑰宝——京剧在上医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唐开源,主任医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任上医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