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段鲜为人知的上医院史

一段鲜为人知的上医院史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缅怀陈同生院长之时,重读他的革命生平,回忆他领导上海第一医学院期间的种种事迹,不由得心情十分激动。指定财务、设备、人事、保卫等有关部门均安排专人给予有力支持与保证。因此,在庆祝上医创建80周年之际,我根据个人记忆,并与有关同志交流之后,将此段校史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并以此向上医,也向陈同生老领导献上崇敬怀念之情。

一段鲜为人知的上医院史

李金钟

在缅怀陈同生院长之时,重读他的革命生平,回忆他领导上海第一医学院期间的种种事迹,不由得心情十分激动。从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无私无畏,一心为国家利益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具体形象。

我有幸曾经在他直接教诲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回忆及此,仅追述他在任领导期间鲜为人知的一段院史。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中止对中国的援助,全面撤走专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我国政府提出备战备荒的政策以应急变,当时卫生部决定加强医学备战的措施,要求除军事医学院校外,地方医学院也应建立三防(即防原子弹、防细菌战、防化学战)等军事医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推进“三防”医学研究。陈同生院长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在他的领导下,我院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抽调部分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并在1960至1961级应届毕业生及工农卫生系干部学员中选拔一批人,陆续建立了几个研究室,同时筹建相关专业。先后建立了内涵为防化学战的“第一研究室”,防细菌战的“第二研究室”,将分散在各附属医院的放射性同位素临床人才与医学、卫生学、药学等方面的人才结合,组成了对外称为“工业卫生研究所”,也就是以后的“放射医学研究所”,将研究特殊环境(即针对航天及潜海医学)的研究室代号定为“生理卫生研究室”。在这基础上,学校建立了放射医学专业、毒理学专业及特殊生理专业,先后集中了八九十位师生,边学边干边建设。

在组建过程中,陈院长对外与军事医学单位联系协作,对内规划各研究室、所、专业的人力物力建设,并在初期兼任工业卫生研究所所长,亲自督促筹建。同时院党委领导班子中也进行分工,领导这项运动。指定财务、设备、人事、保卫等有关部门均安排专人给予有力支持与保证。我被从教研室抽出,到科研部门,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

当时我们分别与解放军卫生部、军事医学科学院、海军医学研究所以及军医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签订协作计划,承担军事医学中有待解决的科研问题。各室先后抽调出多批人员到协作单位培训、学习,参加他们的科研工作;到军事现场观摩、了解问题,体验军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潜艇的环境卫生问题,特殊兵种的营养问题,防疫问题等等。并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校进行科学试验。在实践中教师自编教材,培养专业学员。

由于军事医学的教学、科研保密性强,在地方医学院内进行该项工作,不论在人力物力上都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调动起全面的精锐力量,因此,历经两年多的努力,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最后决定除放射医学研究所外,中止了全面的“三防”教研组织。然而应该看到,这段工作为我校在有关方面的教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从事的科研项目虽然还是军事医学的边缘问题,难以深入,但涉及许多学科,如环境卫生、流行病学、营养卫生、药物合成、毒理、生理、病理、放射医学等各个方面,引导了青年教师联系实际,开阔眼界,掌握和应用新技术。学校在这一时期,添置了不少新的设备,如电子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化学分析仪器、放射性测试仪器等,建立了放射性钴源室以及诸多实验室。尤其是一大批师资得到锤炼。追溯他们成才的根源,当年抽调出的青年教师及学员以后都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精锐骨干。两年间,放射医学专业培养了两届学员,毕业后输送到全国各地成为放射医学的生力军。

由于这些工作涉及军事医学的机密,科研、教学成果不能公开发表,校史档案中也难以寻觅。如今时过境迁,有些历史是可以公布于众了。因此,在庆祝上医创建80周年之际,我根据个人记忆,并与有关同志交流之后,将此段校史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并以此向上医,也向陈同生老领导献上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李金钟,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自1957年在上医解剖教研室任教,曾任上医大科研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