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科整体护理

精神科整体护理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科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临床护理工作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护理模式。护理诊断不是医疗诊断,但与医疗诊断密切相关。护理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有计划、系统地评估是否达到所预期的护理目标。个体存在明显的急性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和心理失衡状态。精神障碍患者常常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而出现危机状态。

第二节 精神科整体护理

一、精神科整体护理概念

精神科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临床护理工作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体现了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动态过程。此过程包括5个步骤:护士对刚入院患者收集资料,即护理评估;确定患者已发生的健康问题,或处于功能改变的危险状态,即护理诊断;制定满足患者需要和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计划,即护理计划;执行和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并修订护理措施。

二、护理程序

(一)护理评估

评估是指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了解患者过去和现在的健康与疾病资料及应对情况。评估是护理程序中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护士通过与患者的询问、交流、观察患者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全面、细致地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为医疗护理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1.评估资料

(1)资料来源:第一来源为患者,其他来源有患者家属、同事、同学及其他医务人员和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记录、各种检查报告、既往健康记录等。精神科医务人员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可收集患者的日记手机信息内容、网上聊天记录等资料,作为评估资料。

(2)资料种类:

①主观资料:是患者的主诉,如头痛、胸闷、乏力等,多为患者本人的感觉。

②客观资料:指通过观察、查体、精神检查,以及借助仪器检查发现的体征。

③相关因素:指导致患者精神障碍症状的病因或诱因,包括危害健康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有害因素,以及家庭和社会体系中存在的不良因素等。

2.评估方法

(1)观察: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外观、言语行为、步态姿势、仪表卫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和躯体反应等,可掌握病情的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2)交谈:护士与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时间、环境进行亲切地交谈,以获得患者的主观资料,同时让患者及家属感到信赖和安全。

(3)护理体检:护士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状态。

(4)有关健康记录:既往病史及检查治疗情况的记录资料。

(5)各种检查报告和化验结果:提供患者各项物理或病理生化等检查结果。

3.护理评估内容

(1)一般情况:评估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

(2)躯体方面:评估患者的外观、生命体征、躯体特征、各系统功能状况及患者对自己健康的期望等方面来确认是否偏离现实。

(3)情绪方面:评估患者表情行为、主观感受及其表现的一些生理现象来判断情绪状态。

(4)精神方面:评估有无意识障碍,如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治疗等是否正确认知;有无幻觉、妄想、病态的情感行为,如幻觉、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强迫、刻板模仿行为等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是否加重、缓解或反复,有无周期性变化。

(5)社会认知方面:评估患者生活自理程度、与人交往、参与活动的情感投入和持久程度,以及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维及认知能力等。如问:一年有几个月等。

(6)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对躯体和心理治疗的态度,用药情况、疗效与不良反应等,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效果等。

(二)护理诊断

1.概念

护理诊断是指护理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患者,对其个人、家庭、社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和生命过程的重大事件所作出的临床判断。护理人员以临床判断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通过配合医疗或相对独立的护理手段部分或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不是医疗诊断,但与医疗诊断密切相关。如:多动症为医疗诊断,相应的主要护理诊断可有暴力行为的危险、社交障碍、自理缺陷、学习障碍等。

2.内容

根据诊断的严重性和确定性,护理诊断包括现存的、危险的、可能的、潜在并发症、并发症或健康的等。

(1)现存的:指个人、家庭、社会现有的健康问题和生命过程的健康事件,以及应对方式。

(2)危险的:指易感个人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健康事件,如与氯氮平所致白细胞降低有关的感染危险。

(3)可能的:指存在可疑因素,需进一步收集资料,以便对现存的或有危险的护理诊断予以排除或确认。因为资料中有些是已经存在的异常,有些目前还在正常范围,但因存在危险因素,若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就会发生问题。例如,上述的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很低的患者,若不采取预防措施极易发生感染,而再评估时最近的白细胞计数已恢复到正常的低限,因此应列出“有感染的可能:与氯氮平所致白细胞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指根据某些事件,推测可能并发的一组现存的或有危险的护理诊断。

(5)并发症:指因某些健康问题或健康事件而合并出现的现存的护理诊断。

(6)健康的:是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可达到更高健康水平潜能的描述。

3.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

(1)三部分陈述:用于现存的护理诊断,包括护理问题、疾病的症状体征、相关因素。例如:“睡眠形态紊乱:失眠或睡眠倒错,与兴奋、幻觉、妄想和环境改变等有关。”

(2)二部分陈述:用于有危险因素存在的护理诊断,即在有危险因素时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有受伤的危险:与认知受损、木僵、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

(3)一部分陈述:常用于“健康”的护理诊断。

(三)制定护理计划、目标和措施

(1)护理计划:是针对护理诊断而制定的具体护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者得到适合于他本人的护理,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医护人员的交流和评价。

(2)护理目标:是理想的护理结果。明确护理目标是指导护理措施的制定,衡量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护理目标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期目标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范围广泛;近期目标则是具体达到远期目标的台阶或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3)护理措施:指为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恢复和维持患者健康而采取的护理行为,又可称护嘱。

制定护理措施应注意的事项:①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针对护理目标的,一般一个护理目标必须采取几项措施;②可行性:护理措施要切实可行,要结合患者的身心问题,护理人员的配备及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适当的医疗设备等情况来制定;③安全性:要保证患者的安全,措施的制定一定要以安全为基础;④配合性:有些措施需要与医师、营养师及患者商量取得合作;⑤科学性:应具有科学依据,基于护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

链接

护理诊断的排列顺序

如一个患者有多个护理诊断,需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出主次顺序,即应把最严重和最紧急的问题(首要问题)放在首位,其他问题(次要问题)放在后面,依次列出。

首要问题:指会威胁生命、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如有暴力行为危险、严重脱水等。有时可同时存在几个首要问题。

次要问题:指虽然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也能导致身体不健康的问题,如活动无力、躯体移动障碍、皮肤完整性受损、有感染的危险等。

主次顺序在疾病的全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的。

(四)护理措施的实施

(1)按护理计划内容和时间实施护理措施:在实施措施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计划和措施,灵活处理。

(2)指导和咨询:即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参与某些护理活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达到自我维护健康的目的。

(3)做好护理记录、口头交班和书面报告。

(五)护理评价

护理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有计划、系统地评估是否达到所预期的护理目标。评价过程包括3个步骤:①护士把患者当前的精神健康状况与所制定的预期目标比较;②护士探讨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能的原因;③修改原来的护理诊断,制定新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三、精神科危机干预技术

危机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个体存在明显的急性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和心理失衡状态。精神障碍患者常常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或严重的精神刺激而出现危机状态。如表现为暴力行为、自伤自杀行为、出走、木僵等。这种状态不仅危害患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对他人和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对精神障碍患者危机状态的干预技术是精神科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事精神科护理的人员必须时刻警惕,用高度的责任心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发生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

(一)自杀的防范与护理

1.自杀的概念、概率及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对自杀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的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全世界第五位的人类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根据自杀发生的结果,可将自杀分为三类: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三种形式。自杀意念是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是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其死亡;自杀死亡指有充分依据可以断定死亡是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WHO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40秒钟有1人死于自杀,每3秒钟有1人自杀未遂。我国约为每年23/10万人,属自杀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自杀不仅伤害本人,同时也对社区和家庭、社会交往及经济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精神障碍患者中,自杀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因此,防止自杀是精神科护理尤其是住院精神科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2.自杀原因的评估

对自杀原因的评估可有效地干预自杀行为。一个人为何采取自杀行为,原因很多。

(1)精神应激:重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如患严重的躯体疾病(特别是癌症患者)、或受到严重挫折(如离婚、失业、丧偶、孤独等)、没有经济来源、多病缺乏照顾者、混乱及冲突性的家庭关系都可能导致发生自杀行为。在所有精神障碍中,抑郁症自杀率最高。精神分裂症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此外,吸毒、人格障碍、物质滥用者、神经症患者的自杀率都要比普通人高。

(2)社会心理素质: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①存在不良的认知模式,如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等。

②自杀者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倾向。

③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社会适应性差,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3)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自杀行为确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家族中有自杀者自杀风险较高。但有学者认为,这种遗传学基础可能是附加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或家庭环境诱导所致。

3.自杀危险性的防范评估

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是突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大多数存在一定的预兆,可通过对有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对自杀行为的预测和防范。下列情况要高度警惕患者近期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1)语言行为信息:公开表明对生活没兴趣,死掉会更好或患者无特殊原因就清理物品、信件、嘱托未了事宜等。

(2)情感信息:对亲人表示格外关照或冷淡或表现情绪低落,有时则表现困惑、易怒等,各种情感变化均可能是发生自杀行为的信号。

(3)有企图自杀史:近期内有过自我伤害或自杀未遂的行为。因为有企图自杀的行为就表明自杀行为是该患者的一种行为应付方式。如果导致患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没有解决或重视,患者有可能又采取自杀行为。

(4)有家庭精神病史或自杀史:家庭成员间行为模式,无论是从生物学,还是心理社会学的角度都会相互影响。

(5)存在严重的精神症状:如严重的抑郁情绪、酒精和药物依赖、精神分裂症、幻想、妄想等。

(6)近期内生活中发生重大的变故:如遇到自己无法应付的重大事件、丧失性事件等。

(7)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家人及亲友是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患者处理危机的生命线,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就如同支持生命的生命线没了,自杀的危险性会大大的增加。

(8)向亲朋好友、医务人员及其他人打听自杀方式,或在其日记留言中透露了对人生的悲观情绪,甚至表露过自杀意愿,或过分关注、收集与自杀有关的信息,购买工具、药物等。

(9)患者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话题。

(10)病情突然“好转”后突然拒绝治疗。

(11)日常生活方式突然改变。

在临床上,护理人员还要借助于一些量表来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和预测自杀的危险性。如巴比与布里克(Barbee&Bricker,1996)编制的自杀评估表(见表3-1)、贝克的抑郁量表、自杀观念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量表都可以帮助护士发现患者自杀意向和风险。

表3-1 自杀评估表(Barbee&Bricker,1996)

img3

续表3-1

img4

注:高危险程度25~40分,中危险程度15~24分,低危险程度0~14分

4.自杀的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自己,与自我评价过低、自罪观念、绝望等有关。

5.自杀的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

①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将自杀企图明显或易激惹的患者分开活动与居住。在医院接受观察的过程中,可不定期的安排患者与家属及朋友多接触,以减少患者与他人的隔离感觉。

②对自杀企图明显的患者应严加防范。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如刀、剪、绳、玻璃、药物、有毒物品等),患者活动应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一旦发生自杀时,要沉着、冷静地作初步抢救,并及时报告医生进一步采取措施。

③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如对幻觉妄想患者,及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焦虑抑郁患者,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失眠患者,及时用催眠药等。

(2)心理护理:

①护理人员要经常了解患者的感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

②关心和同情患者,引导和帮助患者宣泄内心感受。在病情稳定时,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消除不安的情绪,增进自控能力。

③观察患者抑郁、焦虑、愤怒时的严重程度和言行,及时预测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满足患者需求。教育患者当感到某人对自己有威胁或听到某人要害自己时,要及时告诉工作人员,以便及时帮助患者排解或转移焦躁、愤怒、敌视情绪。

(3)生活护理:

①协助患者做好基本生活护理,如个人卫生、饮食、睡眠、排泄等。

②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鼓励或组织病友之间交流养身经验,或进行工娱活动,宣泄和缓解恶劣情绪。

③帮助患者遵医嘱服药,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4)社会功能护理: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战胜痛苦,排除一些自杀的原因,对患者家属进行与自杀干预有关的健康教育,让家属参与干预治疗。

6.护理评价

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检查是否出现正向的结果:

(1)患者自己是否述说不会自杀。

(2)患者能否认识人生是有意义的,是否与他人互动,即建立关系。

(3)患者有自杀意念出现时,能否寻求帮助和接受他人帮助。

(4)是否有良好的支持系统。

(二)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1.暴力行为的概念、分类及分级

(1)概念:暴力行为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攻击行为,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对自己或他人的攻击主要是指躯体攻击,可使人致伤、致残,严重者可以致死。北美护理诊断对潜在危险性暴力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做出伤害行为,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很高,可以发生在家中、社区或医院。据罗西(Rossi,1986)的研究报道,到门诊就诊的精神病患者中60%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而强制入院的患者82%曾经有过暴力行为。

(2)分类:暴力行为分为2大类:一类称之为情绪型,其行为特点往往伴有一种强烈的、失控的愤怒情绪。另一类称为手段型,其暴力行为只是达到某种目的手段,往往不伴有强烈的情绪。精神科的暴力行为多见于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病态人格、药物依赖及酒精中毒、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患者,是精神科常见的危机状态。

(3)暴力行为分级:将暴力行为从轻到重分为5级。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地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2.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

(1)精神症状:有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如患者受妄想的影响误认为某人在陷害自己,于是先发制人伤害对方;受命令性幻听的支配攻击他人;或意识障碍下出现冲动性的暴力行为,这类行为最难以预防,因为意识障碍的患者行为往往为突发性、缺少明确目的。另外,许多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因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被强行收留住院,也常导致发生暴力行为。应强调的是,如患者有焦虑、抑郁、躁狂等病理性情绪时,往往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可激发暴力行为。所以,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因此,应仔细评估可能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及患者的情绪状态。

(2)个性特征:并不是每个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都会出现暴力行为,也不是每一个受到挫折的个体都表现出暴力反应。暴力反应的出现与患者的性别、性格特点、心理应对方式、行为反应方式、家庭地位、家庭环境特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等有关。既往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往往习惯使用暴力,护理人员要注意预测。

(3)诱发因素:许多因素都可能诱发暴力行为。如药物副作用使患者难以耐受;医患关系不理想等。在护理工作中,要特别避免这些诱发因素的产生。

目前也有一些心理评估工具来测定或预测攻击行为,如精神症状评估定量表(BPRS),攻击危险性量表(Key,1988),国内王削平、杨德生等编制的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预测问卷,对预测精神障碍患者是否有暴力危险性有一定效果。

3.暴力行为的护理诊断

暴力危险:针对他人,与易激惹、情感控制能力下降有关。

4.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

(1)寻求帮助,控制场面:当患者有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出现时,应立即呼叫工作人员协助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同时喝令患者停止暴力行为。如语言制止无效,应想方设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并乘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2)隔离患者,身体保护:将患者安置到隔离房或保护室,减少外界干扰。若患者仍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身体约束法控制其行为。身体约束常用的方法是穿约束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限制于床上或椅子上。其目的是避免患者更大程度上的伤害,并希望患者在保护期间能尽快恢复自我内在的控制。若患者表现不安或反抗时,要以缓和口气持续与患者谈话,告知其约束的目的、时间。必要时可安排一名护士陪伴,进行安慰指导。

(3)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按医嘱肌注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来镇定患者的情绪,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链接

处理暴力行为时的注意事项

(1)在接近患者时距离不宜太近,至少要保持一个手臂的距离,并且预留可以很快离开的出口,不可使患者位于你与出口之间而堵塞撤退之路。千万不要从患者身后接近他,以免使其害怕而激发暴力行为。

(2)接近患者身体时动作要果断迅速,不能犹豫不决,多人行动要协调。

(3)要保持友善和冷静的态度,既不要随意指责患者,也要避免太温和;既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合作的气氛,又要让其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威严。

5.暴力行为的护理评价

护理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患者能否指出特别的压力源,并能以有效方法处理压力。

(2)能否预测将失去自控能力的症状。

(3)能否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失控行为。

(4)能否有效的使用心理防御机制。

(5)患者的人际关系是否改善。

(6)患者是否能使用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三)患者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1.出走行为的概念

出走行为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由于患者自我防护能力下降,出走可能给患者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者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2.出走行为原因的评估

(1)精神状况:有些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精神病,拒绝接受治疗而出走;有些是受妄想幻觉支配,认为住院是对其迫害而设法离开医院;有些是为实现某种病态心理(如上访、告状、寻求自杀等)而脱离医院;也有些是意识蒙胧无目的地出走。

(2)住院环境不符合患者的要求:许多精神障碍患者被强制住院后,不适应病房单调、受拘束、限制自由的生活而出走;有些患者可能想念孩子、家人而离开医院回家;也有些患者拒绝住院治疗,担心住在精神病院以后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影响自己的名誉与前途,因此逃跑;有些患者可能对某些治疗方法,如电休克治疗感到恐惧而出走,等等。

(3)其他原因:如护患之间、病患之间关系不协调,患者无法消除疑虑,在护理人员工作疏忽时出走。

3.出走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

(1)病史中有无出走历史,有过出走史的患者,再次出走的可能性大。

(2)患者的自知力,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不承认有病者,出走危险大。

(3)患者对治疗是否配合,对治疗恐惧、害怕者出走可能性大。

(4)患者是否强迫入院。

(5)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幻想、妄想。

(6)患者是否有焦虑、思念家庭及亲人。

(7)患者是否对住院反感,不愿意住院或不能适应住院环境者危险性大。

(8)患者是否有寻找出走机会或途径的表现。

4.出走行为的护理诊断

有走失的危险:与易激惹、行为紊乱有关。

5.出走行为的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

①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患者外出活动或做检查均要专人陪护,禁止单独外出,以防患者伺机出走。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②对可能发生出走行为的患者,要重点监护,适当限制其活动范围。

③一旦发生患者出走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并与患者家属联系,组织力量寻找患者。

(2)心理护理:

①加强入院指导,主动介绍住院环境和周围的人物,向患者解释和说出住院的益处,使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环境,接受治疗。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有无出走企图。对不安心住院者,多与其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想法和原因,给予安慰和解释,力求消除患者出走的想法。

(3)生活护理:

①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鼓励患者参加集体工娱活动,消除紧张和顾虑。

②鼓励其家属勤探视或陪护,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遗弃感。

6.出走行为的护理评价

(1)患者对疾病与住院治疗是否有正确的认识。

(2)患者是否已适应医院环境。

(3)患者是否对治疗护理合作,有无焦虑不安的情形。

(4)患者有无出走的想法及其他不安心住院的因素。

(四)噎食的防范与护理

1.噎食的概念

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2.噎食的原因评估

(1)治疗因素:主要是因服用抗精神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引起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而致;或电抽搐治疗(电休克治疗)后未完全清醒,在意识模糊状态下进食引起。

(2)疾病因素: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吞咽反射迟钝;精神障碍患者因抢食、暴食、急骤进食而发生噎食;癫痫患者进食时突发抽搐也可能造成噎食。

3.噎食的护理诊断

(1)有噎食的可能:与药物副反应,急性进食有关。

(2)窒息:噎食所致。

4.噎食的护理措施

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的饮食管理,安排患者集体用餐,禁止将食物带回病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有关药物的副反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注意缓慢进食,一旦发现药物副作用,应给予拮抗药物如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必要时药物减量或停药,换用反应较轻的药物。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应给予软食或半流质饮食,控制进食速度,以免引起噎食。躁狂症患者极度兴奋,对抢食及不知饥饿的患者,应单独进食,分量分次进食,或专人喂饭。对暴饮暴食者,适当控制其食量,逐步改进不良的进食习惯。如将馒头及大块食物掰成小块再给患者吃。电休克治疗后应待患者完全清醒2小时后方可进流质饮食200~300ml。

发生噎食时要就地抢救,分秒必争,立即清除口咽部食物,疏通呼吸道。患者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并解开领口,护理人员迅速用手掏出患者口中食物,如患者牙关紧闭,可用筷子或汤匙等撬开口腔掏出食物。亦可刺激患者咽喉部引吐,拍击胸背部,促其吐出食物。必要时采用海姆里西急救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或切开术和胸外心脏按摩术予以抢救。

链接

海姆里西急救术

具体操作方法: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的腹部正中线脐上部分,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不要伤及肋骨)。对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此法突然增大了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气道压力瞬间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使阻塞气道的食物上移并被驱出,故又称为“余气冲出法”。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可重复操作一次,可连续操作5~6次。

5.噎食的护理评价

(1)预防措施是否恰当、落实、有效,有无噎食的发生。

(2)患者是否认识到缓慢进食、细嚼慢咽的意义。

(3)急救措施是否有效,抢救及时,措施得力,有无并发症发生。

(五)木僵的防范与护理

1.木僵的概念

木僵是指意识清楚时出现的一种高度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2.木僵的原因评估

(1)精神分裂症:如紧张性木僵。

(2)心境障碍:如抑郁性木僵。

(3)严重应激障碍:如反应性木僵。

(4)器质性木僵:常见的器质性原因有严重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肿瘤、硬膜外血肿、癫痫、中毒、缺氧等。

(5)药源性木僵:药物引起的木僵。

3.木僵的护理诊断

(1)营养障碍,低于机体需要:与抑郁导致的食欲下降、木僵等有关。

(2)生活自理缺陷(进食、沐浴、如厕等):与精神运动性抑制有关。

(3)有暴力行为危险:与易激惹、情感控制能力下降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抑郁、木僵等有关。

(5)有感染的可能(皮肤、口腔、肺部):与营养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6)便秘和尿潴留:与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有关。

4.木僵的护理措施

(1)提供安全环境:安排患者在隔离室和护士易于观察的床位,防止其他患者的干扰和伤害。同时,也要防止紧张性木僵患者突然转为紧张性兴奋而出现冲动行为,导致自伤、伤人、毁物。

(2)做好保护性医疗: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对周围能正确感知,虽然不能作出感应,但木僵解除后能够回忆木僵期间的表现,故护理人员执行任何治疗与护理都应当像正常人一样给予患者解释,态度和蔼。在患者面前不要谈论病情及其他不利于患者的事情,以免给患者造成恶性刺激,加重病情。

(3)加强生活护理:当木僵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护士应帮助患者完成个人卫生,如沐浴、大小便、口腔、皮肤、饮食等的护理。

(4)心理护理:定时探望患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多给予鼓励。

(5)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配合医生做好有关的治疗和检查,如电抽搐治疗的护理,并注意观察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5.木僵的护理评价

(1)木僵状态是否得到改善。

(2)生活是否能够自理;能否自动进食、沐浴、如厕。

(3)暴力、受伤危险是否解除。

习题

1.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

2.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包括哪些?

3.与精神障碍患者接触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4.护理记录的要求?

5.精神障碍患者要注意哪些安全护理措施?

6.什么是精神科整体护理的概念?

7.自杀的分类,如何进行防范?

8.出走行为患者应如何防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