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种类较多,包括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和双曲钩端螺旋体。前者有致病性,后者无致病性。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能引起人畜共患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一)临床意义
钩端螺旋体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目前已从80余种动物体内检出,其中以鼠类与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带菌率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大多为隐性或慢性感染,钩体在其肾小管中长期生长繁殖,并不断随尿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的水源与土壤,人类因接触这些污染物而感染。孕妇感染钩体后,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偶有由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者。
致病性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能通过健康或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侵入机体,也可由被污染的水与食品经口感染。钩体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在局部迅速繁殖,并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继而扩散至肝、肾、肺、脑及肌肉等组织器官。钩端螺旋体产生具有溶血素和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物质,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剧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由于感染钩体型别、毒力和数目的差异,机体免疫症状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差甚大。临床常见的有黄疸出血型、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等。
隐性感染或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较持久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病后1~2周血清中出现的特异性抗体,具有凝集溶解钩体及调理吞噬作用,迅速清除血液中的钩体。但此免疫对肾脏内的钩体作用不大,故尿中排出钩体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此外,对异型钩体的感染仅有部分免疫或无免疫力,故有再感染的可能性。
(二)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与染色大小约0.1~0.2μm×6~12μm。螺旋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整个菌体呈C、S形状(图23-2)。呈旋转或扭转伸屈运动。常用Fontana银染色法,将其染成棕褐色。
图23-2 钩端螺旋体示意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微需氧,常用柯索夫(Korthof)培养基(含10%兔血清或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蛋白胨,pH值7.4)培养,最适温度为28~30℃,接种3~4 d后开始生长,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中,可形成透明、不规则的细小菌落。
3.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性螺旋体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月,该特性在钩体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对热敏感,56℃10 min死亡。对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如石炭酸、来苏儿、漂白粉及盐酸在短时间内均能杀死钩体。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4.抗原构造 与分类致病性钩体有表面抗原和内部抗原两种。表面抗原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为钩体分型的依据。内部抗原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属的特异性,是钩体分群的依据。目前世界上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已发现25个血清群和20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存在有约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临床标本采集物包括血液、尿液和脑脊液。应在发病1周内取血液,第2周取尿,有脑膜刺激症状者取脑脊液,其检出率较高。
2.检查方法
(1)直接镜检:将标本用低速离心集菌后作暗视野镜检或用Fontana镀银染色镜检,也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色法检查。
(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在Korthof培养基中,28℃培养2~4周,如有生长则培养基变混浊,再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体是否存在,如有钩体再用血清学方法 鉴定其群型。
(3)动物接种:是分离钩体的敏感方法 ,尤其适用于有杂菌污染的标本。方法 是将标本接种于幼龄豚鼠和金黄地鼠腹腔。接种3~5 d后,用暗视野查腹腔液;可取心血检查并作分离培养。动物死后解剖,可见肺部和皮下有出血斑,肝、脾等脏器中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存在。
(4)检测核酸方法 :用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DNA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及PCR方法 均可检测标本中钩端螺旋体的核酸进行诊断,其特异性、敏感性均优于培养法,且耗时短。
(5)血清学诊断:取发病初期、晚期病人的双份血清,一般在发病初和第3~4周各采集一次。常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该试验用活的标准株或活的当地常见菌株作为抗原,与病人的血清在37℃作用2 h,而后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若待检血清中有同型抗体的存在,则可见钩体被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样。血清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者有辅助诊断的价值。其他还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凝集试验、ELIS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