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释梦的操作要点

感受释梦的操作要点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行文之便,此处再次罗列如下: 记录梦中的情绪感受和梦境内容;把梦中的情节与情绪感受与入睡前数小时发生的事件相比较,寻找“触发事件”(导火索) 。这种感受虽然往往与梦者梦前数小时所体验到的感受有关,但往往也昭示了梦者一段时间以来反复出现的某种感受主题,它通常未能得到恰当解决。

感受释梦的操作要点

在上文“梦境的基本结构”一节,笔者已经列出了感受释梦的主要过程。为了行文之便,此处再次罗列如下: (1)记录梦中的情绪感受和梦境内容;(2)把梦中的情节与情绪感受与入睡前数小时发生的事件相比较,寻找“触发事件”(导火索) 。 (3)通过对梦境(显梦)的分析找到组成梦境的元素(表象记忆) ; (4)分析与表象记忆相关联的情绪感受记忆,发现梦者一段时间以来被隐抑的核心焦虑(或愿望) 。

感受释梦通过构建如图2.5.1和图2.5.2所示的结构,形成梦境结构图,把释梦的过程结构化,从而对梦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进行概括,使梦的内容以比较清晰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咨询师和梦者在此基础上着手进一步的心理分析。积累一定数量的梦结构图,可以对梦者的梦境的特征予以归纳比较,发现该梦者梦境的总体特点(例如,被隐抑的核心感受等) 。通过梦境结构图对梦者一段时期的梦境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辅助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本节将着重指出在感受释梦中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触发事件

梦境一定和梦者入睡前数小时碰到的事件有关,这个规律是一再被证实了的。有时候,一觉醒来,回顾梦中情境,把它与做梦前一日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发现不了什么明显的联系。在咨询的时候,当咨询师让来访者回忆做梦前一天,尤其是做梦前数小时内发生过与梦中内容有关的事情,他们大多否认其存在。来访者最常用于回应咨询师的此类问题的是: “没有啊,没有什么有关的事情发生啊。 ”

发现梦前的触发事件,是感受释梦的难点所在。感受释梦,需要来访者对自己的内心活动有体察的耐心。

来访者容易误以为梦前发生的触发梦境的事应该是一些重大的事件。其实,诱发梦境的睡前事件有时看上去十分微小,它可以是报纸上的一段文字,电视节目中的几句对话。

例如,一位梦者梦见一个男孩坐在数层楼上的一个没有栏杆的阳台上,一会儿他掉了下去(在梦中梦者被吓了一跳) ,好在这个男孩掉到二楼,被一个垫子接住了,幸免于难。这个梦让梦者醒后百思不得而解,在记忆中也找不到头天发生过什么与之有关的事情。但是到了下午,突然就回忆起来入睡前在网上或者手机上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孩子卡在五层楼的栏杆上要坠落,幸好被消防员救了下来。梦者睡前因为在忙别的事,没有特别留意这个消息,只是瞥了一眼这个报道(这也就导致了隐抑) 。梦者查了头天的手机报,果然有这个消息。

寻找梦境的触发事件,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某个事件之所以能够触发梦境,它一定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完全关注的事件,释梦时要找的就是这种被隐蔽的、不好找的事实;那些被我们清楚地记忆着的事实,通常不会触发梦境。

在感受释梦的时候,有些梦者无法回想起梦前发生的与梦中情境有关的感受,但这只是回忆和记忆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这些梦在睡前没有触发因素。如果无法发现触发因素,梦也可以被解释,此时可以通过对比梦中感受与过往类似感受、寻找梦境的表象记忆的来源以及与这些记忆相关的感受等方法释梦。

梦与人格的关系

通过分析梦境的组成元素和记忆单元,能够找到梦境所表达的核心感受。这种感受虽然往往与梦者梦前数小时所体验到的感受(触发事件的情绪)有关,但往往也昭示了梦者一段时间以来(数日、数月或数年来)反复出现的某种感受主题,它通常未能得到恰当解决。因此,释梦可以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洞悉那些在其他咨询实践中未必能发现的焦虑和冲突,有助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进行。另外,梦的核心感受属于深层的心理过程,如跌落、比较、对抗、嫉妒、信任、攻击、被侵占等等,这些心理过程比性、成就、人际关系等心理过程更为基础,是这些高级心理过程的组成单元,也是梦者性格的基本组成成分,它们源于基本动机和较初级的复合动机。因此,梦可以折射出梦者在不同的高级心理过程中都会显现的深层的核心感受,以及梦者性格的核心特质。

梦的真实含义与在他人看起来的含义的差异——看到梦的积极面

一个来访者梦见自己去看一场正式的歌剧演出。演出的场面是: 一个女人光着身子在台上边舞边唱。后来,不知为什么,剧院里似乎出了问题,这个女主角只好来到剧场外的大街上去表演,光着身子又舞又唱。来访者觉得这个场面很奇怪,因为大街上人们都穿戴整齐,只有这个女人光着身子很尽责地在那里表演,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如果只是从场景和情节上看,我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猜测: 梦表达了梦者内心的冲突,他渴望展现自己,但这种展现又让他感到羞耻。

这个推测很可能把对这个梦的解释引入歧途。事实上,梦者指出,看到那个光着身子在街上表演的女人,他并不感到羞耻,而是欣赏对方的坦然,同时也觉得有点不妥——但情绪的主体并不是羞耻。

梦中这个表演的女人和来访者的女朋友非常相像。他的女朋友喜欢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一直以来,梦者都不满于女友性格中的这部分。当她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比较活跃、兴奋,他就会感到不妥,尤其当她在公共场合表现出对他的亲昵时。来访者一度对女友性格的这个方面有些反感,认为她太做作,太有表演性,两人因此发生不少矛盾。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来访者在反思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强迫性人格倾向激化了自己对女友行为的反应。这些反思使他对女朋友的表演性产生了一些宽容和理解,他渐渐意识到,女友的那些表现其实主要是情感的表达,其中表演的成分并非像他以前想象的那么多。

在来访者入睡前数小时,他在看电视上的一档科学节目。上面介绍昆虫的习性,说蝉发出的高分贝的声音是发情求偶的喊叫。节目中邀请了一个歌剧女演员来唱咏叹调,并介绍说,鸣叫就是蝉的求爱咏叹调。制作节目的人把女演员的歌声与发情联系起来,而节目中的女歌唱演员却对此毫不介意,很有点“不知羞”地高唱,来访者对她的坦然态度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当然,来访者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感受。“如果她不得不在公众面前完成自己的职责,那是可以不感到羞耻的。 ”来访者隐约地感受到这个从他内心升起的想法。

概言之,这个梦的核心主题不在于“表现欲”与“羞耻感”的冲突(尽管它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矛盾) ,而在于对表现欲的“宽容”与“不宽容”的冲突。这个梦的情感色彩,表明梦者在这个有关羞耻感的问题上已有所突破,他对表现欲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宽容,并且试图区分“表现欲”和“为了完成职责而必须在众人面前有所表现” 。这个梦其实是梦者一段时间以来的一种焦虑状态的体现。由于工作的变动,梦者从一个技术性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一个与人事有关的部门,职位上也得到提升。梦者经常需要在会议的场合发言。而在此之前,他在技术部门工作的时候,很讨厌那些热衷于发言的领导,觉得他们为了满足表演欲而浪费大家的时间。如今他不得不发言了,但他会尽量减少发言的时间,不过仍然觉得所有的发言对他来说像一些无用的、折磨人的表演。

如果我们把这个梦解释成梦者的表现欲与羞耻感的冲突,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梦的主题,而且也失去了一个肯定和庆贺来访者已取得的进展的机会。

这位来访者明智地发现,许多喜欢上台发言的人,是出于表演的欲望。但是当他把发言这种职业行为等同于表演欲,就让他陷入了困境。这个梦是梦者内在转变的体现: 出于表演欲的表演、对抗自己的表演欲而保持沉默、职责性的表演行为,这三者之中,梦者逐渐感到选择第三种做法是正当且值得肯定的。

个体进行自我分析或者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出现比以往更多的梦。这位梦者便是如此。如果用传统的观点来看,这似乎不是心理健康有所提升的标志。庄子曾说: “古之真人者,其寝无梦,其觉无忧。 ”梦往往被视作应该消除的症状。但是正如在治疗中可能要不可避免地揭开创伤而激发出许多负性情绪,多梦也未必不能是一个走向更好适应的过渡阶段。

有些梦的产生是由于创伤经验的重新激活,在最恰当的治疗中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另一些梦则蕴含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当人格中某些顽固的缺陷发生松动,某些模棱两可的意识内容会以梦的形式出现,这种梦其实是值得欣慰的成长性的标志。上文梦者的关于表演性的梦便是一例。

强迫性人格者人格中固执僵化的部分发生的变化一定不是剧烈和彻底的,要经过一个逐步松动的过程。松动的过程中,过去某些坚定不移的不合理观念被慢慢放弃,犹疑选择的状态便催生了一些“半压抑”的感受,由此而触发梦境。

关于梦中的性

弗洛伊德倾向于把梦的内容诠释为与性有关,尤其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对于那些看上去与性无关的梦,弗洛伊德则把它们看成以象征的方式表达的性。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飞翔可以解释为性兴奋的梦或者阳举的梦(Freud,1922 /1996,pp. 116—117) 。为什么不把渴望飞翔看成某种更为基本的人性需求呢?弗洛伊德似乎忽略了他不断强调的人类渴望回到子宫的需要——他把这种需求的表达赋予了房子象征。其实我们不妨这么假设: 人在子宫里的失重状态,或许是人类飞翔欲望的最初来源。“在高空飞翔”才是人类回到子宫生活的一种潜意识表现。关于房子的象征,不如理解成“回到怀抱”的需求。毕竟“在怀抱中”的感受只有在个体与母体分离发生之后方能发生——有了抱者和被抱者的区分。而在子宫中,个体是没有此种分别的。

性的高潮与飞翔的快乐当然有相似之处,如果说一切飞翔的梦都与性无关,肯定也属武断。但梦中的飞翔所能表达的含义不可胜数。一切与飞翔相似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成为梦的主题。比如一位来访者梦前看了一部电影,其中的主角们制造了一架飞机逃离了让他们恐怖的危机四伏的沙漠,这位来访者梦到了飞翔逃离的主题。这是电影的主题,也是梦者梦前一段时间焦虑的内容——他在一个矛盾重重的机构里工作,心理负担很重。我们如果用性去解释这个飞翔的梦,就显然偏离了梦的主题。假如我们坚持这么做,来访者很可能反对这种解释。这种在弗洛伊德看来是“阻抗”的行为,未必不是来访者对于理智的可贵捍卫。

此处笔者想旁逸斜出,谈谈自己对弗洛伊德主义的看法。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恐怕不是一种理论的可靠性的良好征兆。或者说,它恰恰说明这种理论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缺陷。真理自有它的魅力,但是真理只有受了神话的感染,才会对不理解它的人散发出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一种流行的现象。弗洛伊德理论表现出的对性的宽容态度,是它能够吸引最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的魅力源泉。他的理论散发着一种有意无意的承诺: 解决了性的问题,你就拥有了幸福、远离了心理甚至精神障碍。这正如中世纪诸多信仰体系中那个核心承诺——忍耐现世的痛苦,便能够进入永恒的来世的快乐。[11]但是缺乏根基的信念,难以承受住认真的考问。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与一切持久流行的意识形态现象一样,因其执著于一端而不是因其科学性,才大行其道。

感受释梦如何理解梦的象征

感受释梦是以脑与认知神经心理机制为理论基础,把做梦看成一种特殊的意识和认知状态,一个自下而上的触发、唤起、组合与转换过程,认为梦所利用的材料都是记忆里的内容。这不同于弗洛伊德后期所主张的从象征的角度释梦的方法。在笔者看来,组成梦境的元素的是梦者个人化的情绪经历,不是一种间接的象征过程。笔者赞同朱建军(2007)对梦的象征的看法。他说: “梦中的象征就是象征者本身。梦到自己是鸟在天上飞,这不是象征自由,而是你自由的灵魂,以鸟的形态在飞,不是你像鸟,你就是那只鸟。 ”换言之,梦的象征与语言学上定义的象征不同,它并不是一个“用A来代替B”的修辞过程,而是直接表达了某种情绪。荣格(2005)把梦的内容视作人类普遍的原始意象(archetype)的展现,这个看法虽然比弗洛伊德的象征理论更加抽象,但如果把集体无意识理解成人类普遍的、遗传的心理过程,并从性格的角度去理解梦者的特点,则它离本文对梦的理解并不遥远。

最接近本文观点的前人研究是Hall (1953)提出的梦的“编码系统”理论。他认为梦包含了个体对“自我概念” 、 “对冲动/禁律的概念” 、 “对冲突的概念” 、“对他人的概念”和“对世界的概念”等五方面的认知,这个做法将释梦的视角从弗洛伊德晚期所关注的性和象征的层面降低到更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层面。本文从梦的情绪主题着手分析梦境,则是把视角进一步降低,放在更基本的心理动力过程上。

本章提出的结构化的释梦方法对释梦者的分析推理以及梦者的内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释梦者必须像一个“侦探”那样耐心收集“证据” ,对梦者描述的梦境元素的碎片进行梳理、整理和分析,摸索出梦境的结构,才可能发现梦的精确涵义。如果梦者无法通过内省找到梦境元素的来源,梦的精确涵义就有可能无法解析出来。这些是感受释梦的难点也是弱点。因此,在实践中,本章提出的释梦方法应该与传统的释梦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