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研究方法

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研究组对BCI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各有不同。一是来自皮层内部信号的有创直接BCI。二是来自皮层外部信号的无创间接BCI。无创间接BCI是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来提取脑电,具有较低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但由于它的无创性,且记录简单,能够实时地被提取与分类,因此是研究得最多的,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当实验者受到特定视觉刺激后的300ms内,EEG中有一个正峰,对其进行特征提取来研究实验者接受刺激后脑电变化,这种研究方法称为P300法。

第一节 BCI的研究方法

现在,美国纽约州Wadsworth研究中心、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大学以及德国、加拿大都在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在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江西蓝天学院等院校也在尝试(杨帮华等,2005),清华大学的神经工程实验室走在前列(胡剑锋,2006)。各研究组对BCI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各有不同。

从采集脑电信号的电极位置看,大体上BCI分为两类:

一是来自皮层内部信号的有创直接BCI。有创直接BCI是将电极置于颅内,直接从大脑皮层上提取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这种方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位置稳定性好、特异性强、信噪比高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但技术困难、有创伤。这种方法会随“主动式”电极、生物材料、微加工及封装工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而得到更多关注,目前主要是动物实验(官金安、林家瑞,2004),如猴子、猫等,也有采用神经电极植入人脑皮层的。

二是来自皮层外部信号的无创间接BCI。无创间接BCI是将电极置于头皮上来提取脑电(EEG),具有较低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但由于它的无创性,且记录简单,能够实时地被提取与分类,因此是研究得最多的,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依据EEG的产生是否需要外部刺激,BCI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视觉刺激法及特点

该方法基于人接受外界视觉刺激所产生特定的电活动,所产生的信号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与刺激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目前,在BCI研究中,主要有P300法和SSVEP法(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稳态视觉诱发电位法)。

1.P300法

实验者受到特定视觉刺激后的300ms内,EEG中有一个正峰,对其进行特征提取来研究实验者接受刺激后脑电变化,这种研究方法称为P300法。此方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方式是如图3-1所示的虚拟矩阵。当矩阵的某行或某列依据设计次序和一定的周期被加亮,实验者注视被加亮的行或列时,会引起P300事件相关电位,通过数据处理获得引起的行与列的序号,即可判断出实验者所凝视的目标字符。

另外一种方式是如图3-2所示的虚拟键盘。键盘的每个键分成两部分,上半部标注字符,下半部有一个内有移动图案和两个色标的小视窗。图案与色标不断移动通过小视窗,使用者注视窗口,当色标出现时引起P300,两个色标目标刺激出现的特定时间差与一个字符相对应。将刺激以移动而不是闪现方式呈现,可避免用户遭受突现刺激产生的疲劳,且能抑制诱发脑噪声。研究者据此设计出虚拟键盘,以帮助患者实现字符输入,从而实现与外界交流。

2.SSVEP法

SSVEP法是设计若干个虚拟按钮,每个虚拟按钮的亮度以不同的频率调制,对实验者进行视觉刺激。操作者眼睛注视期望选择的按钮,SSVEP的幅度在按钮的调制频率处增加。利用信号频域特征,就能识别出实验者注视的目标。

img107

图3-1 虚拟矩阵

img108

图3-2 虚拟键盘

P300和SSVEP方法均需外界视觉刺激,也可称为被动式(不需要人积极主动执行心理作业)或依赖式(需要外界刺激)方法。P300提取时域特征,SSVEP提取频域特征,两者均具有不需要训练、特征提取容易、准确率高、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的特点,但需要结构化的环境。

二、心理作业法及特点

该类方法无需外部刺激,用户通过执行特定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1.皮层慢电位法(Slow Cortical Potential,SCP)

皮层慢电位,是持续时间在0.5s到10s范围内的皮层电位慢变化,为EEG中1Hz以下的部分,与运动和皮层激活有关,如图3-3(A)所示。

img109

图3-3 四类BCI系统

(摘自Wolpaw JR等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2,113:767-791)

2.1~4Hz的低频特征法

该法是让实验者想象特定手指弯曲的运动,提取EEG中1~4Hz频率范围的特征。特征分类器连续监控特征向量,当特征向量进入预定的子空间时,分类器输出ON,否则输出OFF。

3.μ节律与β节律法

在人们醒着并放松时,主要感觉运动的皮层经常呈现8~12Hz的EEG活动。这种空闲的活动当集中在体觉或运动皮层称μ节律。μ节律活动包含8~12Hz大量的变化,并通常与8~12Hz的β节律有一定联系。μ节律与β节律的增大和减小与实际运动及运动想象有关,如图3-3(C)所示。

4.ERD/ERS法(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事件相关去同步/事件相关同步)

它是由于不同大脑区域同步活动程度不同产生的脑电活动差异。当被试者假想左肢体运动时,管理左侧人体活动的右侧大脑开始兴奋的活动变为较剧烈,平静态时的各种同步活动被打破,表现为测量到的头发脑电信号幅度下降,即为脑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同时由于左侧大脑同步性反而被增强,表现为测量到的头发脑电信号幅度上升级,即为脑电的事件相关同步。当假想右肢体运动时,以上表现反之。因此在一次肢体假想运动时,就有了一对相对抗的特征出现。基于此种特征可以进行对大脑的不同认知活动(左侧或右侧肢体想象运动)通过脑电的测量来进行分类,从而实现脑机接口

5.8~30Hz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EEG中的8~30Hz的频率成分,对心理作业进行分类。

上述五种方法所使用的是人体在自然状态下记录的,不需结构化环境。实验者通过特定的心理活动来实现,但需要用户进行大量的训练来产生特定模式的脑电,受主观因素情绪、疲劳、注意力等影响较大,训练时间较长,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该方法也可称为主动式(主动进行心理活动)或非依赖式(无需依赖外部刺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