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案例”分析演示

“课程案例”分析演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失业、失恋、社会地位的直线下降,使张某产生了重大挫折感,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数个像以上所描述的目标形成的冲突叫做“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课程案例”分析演示_心理疏导技术

1.案例

张某,某大型国企的采购部经理。由于在工作中遭遇晋升瓶颈、感情纠葛,加上交友不慎,在一次吸食新型合成毒品时被警方抓获,由于吸食时间较短、情节较轻,被判定社区矫正戒毒。失业、失恋、社会地位的直线下降,使张某产生了重大挫折感,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后经过专业人员的疏导、监督、引领,安然度过生理和心理的戒断阶段,重新回归社会。

2.分析

2.1当遭遇挫折时,人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被满足而更加发奋努力。但是如果需要本身是脱离现实的,那么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就很小,所有努力都有可能变成徒劳,因此这类人员会遭受更严重的挫折,这一点要注意。

第二种类型是认识到这种需要从一开始就是不合情理的,因此放弃了这个需要。这类人经常会说“无论如何也……”或者“到底还是……”之类的话。这类人员经常会有失败感和挫折感,他们的挫折状态也会越来越严重。

要避免和消除挫折的产生,就要制定一些现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一步步扎实地向目标前进。心理疏导工作者要帮助工作对象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这样才可以将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从而达到我们所设定的目标。

2.2 挫折产生的原因。

【外在原因(与环境相关的原因)】

社会性的障碍:由于社会习惯等原因,人的需要、动机等受到阻碍(比如张某在妻子和情人的感情选择中受到限制)。

丧失:之前具有的满足的状态遭到破坏,变成了挫折状态(比如张某无法得到他希望的晋升通道)。

缺乏: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可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比如没有可以替代的岗位、没有可以交流的诤友)

【内在原因(与自身相关的原因)】

抑制:由于道德等原因而自己一直自己对于满足需要的追求(比如张某迫于家庭因素无法离婚)。

损伤:个人的身心等受到了损害(比如张某因为吸毒造成工作的丧失和身体的伤害)。

缺陷:个人身心的某些方面有缺陷(比如张某没有信仰、意志力薄弱)。

2.3 合理化疏导的方向和使用

工作对象在遭遇挫折,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往往是由于数个需要同时存在,而且其强度也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难以做出决定的局面,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冲突”(Conflict)。冲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 “接近——接近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时,就会形成。

(2) “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人们都力图回避,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时,就会形成。

(3) “接近——回避型”冲突。当一个目标既有吸引人的一面,又有令人想要回避的一面,就会形成。

(4)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数个像以上所描述的目标形成的冲突叫做“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也就是说,有数个目标,其中每个目标都既有吸引人的一面,又有人想要回避的一面。

人们在失败的时候,大多会找一个看起来站得住脚的理由以使自己的失败正当化。这就是精神分析学中所说的“防卫机制”的一种,也被称为“合理化”。通过“合理化”,人们至少可以暂时从令人厌烦或者棘手的问题中逃离,让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产生“这不是我的错……”、“是他(社会、别人)使我不得不……”从而无法获得正确认知和改变。

心理疏导工作者要通过上述挫折产生和冲突类型的分析与辨别,为工作对象“望闻问切”,进而对症下药,找到切入口,尽可能找到对工作对象最有效、最适当的疏导方式,进行合理打扰和有效干预,为他们获得重生的喜悦而助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