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声医学科

超声医学科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山医院超声医学科创建于1959年秋,为国内率先创建的超声诊断科室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仅上海七家医院建立超声诊断科室,华山医院为其中一员,参与国内超声仪器的研制。2005年4月,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主办的AFSU M2005超声医学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王怡教授作大会发言,作了“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超声医学科

一、发展历程

华山医院超声医学科创建于1959年秋,为国内率先创建的超声诊断科室之一(国际上最早开始医学超声诊断是在1958年11月)。潘永辉教授和邬祥惠教授是该科的创始人,也是国内临床超声应用领域的先驱者。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仅上海七家医院建立了超声诊断科室,我院为其中的先驱者。

创建伊始,该科共有工作人员5名,主任是潘永辉教授。1990年陈克敏教授担任第二任主任,1994年华秀云教授担任第三任主任,2001年戴训卢副教授担任第四任主任。2002年7月该科引进了留日博士王怡教授担任超声医学科第五任主任,一直至今。

二、医疗工作

创建伊始,使用仪器是A型超声诊断仪,应用于腹部(肝、胆、脾、肾)、颅脑的病变检查,每天承担100人次的超声检查工作。当时相当一部分颅脑外科手术依赖于A型超声检查,我院颅内血肿的A型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大于94%,在国内最先使用术中A型超声引导颅脑手术。

20世纪70年代开展肾盂穿刺造影和肾穿刺造影,这是国内最早的介入性超声应用。1978年开展M型超声诊断,应用于心脏病变的诊断,为心脏病检查开创了一条无创伤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不同仪器对不同的病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检查项目从腹部、颅脑,发展到小器官、泌尿系统、周围血管、介入性超声,仪器从A型超声仪,发展到B型、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仪器,总结、发表文章多篇。80年代初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活组织穿刺,为国内领先。1987年引进腔内超声,开展经直肠前列腺、经尿道、膀胱探查。

20世纪90年代,该科引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主要应用于浅表小器官的检查。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能够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经研究分析,乳癌的符合率大于90%,甲状腺隐匿性病灶的早期发现达80%以上,对小病灶术前超声引导下金属钩针定位发现早期乳癌为全国之最。同时开展上、下肢血管,颈部血管的研究。1987年底,开展三维超声图像诊断前列腺病变,为国内最早应用三维超声图像的医院。

1993年,在华秀云教授的带领下,华山医院超声波室较早开展乳腺高频超声检查,此后10年中每年检查乳腺病人人数逐年上升,每年乳腺癌病例约600例。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及不断总结中,在乳腺高频超声检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乳腺介入性超声方面,1998年,乳腺外科和该科率先合作,开展超声引导下乳腺隐匿性病灶留置针定位切除术。2000年,乳腺外科和该科再次合作,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纤维腺瘤微创旋切术。我院是国际上最早将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应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的医院之一,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亦保持先进。至此,该科在乳腺超声方面有了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该科引进了留日博士王怡教授担任科室主任,以此为契机,科室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在王怡主任的带领下,该科大力宣传新技术,积极与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手外科、运动创伤科、肾内科等临床科室合作开展新项目,超声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病人所认可。超声不仅为该学科开创了新天地,同时亦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作用。该科逐步实现了全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拥有包括ATL3000、ATL5000、LOGIC-9、SEQIA512等多台目前最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

对术中脑移位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神经导航外科的热点之一。2002年,该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外科术中超声导航,对神经外科病人进行术中实时超声监测,不仅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减小了不必要的正常脑组织损伤。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肿瘤定位方法,术中超声引导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该科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三、科研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仅上海七家医院建立超声诊断科室,华山医院为其中一员,参与国内超声仪器的研制。1960年,潘永辉与上海第一医学院技修厂合作,研制“ABP”型超声仪应用于临床。前辈的刻苦钻研,使我院超声技术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与国际超声技术基本保持同步。

1963年发表的《颅内肿瘤超声探测》为我国最早的术中超声文献。该科应用A型超声诊断肝炎,在国内首先发表“超声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

在国内最早开展内镜超声,使用5 M Hz探头做肠腔检查(乙状结肠)显示肠内病变,发表了“乙状结肠镜内超声探头诊断血吸虫病初步报告”。

2003年,该科的“乳腺良性肿瘤的Mammotome治疗”获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奖。2004年,王怡教授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亚超联大会上获突出贡献奖。2005年,“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再获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奖,并代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市第六届医疗成果奖评比。2006年6月,王怡教授的论文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guided resection of hemangioblastoma in the cerebellum发表于美国临床超声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为该科建科以来的第一篇发表于SCI期刊的论文。

在发展科室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力求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接轨。2003年,日本超音波学会主席、著名的伊东纮一教授应邀来我院讲课,进行中日学术交流。2005年4月,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主办的AFSU M2005超声医学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王怡教授作大会发言,作了“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四、教育工作

我院超声医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研究了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理论,编写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应用)。

该科目前的学科带头人是王怡主任,科室现有硕士研究生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本科生教育共开设6门课程,其中必修课3门,2003~2005年授课共计168学时。作为上海市超声质控中心十人小组成员之一,2003~2005年对上海市超声医师进行质控培训,共计72学时,每次听课人数均达500人左右。

2004年,为推广及应用乳腺超声检查的新技术、新理论,推动乳腺超声事业蓬勃发展,该科举办了第一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乳腺疾病诊疗新进展》,实现了零的突破。由超声科、乳腺外科专家(徐智章、沈镇宙、胡锡琪、邹强、王怡等教授)联合授课,重点讲授乳腺癌及腋淋巴结超声诊断的新理论、新思路,乳腺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Mammotome旋切术)等,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2005年,为推广普及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另一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第一届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神经外科术中超声应用”学习班由该科举办,超声医学科及神经外科专家(周良辅、陈衔诚、王怡等教授)联合授课,重点讲授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及颅脑肿瘤的声像图表现。

五、历任主任

潘永辉教授(任期1958~1990年)

男,1929~2006年。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1958年创建华山医院超声波室,系国内较早从事超声诊断者之一。曾重点研究腹部疾病的超声波诊断,并结合我院特点开展了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在1962年与神经外科合作首先在国内开展介入超声-脑针式脑内探查。在引进颅脑CT之前,我院颅脑超声诊断在开展项目方面或诊断准确性方面均领先于国内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开展泌尿外科腔内超声的应用和直肠癌的超声诊断,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陈克敏教授(任期1990~1993年)

男,1951年生。197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9年上海医科大学博士毕业。1990年下半年因工作需要调到超声波室担任行政主任。1991年引进腹部彩色超声仪。就职期间,他着重对青年医师的培养,每年增加一名本科生来超声波室做住院医师,为他们制订培养计划,合理调整医师与技师的比例。同时改进科室管理流程,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病例随访、疑难病例讨论等一系列制度,鼓励科内青年技师参加成人高校学习,为科内人才储备和梯队培养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青年医师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华秀云教授(任期1994~2000年)

女,1936年生。1959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擅长对腹部、泌尿系统和小器官等方面的诊断。华秀云教授拥有解剖学和外科学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深入研究超声的特有优势。现致力于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对腹部、泌尿系统和小器官等方面的诊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深的造诣。

戴训卢副教授(任期2000~2002年)

女,1953年生。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从事超声工作20余年。曾于2001年赴国外进修。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超声诊断组委员。擅长腹部、小器官病变的超声诊断,曾发表有关唾液腺肾上腺、乳腺、胰腺病变的论文多篇。参与编写颌面外科、泌尿外科、急诊科、医学生超声诊断教材等书籍。

王怡教授(任期2002年至今)

女,1964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1988年7月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供职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5月至2000年7月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华山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超声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参加学术团体和任职:日本超音波协会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学科特长:超声诊断及超声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尿道超声实时显像”获卫生部三等奖(第五作者),“三维自动检测系统的评估以及在检测乳腺肿瘤中的应用”获中日友好超声医学国际学术交流会中青年学术论坛一等奖,“乳腺肿瘤的三维成像技术和良恶性自动检测系统”获日本超音波医学会菊池奖。编著学术专著2本。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