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肺水肿可使动脉血氧分压进一步下降,加重缺氧。重度低氧血症时,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率和心肌收缩性均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最低。缺氧时ATP生成减少,胞浆内ADP增加,可使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强,糖酵解过程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偿细胞的能量不足,但是可因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以低张性缺氧为例介绍。低张性缺氧的分型和主要临床特点如下(见表5-3)。

表5-3 低张性缺氧分型及主要临床特点

img171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代偿性反应

轻、中度低氧血症时,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回升。同时,呼吸运动增加使胸内负压增大,促进了静脉回流,可增加回心血量,进而提高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

2.损伤性变化

当人短期内进入高原地区(在4 000m以上),在1~4d内可发生高原性肺水肿。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全身发绀、乏力或活动能力减低等症状。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有关: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缺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流量增加;缺氧引起肺内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肺水肿可使动脉血氧分压进一步下降,加重缺氧。

重度低氧血症时,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明显,可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变浅、变慢,呼吸节律发生改变,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改变

轻、中度低氧血症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回心血量增多。另外,此时呼吸运动增强,胸腔内负压增大,静脉回流增加,使回心血量增加,进而增加心输出量。重度低氧血症时,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率和心肌收缩性均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2.血液重分布

缺氧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而心、脑血管血流量增加;心、脑血管在局部代谢产物,如H、K、CO2、腺苷及前列环素(PGI2)等舒张血管物质作用下,使血流量增加。这种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对于保证重要生命器官氧的供应是有利的。

3.肺循环改变

缺氧对肺血管的影响与体循环血管的反应不同,主要引起肺血管收缩,其特点如下。

(1)急性缺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可作用于肺血管的α1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反应。慢性缺氧可使肺血管持续收缩,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除了肺血管收缩增加肺循环阻力外,肺血管重塑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持续性的肺动脉高压。

(2)体液因子的作用使肺血管收缩。血管内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能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血管内皮细胞(VEC)释放内皮素(ET),可引起肺血管强烈收缩。

(3)血管平滑肌对低氧的直接反应。缺氧可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对氧敏感的钾通道关闭,从而细胞内K+外流减少,膜电位下降,细胞兴奋性增高,引起细胞膜去极化,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引起细胞外Ca2+内流增强,使肺血管收缩。

三、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最低。一般来说,若脑组织完全缺氧30s,则脑神经细胞就会出现代谢障碍;2min后其代谢就停止;5min后则脑细胞开始死亡;8~10min后大脑出现永久性损害;10~15min后小脑出现永久性损害;20~30min后延脑的呼吸、血管运动中枢也会出现永久性损害。显然,充足的脑部血液供应对维持高级神经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急性轻、中度低氧血症时,可引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判断力下降、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重度低氧血症时,可出现神志淡漠、意识模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症状。急性缺氧时脑实质出现变性、坏死及间质水肿等形态结构改变,其机制是:①脑神经细胞缺氧,ATP产生不足,神经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神经细胞内Na潴留,脑细胞水肿;②缺氧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可使脑内微血管扩张,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从而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

知识链接

所谓高原脑水肿是指人急速进入高原后,对高原低张性缺氧不适应,而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除了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多外,可能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细胞水肿;②血脑屏障功能受损;③脑静脉内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四、血液系统变化

1.红细胞增多

急性缺氧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其储备的血液进入体循环,使红细胞迅速增多;慢性缺氧刺激肾小球旁间质细胞,使促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增加,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合成增多,进而提高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增加组织的供氧量而起到代偿作用。长期慢性缺氧也可因红细胞增多,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2.氧离曲线右移

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增加,导致氧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释放出氧增多,缓解组织缺氧。严重缺氧也可使氧离曲线过度右移,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过低而加重缺氧。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缺氧时细胞代偿反应

(1)无氧酵解增强。缺氧时ATP生成减少,胞浆内ADP增加,可使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强,糖酵解过程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偿细胞的能量不足,但是可因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利用氧的能力增强。长期慢性、轻度缺氧时,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增多,生物氧化还原酶(如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增强,使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3)肌红蛋白增加。持续慢性缺氧可使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增加。肌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比血红蛋白的大,当氧分压降为10mmHg时,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约为10%,而肌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可达到70%,因此,当人体经过剧烈运动使肌组织的氧分压进一步降低时,肌红蛋白可释放出大量的氧,供给组织细胞利用。

2.细胞损伤

缺氧性细胞损伤常为严重缺氧时出现的一种失代偿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的损伤。

(1)细胞膜的变化。细胞膜电位降低常先于细胞内ATP含量的减少,膜电位降低的原因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离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继而出现Na内流、K外流、Ca2+内流和细胞水肿等一系列改变。

①Na内流。胞内Na浓度增高并激活Na-K泵,在泵出胞内Na的同时又过多消耗ATP,ATP消耗又促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并加重细胞缺氧。细胞内Na浓度过高必然伴有水进入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水肿。细胞水肿是线粒体和溶酶体肿胀的基础。

②K外流。由于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外K不能被泵到细胞内,细胞内缺K导致合成代谢障碍和酶的功能丧失。

③Ca2+内流。严重缺氧时,由于ATP生成减少,膜上Ca2+泵功能降低,胞浆内Ca2+外流和肌浆网摄取Ca2+障碍,使胞浆内Ca2+浓度增高。细胞内Ca2+增多并进入线粒体内使呼吸链功能抑制;Ca2+增加可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分解,引起溶酶体损伤及水解酶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胞自溶;胞浆内Ca2+浓度过高也可以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促进自由基形成,加重细胞损伤。

(2)线粒体的变化。严重缺氧可明显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使ATP生成进一步减少;持续较长时间严重缺氧,可以使线粒体的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线粒体脊肿胀、内腔扩张、崩解,外膜破裂等。

(3)溶酶体的变化。严重缺氧,由于ATP生成不足,细胞内出现酸中毒。pH值降低和胞浆内Ca2+增加使磷脂酶活性增高,使溶酶体膜分解,膜通透性增高,溶酶体肿胀、破裂,并释出大量溶酶体酶,使组织细胞发生自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