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一、病因与病理
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的最常见病因为风湿热。2/3的患者为女性,约半数患者无急性风湿热史,但多有反复链球菌扁桃体炎或咽峡炎史。急性风湿热后,至少需2年始形成明显二尖瓣狭窄,多次发作急性风湿热较一次发作出现狭窄早。单纯二尖瓣狭窄占风心病的25%,二尖瓣狭窄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占40%。主动脉瓣常同时受累。先天性畸形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为二尖瓣狭窄的罕见病因。
风湿热导致二尖瓣装置不同部位粘连融合,可致二尖瓣狭窄:①瓣膜交界处;②瓣叶游离缘;③腱索;④以上部位的结合。单独的交界处增厚粘连占30%,单独瓣叶游离缘增厚粘连占15%,单独腱索增厚粘连占10%,其余的为一个以上的上述结构受累。上述病变导致二尖瓣开放受限,瓣口截面积减少。狭窄的二尖瓣呈漏斗状,瓣口常呈鱼口状。瓣叶钙化沉积有时可延展累及瓣环,使瓣环显著增厚。如果风湿热主要导致腱索的挛缩和粘连,而所致的瓣膜交界处的粘连很轻,则主要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慢性二尖瓣狭窄可导致左心房扩大及左心房壁钙化,尤其在合并房颤时,左心耳及左心房内可形成附壁血栓。
二、病理生理
正常人的二尖瓣口面积为4~6cm,当瓣口减小一半即出现狭窄的相应表现。瓣口面积1.5cm以上为轻度;1~1.5cm为中度,小于1cm为重度狭窄。重度二尖瓣狭窄时跨瓣压差显著增加,可达20mmHg。测量跨瓣压差可判断二尖瓣狭窄程度。当严重狭窄时,左房压高达25mmHg才能使血流通过狭窄的瓣口充盈左室以维持正常的心排出量。左房压升高致肺静脉压升高,肺顺应性减低,从而发生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时舒张期缩短,左房压升高,故任何增加心率的诱因均可促使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如房颤、妊娠、感染或贫血等。
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产生于:①升高的左心房压的被动后向传递;②左心房和肺静脉高压触发肺小动脉收缩(反应性肺动脉高压);③长期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可能导致肺血管床的器质性闭塞性改变。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二尖瓣开放狭小,舒张期左房排血受阻,使左房压力升高,留存血量增多,致使左房扩张。长期左房压力升高造成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形成肺淤血,临床上可有咳嗽、咯血及劳累后呼吸困难。由于肺循环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增大,可逐渐发生右心室增大和衰竭。
四、超声检查
(一)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
1.二尖瓣前叶EF斜率减慢,A峰消失,CE幅度降低,后叶与前叶呈同向运动,二尖瓣活动曲线形似“城墙”样改变。
2.瓣叶曲线增宽,回声增强,明显的回声增强提示有严重的纤维化或钙化。
3.前后叶开放距离减小,常小于15mm。
4.左房增大,后期右室也增大。
(二)切面超声心动图表现
可直接显示二尖瓣口形态、狭窄程度及增厚情况,为二尖瓣病理分型和手术选择提供依据。
1.二尖瓣叶由于边缘粘连而使瓣叶开放受限,舒张期前叶呈圆隆状突出到左室流出道,后叶被前叶拉向前,形成前后叶同向运动。
2.左室短轴切面横切二尖瓣口,可见二尖瓣口明显变小,形似“鱼口”状。前后叶回声增宽、增强,提示瓣叶增厚,有纤维化或钙化。
3.左室长轴和四腔心切曲线可显示左房及右室增大的程度。左房明显增大者,尤其有心房纤维颤动者,应仔细寻找有无附壁血栓。
(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二尖瓣血流速度
正常二尖瓣血流为0.6~l.3m/s;二尖瓣狭窄时,可达1.5m/s以上;如超过2m/s,说明瓣口有严重狭窄。
2.二尖瓣血流频谱
正常二尖瓣频谱为双峰波,即E峰、A峰,具有层流特征。当瓣口狭窄时,出现通过瓣口的湍流频谱,轻者频谱增宽,重者表现充填的单峰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表现为舒张期朝向探头以红色为主的五彩血流束,瓣口处的血流束宽度与瓣口的径线基本一致。
(四)二尖瓣口面积测定
1.M型超声测定
(l)EF斜率:EF斜率与二尖瓣狭窄程度有一定关系。轻度狭窄EF斜率为25~35mm/s,中度狭窄为15~25mm/s,重度狭窄小于10mm/s。
(2)测定EE′(二尖瓣两叶开放距离)间距;正常人为2.1~2.27cm,二尖瓣狭窄时EE′间距小于1.5cm。
2.切面超声测定
切面超声测定二尖瓣口面积较M型准确。用电子游标可直接测量二尖瓣前后叶的厚度,瓣口的横径、竖径及瓣口面积。但在测定技术上要求要横切真正的二尖瓣口,如果成像不准确、增益不适当或瓣口开放时相不对,都会造成测定误差。
3.多普勒超声测定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压力减半时间和连续方程两种,但在瓣膜反流时两种方法均受到一定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