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策动地

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策动地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是办事处机关对外公开挂牌的地方。而促使桂林“抗战文化城”形成,并进行正确领导和引导作用的,正是在国共合作抗战条件下建立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桂林“八办”成为集八路军办事处、南方局桂林办事处、新四军驻桂通讯处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共产党设在南方国统区的红色抗日指挥中心。办事处是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领导者。
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策动地_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_人文桂林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是办事处机关对外公开挂牌的地方。原为桂北路138号黄旷达先生的“万祥糟坊”。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东朝西,为二进三开间布局,面积达8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风雅,具有典型的桂北富有人家的住宅风格。原建筑在1944年桂林沦陷时部分损毁,现建筑为1967年恢复。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正门

(童小鹏摄于1939年2月)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外景

1931~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命运的斗争中,国民党与共产党捐弃前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桂林作为当时广西的首府,也经历了这场战火的洗礼,同时也为这场民族抗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闻名于世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既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符号,又是桂林人民的一种骄傲。而促使桂林“抗战文化城”形成,并进行正确领导和引导作用的,正是在国共合作抗战条件下建立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随着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转移,桂林这座边陲古城以其位居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交通枢纽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及有比较开明的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新桂系主政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和抗战中国共合作的典范。10月下旬,周恩来审时度势,在与桂系首脑白崇禧面商后决定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部分工作人员100多人到达桂林,租用原桂北路138号(现中山北路14号)黄旷达先生的“万祥糟坊”作为办公地点,挂牌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内设机要科、秘书科、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财务科、救亡室、电台室。李克农任处长。1939年1月,中共南方局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简称“八办”)内设南方局办事处。桂林“八办”成为集八路军办事处、南方局桂林办事处、新四军驻桂通讯处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共产党设在南方国统区的红色抗日指挥中心。

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桂林“八办”负责联络和领导湘、赣、粤、桂及香港海外等地中共党组织工作,促进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祖国抗战,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政治主张,开展对桂系各层及广大文化人的统战工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筹集转运各种军需物资达几百个品种,并先后护送到延安、新四军和爱国青年手中。同时,“八办”负责为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搜集各种情报信息,开辟多条桂林至香港等地的秘密交通线,传递中共的秘密文件和重要情报,直接代表中央和南方局领导并引导影响全国的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等。

办事处是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领导者。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短短半年时间内周恩来连续三次来桂林,指导并亲自部署桂林“八办”工作,具体策划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开展。他为八路军办事处在桂林建立,以及《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曾多次与白崇禧商谈。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领导和引导下,数以万计的文化人云集桂林,各种文化团体应运而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当时桂林的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出版发行盛极一时,戏剧运动蓬勃发展,音乐、美术活动空前高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名副其实地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抗战“文化城”,影响全国,震动世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被迫撤销。但云集桂林的进步文化人在留守桂林的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尤其是《救亡日报》坚持到1941年2月28日才被迫停刊。而轰轰烈烈、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则于1944年2月在桂林上演,将国统区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再次推向了历史的最高潮。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而特殊的贡献。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主要包括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办事处旧址和城北的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旧址两大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军需物资转运站所在地路莫村

1939年1月,李克农代表八路军、新四军接收南洋华侨捐赠的汽车和“血肉长城”锦旗。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军需物资转运站(路莫村)旧址

位于灵川县定江镇的路莫村,为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大本营、军需物资转运站、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新四军驻桂通讯处所在地。其主要负责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需物资的筹集转运,接送中共秘密过往人员及家属过境,输送进步青年及回国参战的华侨去延安或奔赴各解放区。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化名胡光,在转运站工作达一年之久,任救亡室名誉主任,并用法文翻译了《论持久战》等毛泽东的著作。现存有电台室、救亡室、周恩来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龙王庙旧址以及当年使用过的水井等。

1939年4月23日,周恩来在路莫村龙王庙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旧址。

周恩来在桂林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龙王庙旧址

位于路莫村田洞中间,即现在的路西小学处。龙王庙是一处坐西朝东的庙宇,面积约为120平方米,后半部分尚保存原样,前半部分经过修缮和改造。1939年4月23日,周恩来第三次来桂林时,在这里为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在桂部分地下党和社会文化名流200多人,连续三个半小时传达了党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就当时形势做了抗战形势与任务的报告。现该旧址设有“红星闪耀照南国——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与中国抗战”专题展览。

位于桂林市太平路8号的《救亡日报》报社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复刊的《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桂林版)报社旧址

位于桂林市太平路8号。院内有楼房两栋,前面一栋为全木中式结构,建筑面积达192平方米,后面一栋是砖木中西式结构,建筑面积达129平方米。

《救亡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1938年5月在上海创刊,社长郭若沫,总编辑夏衍。报社在上海沦陷后迁往广州,广州沦陷后再迁至桂林,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2月28日被迫关闭。

周恩来指示办报方针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但要办出独特的风格来,办成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在桂林的发行量由初期每天3000份到最多时每天10000余份,遍及湖南、江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香港及南洋各地,影响极大。

《救亡日报》报社旧址于1984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桂林市解放西路19号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

“西南剧展”演出《草木皆兵》散场后的情景

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剧展”举办地)旧址

位于桂林市解放西路19号,坐南朝北,红墙青瓦,建筑面积达1120平方米。艺术馆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筹资修建,1944年2月15日落成,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物”。 同日,有桂、粤、湘、黔、滇、闽、赣、鄂8省戏剧团队参加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此开幕。在之后的3个多月里,来自8省区的28个参展团队,以艺术馆为第一剧场,演出剧目60多个、170多场,观众达15万人次,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创举”。广西省立艺术馆在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时部分木质结构毁于战火,现建筑为欧阳予倩于1946年按原设计图纸在原址重新修建。1987年,广西省立艺术馆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文丰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