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学发展史

血液学发展史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血液学的研究特别关注止血和血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血细胞的发现约有近300年的历史,但血细胞的形态至今仍为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基本特征,是赖以维持造血正常的主要原因。骨髓的造血是由骨髓细胞结构的壁细胞层对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是通过造血为环境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来完成的。

第二节 血液学发展史

人类对血液的认识历史悠久,从有人类起源就存在,不过有记载仅有两千余年,祖国医学《黄帝内经》有关血液病的记载,国外记载公元前3~4世纪。然而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的认识多为唯心的或不完全的,有些概念为表面的现象和不完整的观察中得来。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血液开始于胡夫的显微镜技术的问世,人类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1673年)、白细胞(1749年)和血小板(1842年),称之为血液有形成分的认识时期。上个世纪早期人类对血液中的无形成分血浆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及维持体内细胞数量恒定的血细胞功能生成及造血调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血液学的研究特别关注止血和血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一、血细胞的认识

血细胞的发现约有近300年的历史,但血细胞的形态至今仍为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19世纪60年代人类知道血细胞产生于骨髓,骨髓中有幼稚细胞,这些成熟以后才进入血液。1929年人类发明的骨髓穿刺术,骨髓可以像血液一样进行检查,进而骨髓细胞形态的检查成为研究血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如暗视野显微镜、位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为血液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红细胞的认识 1871~1876年,人类已知红细胞有携带氧功能且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年时对此认识更加全面。1935年才认识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参与碳酸根离子转化二氧化碳的释放。1942年认识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左右。1990年发现了ABO血型后的20世纪20年代认识了红细胞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30年代应用血液输血,40年代医疗机构血库开始建立,自20世纪60年代来人类对红细胞的结构以及与脂肪、蛋白质等的关系较为明确。红细胞的免疫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近年来人类已经明确的了解到红细胞具有免疫黏附和破坏抗原的功能。

(二)白细胞的认识

1.对粒细胞的认识 1892年~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灭菌的作用,到了1986年才知道杀菌的作用依赖于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近年来才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内有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内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组胺等参与了过敏反应。

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 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1910年后才有报道,此类细胞不仅能吞噬一般细菌,而且能吞噬较难杀灭的特殊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也能吞噬较大的真菌单细胞寄生虫。近年来关于单核细胞的免疫作用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单核细胞能够将外来物质消化后提取抗原给淋巴细胞同时又调节淋巴细胞及其他血细胞的生长、增值和抑制。

3.对淋巴细胞的认识 对淋巴细胞的功能认识主要近30年,1959年发现淋巴细胞受有丝分裂原和抗原刺激后又转化成免疫母细胞,并且进化行有丝分裂和增殖。各类淋巴细胞在形态上相似,但功能显著不同:T淋巴细胞参与杀伤作用,有辅助和抑制作用。B细胞参与抗体的形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机制的调节。

二、对血栓和止血的认识

1842年人类发现血液里有血小板,1882年才知道它与止血和修补血管壁密切相关。1923年知道血小板有聚集和黏附功能。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在近几十年来才有明确了解,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受体内外许多物质的影响,如肾上腺素,前列腺素,凝血酶等,血小板内生成的物质通过微管分泌到血小板体外,然后作用于血小板。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的研究证实了血小板激活过程中钙离子内流的作用,为血栓病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

20世纪60年代对凝血机制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有凝血因子的发现,而且对抗凝蛋白C、S、组织因子的途径抑制也有了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对于凝血和纤溶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认识,为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监测依据。

三、造血与调控的认识

(1)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在造血为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导下分化、增殖、发育为成熟的各系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命功能。

20世纪初人类提出干细胞概念。1979年体外培育出造血祖细胞,对造血干细胞有了新的认识。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基本特征,是赖以维持造血正常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由于对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深入研究,了解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性能,采用了天然的细胞标志纯化培育技术,为应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治疗血液病打开了新的天地。

(2)造血的调控是机体根据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保持各类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通过受体与配体相互接触,细胞因子与造血细胞受体间相互作用,通过不同信号传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而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调控。造血调控的研究是造血的基础性研究,对阐明造血机制和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因分析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血细胞调节因子如SCF、G-CSF、EPO、TPO、IL等的理化性质,分子的列序,生物特性均有详细的研究。1973年Dexter等建立了造血细胞的实验室培育技术,为体外造血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骨髓的造血是由骨髓细胞结构的壁细胞层对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是通过造血为环境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来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