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

脊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在早期的文献中,主要是针对治愈病灶与截瘫的。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是病灶活动并有神经系统压迫的病例。由于目前对脊柱结核病手术治疗目的要求更高、更系统、更全面,手术方式、手术技术更臻完善,所以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亦应针对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四大目的。

第一节 脊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

现代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必须充分体现上述四大治疗目的的各项内容,使患者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从而尽早康复,重获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能力。

关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在早期的文献中,主要是针对治愈病灶与截瘫的。天津医院提出的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疗法的指征”仍是我们现在进行病灶清除术的经典指南。20世纪60年代末期,Wilkinson等(1969)即指出手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打破屏障,使结核病灶内抗痨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浓度。Yau和Hodgson(1968)列出了早期和晚期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如严重后凸畸形伴活动性结核,有脊髓受压症状和体征,肺功能进行性损害和后凸畸形加剧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骨科内固定材料的逐步研发使用,以及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亦逐步地扩大,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理念与规则的禁区。手术指征不仅仅针对治愈病灶,而是扩大到矫正各种畸形、恢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日康复等。英国医学研究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Working Party,MRC)作过深刻的评价。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治手术加药物治疗可以解除症状,纠正畸形,防止复发,预防瘫痪进一步加重;长期卧床休息,不论用或不用石膏固定的效果大致相同;如无根治手术条件,应首选药物治疗而不需卧床;对无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观点不同,如果存在因脊柱不稳定而导致的局部明显疼痛,后路内固定手术也是可行的;但椎体受累一个以上,大大增加了椎体塌陷和脊柱后突畸形的危险性,对这些病例行病灶清除和植骨手术,是一个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而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和疾病复发是手术治疗的另一适应证,这类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优良效果是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替代的。

Rezai(1995)认为对有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或不稳、化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的病例应积极手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是病灶活动并有神经系统压迫的病例。Lee等(1999)认为通过化疗可治愈椎体病灶,而后路固定则可迅速消除症状、防止迟发后凸畸形,因而对病史短、骨破坏轻,但存在严重脊柱不稳的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有益的。Zdemir(2003)、Sundararaj(2003)均指出,内因定、植骨的指征为神经功能障碍、椎体严重破坏、累及节段过多。Oguz(2008)认为外科措施(脓肿引流、前路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应当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而选择。如果没有椎体塌陷,仅进行脓肿引流即可;如果伴有椎体塌陷和后凸畸形,就要采取仔细的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措施;如果伴有椎体不稳和严重的后凸畸形(矢状面指数≥20°)就可以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在那些椎体不稳和严重的后凸畸形的病例中,在前路手术后进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是很必要的,也可与前路手术同期或在10~15天后。

由于目前对脊柱结核病手术治疗目的要求更高、更系统、更全面,手术方式、手术技术更臻完善,所以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亦应针对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四大目的。根据作者的经验,综合许多作者的研究结果及观点,我们认为手术治疗脊椎结核的适应证如下:①有较大的寒性脓肿、经久不愈的窦道、较大的死骨、较大空洞特别是空洞壁硬化者。②脊髓或马尾神经、神经根受压者。③脊柱畸形及不稳定者。④耐药或耐多药者。⑤未治愈或复发病例,存在着明显上述①~④之原因者。⑥穿刺活检仍无法确诊,不能排除骨肿瘤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