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患者护理伦理

特殊患者护理伦理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术后护理中的一件小事,让患者彻底改变了对医院及护理的看法。特殊患者病种众多,症状突出,其护理范围广、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收集资料,掌握患者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正确的护理。危重患者的救护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病情危重,患者的思想顾虑重、心理问题多,因此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大、护理伦理要求高。

第二节 特殊患者护理伦理

【案例】

一位男性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住院时患者和家属就满腹牢骚,说:“现在哪一家医院像这里,房间里连卫生间都没有,办住院手续那么慢,检查审批又那么复杂,如果医保定点不在这里,我们死也不会来这里住院。”护理人员一直微笑着耐心地倾听着,等他说完了,问他:“你们觉得哪里不方便,只要我有能力,一定会帮助您。”根据患者的需要,护士给他在床旁放置床边便椅,为他办好审批。术后护理中的一件小事,让患者彻底改变了对医院及护理的看法。术后第3天中午,患者想排大便,用了开塞露,无效,再灌肠,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无法耐受灌肠液,护士决定用手掏出宿便。当护士耐心轻柔地为患者掏出一粒粒干硬便时,患者感动得流泪了。家属在旁由衷地说:“你们太伟大了,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怪不得条件那么差还会有那么多患者慕名而来。”

【讨论】

试用护理伦理学知识分析护理人员这样做的动因?

特殊患者病种众多,症状突出,其护理范围广、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护理技术,遵循护理伦理的行为准则、规范,根据不同专业科室的临床特点,开展全面的护理工作。

一、普通手术患者的护理伦理

手术治疗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作为诊断直观、疗效迅速、风险大、协作性强的手术工作,对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责任感、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非常高。

(一)手术前的护理伦理要求

创造一个良好的待术环境,手术前准备要周密细致。手术对每一个患者都至关重要,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配合手术是治疗的关键。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度了解、掌握和考虑患者的需求,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及时给患者提供有关手术治疗的必要信息,因为给患者提供手术的真实信息,将会减轻患者的畏惧情绪,缓解患者术前的恐惧心理,增强其忍耐性。收集资料,掌握患者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正确的护理。

(二)手术中的护理伦理要求

这一阶段是指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的全过程。该阶段患者处于特殊环境和麻醉状态下,也是手术治疗成败的中心环节。

(1)环境安全,保持肃静: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护士应以端庄的仪表、庄重的神态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外,医务人员说话要轻声,不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2)关心患者,体贴入微: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往往较紧张,护士要理解、关心患者,使患者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手术。

(3)操作熟练,认真负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医护人员寄托着生存的希望,护理人员要善于理解,体察患者的希望,即使很小的细节也应关照到。对于清醒患者,尤其是女患者更应注意,不要让患者感到难堪和尴尬。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要临危不乱,反应迅速,机智果断,操作敏捷,配合主动。给患者使用约束带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目的,以取得其合作。

(4)团结协作,耐心解疑:手术室是医院为患者施行手术和治疗措施的重要场所,因其功能的特殊性而成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因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和多种人员组成的,必须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自觉地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到慎独,即使自己单独操作,如有可疑点,也应立即纠正,不得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能有意隐瞒。

(三)手术后的护理伦理要求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手术治疗的终结,护士应遵守以下要求。

(1)严密观察,勤于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护士应迅速了解患者手术经过、观察生命体征、检查伤口有无渗血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2)减轻痛苦,加速康复:饮食调理和早期下床活动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影响较大,所以护士应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早日下床活动等。同时向患者家属宣教饮食和功能锻炼等相关知识,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

知识链接

无论何种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应激刺激,不仅有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并发症。因此,护士应及时了解手术患者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身体康复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其顺利度过手术期,并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特点及伦理

危重患者的救护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危重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死亡率高。能否及时有效救治,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危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劣。危重患者的特点和抢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危重患者护理的特点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随时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危重患者的护理具有紧迫性、艰巨性、风险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紧迫性是指病情紧急、来势凶猛、变化迅速,需要及时救护;艰巨性是因为病情严重、病因繁多、病理复杂,对危重患者的护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险性是指病情危险、死亡率高,需要医护人员勇担风险、敢于负责;不可逆性是指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治理无望,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对危重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理,并将观察结果和治疗经过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以供医生作诊疗参考和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由于病情危重,患者的思想顾虑重、心理问题多,因此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大、护理伦理要求高。

(二)危重患者的护理伦理要求

(1)同情、理解患者: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心理活动复杂,生活不能自理。例如:脑血管意外、严重心脏病等患者,有时需要日夜不停,甚至长年累月的护理,工作量很大;有些急性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病情危重者,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缺乏心理准备,加上重症病房环境和设备的特殊,患者紧张、恐惧,其家属也惊慌失措,易产生急躁情绪;慢性病患者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患者孤僻厌倦、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望、痛苦不堪。护理人员要同情,理解、体谅他们,安慰、鼓励他们,热情、主动地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2)保持机警与冷静:危重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突发情况多、危险系数大,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抢救危重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即使是经抢救后病情趋于平稳的危重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因为现代化设备有自动报警装置而放松对病情的观察。一旦发生危险情况,要临危不乱,及时果断地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全力以赴地抢救患者。

(3)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仪器设备性能复杂、种类众多、更新换代快,重症监护病房是先进医疗仪器和高新技术最集中的地方,加上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复杂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常规的抢救护理技术,还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但要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熟悉其作用机制;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科学,尊重患者:限于当前的医学水平,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对不可逆转的危重患者,要千方百计地减轻他们的痛苦,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尊严。

(5)具有慎独与协作的精神:护士必须具有“慎独”的品德修养,在单独面对失去监督能力的危重患者时,也绝不降低护理标准。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又往往需要集思广益和医务人员协作,护士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齐心协力使救治获得成功。

三、老年患者的护理伦理

(一)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人到老年疾病增多,病情复杂多变,加上老年患者心理上紧张、机体结构与功能上的衰退,因而在护理上显得尤为特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病情复杂,护理任务重: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幼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过程,每个阶段各有其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患者在生理、心理诸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容易留下后遗症。老年患者常见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胆石症、前列腺肥大、急性胆囊炎、胃癌、股骨颈骨折、糖尿病等。死亡率最高的是脑出血、肺心病、肺炎、心肌梗死和动脉血栓形成。对老年人健康威胁最大的是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肺炎。老年人中反应迟钝、病态性痴呆、忧郁症、躁狂症、性格行为异常等较多,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因此,老年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具有多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任务重。从某种意义说,老年患者的护理比治疗任务更繁重、更重要。

(2)病情多变,护理难度大:老年人患病后,体质更加虚弱,抵抗力迅速下降,往往一种疾病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复杂多变,确诊难。有些老年人患病后记忆力明显减退,对于自己的身体不适主诉不清,甚至对于疼痛的感觉不敏感,造成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还有些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差,心理上固执不易合作。这说明老年患者护理难度大。

(3)疑虑多,心理护理要求高:老年人大多阅历丰富,经历多坎坷,心理活动复杂。当老年患者来院就诊时,经常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顾虑重重,忧郁、焦虑,甚至惊恐不安。由于行动不便,心理上常常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表现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极为关心,时常向医生和护理人员询问自己的病因、病情、治疗、用药、手术的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等。有的老年患者还对医护人员诊断治疗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不信任,甚至发脾气,粗暴地向医护人员提出质疑。老年患者的如上表现,给心理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为重要。

(二)老年患者的护理伦理要求

(1)真诚尊重,高度关怀:老年患者一般自尊心都较强,患病后,离开了亲人团聚的温暖家庭,住进了陌生的医院。由一个独立自主、自己能支配自己行为的健康人,突然转变为处处受医院、病房规章制度约束及医护人员指挥的患者。这种角色的改变,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失衡。此时,他们对接触最多的护理人员的态度、言行反应十分敏感。因此,护理人员要同尊重自己的父老和兄长一样尊重、理解他们,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和要求,要耐心倾听,认真对待,能做到的尽可能予以满足,限于条件暂时做不到或根本做不到的也予以诚恳的解释和说明,求得共识或谅解。设法消除患者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使他们对护理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

(2)明察秋毫,审慎护理: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衰老、功能退化、感觉迟钝,所以老年疾病具有非典型性、复合性、多因素性等特点。这给诊治、护理造成了困难,不能简单地进行推断,必须明察秋毫,审慎诊治与护理。要做到这点,护理人员必须勤奋学习,细心分析,独立思考,善于判断,力求护理诊断准确无误,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赢得患者的信任。了解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对任性固执、烦躁不配合治疗护理的老人,应进行耐心的说服,使其接受治疗。对于抑郁消沉、悲观厌世的患者,要进行疏导帮助,及时调节心理,促进康复。

(3)护教结合,指导养身:老年人患病后,由于自身调节功能差,常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恶性循环。而患病后,被动地依靠药物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治病不如防病,从某种意义上说,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诊疗护理的同时,要主动做好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流行的宣传工作,做到护教结合,让老年人懂得如何自我保健及学会自我保健的重要性,要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要勤检查、遵医嘱与护嘱、慎用药、细调养。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活有律、开朗乐观、适当锻炼。

(4)了解家庭背景,共创敬老环境:当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其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家庭。这时他们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尤其是患病后,失落感与孤独感会更加强化,甚至以为自己是无用之人。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用热情关怀温暖老人的心,给老人安排合适的娱乐、健身活动及社会活动,使他们感到晚年生活有意义、有奔头,感到自身价值所在,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患者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若发现那种不敬重老人或虐待老人的家属,护理人员有义务进行批评教育和帮助,以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使患者早日康复。“家庭和,老人乐”,使家庭成为一个生活愉快、和睦相处的敬老场所,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让老年患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这是护理人员的职责。

四、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伦理

精神病是大脑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以认知、情感、抑制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与其他疾病患者的不尽相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精神病以患者精神活动的失调或紊乱为主要表现,最大特征就是患者丧失自知力和自控力。患者由于自知力、自制力和自理能力减退或丧失,否认有病,拒绝治疗,而且多数患者病因不明,致使护理工作难度加大,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特点

(1)重要性: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加上开放社会不同价值观的冲撞带给人们的不适应等,致使精神病的发病率增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有精神病患者4000多万人,我国有160多万人。一人患病往往累及家庭和社会,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而且影响到个人乃至周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2)艰巨性:精神病患者表现为思维紊乱,精神失常,特别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常常有精神运动症状,随时都有可能冲动伤人、毁物或自伤,严重的会危及个人安全及社会安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精神科疾病病程一般较长,难以治愈,且易复发,是治疗护理的难题。多数精神病患者性格极端、情绪反常:有时拒食,有时暴饮暴食;有时静坐不语,有时暴跳如雷。多数患者妄想偏执,否认有病。就医者多是被诱导、哄骗,甚至被强行入院,故抵触情绪大,治疗不合作,甚至拒绝治疗。因此,精神病患者的诊疗任务艰巨,护理难度大。

(二)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伦理要求

(1)尊重患者:长期以来,由于感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异常,患者会做出许多影响家庭生活安宁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因此,经常遭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人们的疏远,甚至愚弄和凌辱。社会地位低下,合法权益常被侵犯,加上社会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道德和法律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精神病也是病,应当像其他疾病一样,需要进行治疗和护理。其次,精神病患者也是人,应当享受人的尊严,所以要尊重患者,爱护患者。

医护人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享有特殊干涉权,甚至可实行强迫治疗或保护性约束,但不要轻易进行,更不能作为威胁、恐吓、报复患者的手段。即使病情和治疗需要也要慎用,以不伤害患者、有利于治疗或康复为原则。绝对保护精神病患者的利益,尊重患者的权利。

(2)保护患者的安全:一方面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改变管理模式,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良好的氛围和富有道德意义的管理模式,加速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出院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对待精神病患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保证患者安全。精神科病房常有意外情况发生,值班护士要坚守工作岗位,按时巡视病房,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自伤、自杀企图以及有伤人毁物倾向的患者,要加强监护,严格病房管理制度,检查病房内有无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杜绝隐患,以防意外。

(3)保守秘密:保密是临床医学中的一条古老道德准则。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提出:“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到了现代,人们对保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阐述。《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明确规定:一个医生必须绝对保守患者的隐私。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要求:为患者保守秘密,不泄露患者隐私。

保守患者的秘密是保护性医疗制度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信任与配合的基本条件。它体现了对患者权利、人格的尊重和维护,是护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尤为重要。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常常需要详细地了解精神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其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患病后的各种病态观念和行为。这往往涉及患者的隐私,护理人员要为其保守秘密,因为病态表现暴露后,可使一些事后痊愈的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如躁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可有不正常的性行为,若护士将其隐私暴露出去,当患者清醒后知道此事,就可能产生难以面对他人的想法,甚至可能导致轻生等严重后果。对于某些并不危害社会的轻度精神病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为其保密,也是一种人格尊重和保护。如一些父母不想让患有精神病的孩子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常把药物拌在饭菜中吃,这也是可以提倡的一种伦理关怀和爱护。

(4)正确对待异性患者: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接触、相处的过程中,态度要自然、端庄、稳重、亲疏适度,以免患者产生幻觉或误解,导致钟情妄想。为此,护理人员不能浓妆艳抹、过分打扮,以免招致患者的性冲动。也不要与异性患者单独在小房间里进行过长时间的谈话。总之,护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抵制某些轻狂型、癔症患者性欲亢进的诱惑,又要自尊自爱,切不可做出有损道德和违法的事。我国法律早有规定,不管患者是否同意,一旦与之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都必须按强奸罪严加惩处。

(5)恪守慎独: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能对护理人员的行为给予恰当的评价。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护理少做点或者多做点,甚至做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患者不知道,即使患者真的知道了,也没有人会相信他们。护理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慎独,凭自己的道德良心和责任感对待每一位患者和每一项护理工作,无论有无监督,都要表里如一、认真做好。不管白天或黑夜都要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以防意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马虎从事、敷衍塞责,要认真履行道德义务,尽职尽责,自觉主动地、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任务。

五、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伦理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等各种致病性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因为其具有传播性,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能使很多人在同一时期或先后患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等特点,这决定了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因此,传染病的护理道德在临床护理伦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传染病患者护理的特点

(1)心理护理任务重:一个人感染上某种传染性疾病时,由于他们对所患疾病的性质不了解和对其预后难以预测,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患者心理问题多,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任务也相应加重。

(2)消毒隔离要求严:传染病科是各种传染性疾病集中的场所。每个传染病患者都是一个传染源。护理人员如果忽视消毒隔离制度,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患者旧病未愈又会染上新病。此外,疾病还可以通过护理人员、探视的家属或病房的污物、污水传播到社会。因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传染病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

(3)时间观念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暴发性、流行性的特点,尤其是急性传染病,来势凶,发展快,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隔离,患者病情会发展恶化,甚至死亡,同时疫情会迅速蔓延。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而且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依靠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度过高热、抽搐、窒息、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等五关,否则死亡率很高。因此,要及时发现、及时救护、及时消毒隔离、及时报告疫情,有效地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传染病患者护理的护理伦理要求

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心理问题多,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较多,这给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伦理要求。

(1)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传染病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与传染病患者朝夕相处,随时都有感染疾病的危险。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及一切治疗、抢救等工作都离不开护士。长年累月的工作和被感染的风险是对护理人员有无无私奉献精神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从事传染病护理的工作人员首要的伦理要求。因此,护理人员既要同情、爱护患者,还要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预防为主,对社会负责:“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既定政策,更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广大传染病护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预防传染病发生,控制其发展、流行,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是传染病的护理伦理要求。护士除了要做好传染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外,还要与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员配合,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这是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道德责任。

(3)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状态,进而消除患者的忧虑感、被限制感、孤独感、自卑感及不安全感等。通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医治患者的身心创伤,既要治愈其身体上的疾病,又要愈合其心灵上的创口,帮助患者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增强抗病能力。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是传染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既有治疗、护理传染病患者的义务,又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责任。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5)履行职责,认真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规,使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人员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特别是对法定的35种传染病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者病原体携带者,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防治和护理措施外,还必须迅速、准确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向医疗保健和防疫机构进行疫情报告。防止迟报、漏报、错报,绝不允许隐瞒和谎报疫情。

(6)加强宣教,普及卫生知识:传染病具有传播性,对社会、人类危害极大。传染病科的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利益、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让传染病患者自觉接受消毒隔离措施,如不要与其他患者交换日常用品,到其他科室检查、治疗时要戴口罩等,以预防交叉感染。向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预防疾病和卫生保健意识,全民动员,自觉参与,为预防、控制传染病而共同努力。

知识链接

“非典”时期牺牲的叶欣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患者,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