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的定义与耐药机制

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的定义与耐药机制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resistance成为泛耐药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性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多重耐药性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多重耐药性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因此,耐药菌及多重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第一节 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的定义与耐药机制

一、概念

多重耐药菌(multipleresistant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tance成为泛耐药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生素耐药。比如泛耐药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二、耐药菌株

具有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细菌以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黏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尤以耐甲氧西林金(MRSA)和表葡菌(MRSE)为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枝杆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霍乱弧菌等。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碳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多重耐药性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多重耐药性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

三、耐药机制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的产生;其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借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可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质量小和活动自如,故在耐药基因转移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其耐药菌往往带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多重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四、多重耐药菌预防

(1)严格管理多重耐药性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性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一旦发现为带菌者后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患者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多重耐药性监测。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师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师复签后方可发药。

(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