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又称“天气痛”,可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空气中一定浓度的阴离子对健康有良好作用,能起到使机体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作用。但如果浓度超过106个/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

二、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因素和空气离子化等方面,这些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太阳辐射光谱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1.紫外线(ultraviolet,UV) 紫外线是由德国科学家里特发现的。第二届哥本哈根光学会议将紫外线按波长分为三段:

(1)UV-A段:波长为320~400nm。A段紫外线具有色素沉着作用(pigmentation effect),是人体对光线的一种防御反应,可防止短波紫外线透入深层皮肤组织,保护皮肤使其不至过热。

(2)UV-B段:波长为275~320nm。B段紫外线有一部分能达到地表,具有抗佝偻病作用(anti-rachitic effect)和红斑作用(erythema effect),并能促进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UV-C段:波长为200~275nm。C段紫外线几乎可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C段紫外线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对细胞的损伤也是极严重的。

不同细菌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紫外线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一日之中,中午12时到下午2时紫外线强度最大、波长最短,空气中的细菌数也最少。过强的紫外线照射,可导致雪盲、光照性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等。

2.可见光(visible light) 波长400~760nm的电磁波是七色光谱的可见光,视觉器官对其感觉为白色,但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色觉是不同的。可见光经视觉器官作用于机体的高级神经系统,能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改变人体的紧张与觉醒状态、平衡兴奋与镇静作用,使机体的代谢、脉搏体温、睡眠和觉醒等生理现象发生节律性变化,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光线微弱可使视觉器官过度紧张而易引起疲劳。

3.红外线(infrared ray) 红外线的波长在760nm~1mm之间,它的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适量的红外线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具有消炎和镇静作用;过量的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烧伤,体温升高,还可引起热射病、日射病、红外线白内障等疾病。

(二)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al factor)包括气压、气流、气湿、气温等。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天气对机体的冷热感觉、体温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理活动起着综合调节作用。

疾病与天气有关。如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骤变、大风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每年的1~2月份比7~8月份高,因为血管弹性、血黏度、凝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等均与气候有关。患血压、脑溢血病的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时。患肺炎的死亡多发生在当年12月至下年3月,当高气压急剧下降、冷峰通过时,肺炎的发作或死亡数增加。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又称“天气痛”,可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好预防工作。

(三)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一般状况下呈电中性。在某些外界理化因素(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瀑布、海浪等)作用下,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出轨道而形成阳(正)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负)离子。每个阳离子或阴离子均能将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阳离子(n)或轻阴离子(n)。这类轻离子再与空气中悬浮颗粒、水滴结合,即形成直径更大的重阳离子(N+)或重阴离子(N-)。

空气中一定浓度的阴离子对健康有良好作用,能起到使机体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作用。阳离子则相反,对机体产生许多不良的作用。

常以空气负离子作为评价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常用指标有:

(1)空气离子数:负离子越多空气越清洁。如森林、海边空气清洁就是由于负离子多。但如果浓度超过106个/cm3,则无论阳离子或阴离子,均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

(2)重离子数/轻离子数:重、轻离子数的比值(N±/n±)不应大于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