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器官移植的历史发展
器官移植也称为脏器移植,是指通过手术等方法,将整个保持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己或是另一个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替换体内已损伤的、病态或衰竭的器官。
人类器官移植的想法和传说古而有之。1902年,法国出生的美国医生卡雷尔(Carrel)首次报告了“三线缝合法”的血管吻合技术,解决了器官移植中重建供血的技术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英国梅达沃(Medawar)、澳大利亚伯内特(Burnet)和美国斯内尔(Snell)等科学家的努力,促进了免疫学特别是移植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机体对“异己”的免疫应答机制终于得到了阐明,从而使器官移植显露出成功的端倪。
一、国外器官移植发展情况
1954年,美国的莫雷(Murray)成功地完成了同卵双生子间的肾移植,使受术者存活了8年,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的新时代。1959年,他又和法国的汉波格(Hamburger)各自完成了异卵双生子间的肾移植。1962年,莫雷又改用硫唑嘌呤作为免疫抑制药物,进行尸体肾同种异体移植获得了成功。这3次不同类型的肾移植正式掀开了现代医学器官移植的篇章,人类长期向往的器官移植疗法终于实现。到1998年止,全世界接受同种肾移植手术的病人已达447 182例次,受术者最长存活期已超过29年。许多国家都将肾移植作为常规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受术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肾移植的成功,标志着器官移植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也推动了其他器官移植的发展。1963年,美国的斯塔泽尔(Starzl)进行了首例同种异体肝移植。至2001年,全球肝移植累计总数超过8万例,在器官移植中仅次于肾移植。且手术后1年存活率达90%,5年存活率大于70%,最长存活者已达28年。
1963年,美国的哈代(Hardy)进行了首例同种异体肺移植。但肺移植的成功率并不如肾、肝移植。1987年报道单肺移植首例长期存活,次年又成功地进行了双肺移植。至1998年,全世界单肺和双肺移植共8055例,存活率6个月的为76%,存活1年的为65%,存活2年的为50%,存活3年以上的为53%。
1967年,南非巴纳德(Barnard)成功地施行了首次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促发了医学史上心脏移植的高潮。仅1968年,就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14个国家开展了100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截至1995年,全球总共做了12671例,1年以上的存活率达54%~72%,最长存活时间达23年之久。
1971年美国汤玛斯(Thomas)成功地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现在它已成为治疗急慢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除以上主要器官的移植外,其他像胰腺、脾、肾上腺、胸腺、甲状旁腺、睾丸等的同种异体移植也都在开展。2005年,法国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移植鼻唇部软组织的脸部移植手术。同时器官移植也由单器官向器官联合移植发展。此外,人工器官和异种移植也在积极地实验之中。
二、国内器官移植发展情况
我国的器官移植起步较晚,其中临床开展最早、例数最多、技术最成熟的大器官移植是肾移植。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这项工作。至2001年底,我国肾移植的累积总数达40393例,有3例肾移植病人已健康存活了26年。仅2001年,全国已登记的106个单位共施行肾移植5561例,年移植数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1979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首次为2例结核病患者施行了单肺移植,但仅短期存活。199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再次施行了第3例手术。此后北京、南京、广州、湖南等地相继施行肺移植,使我国肺移植总数达到13例(其中双肺移植3例)。目前我国肺移植者最长已存活7年。
在1977~1983年的7年间,我国进行了肝移植57例,但无一例存活超过1年。1991年我国肝移植重新起步,至1998年,8年间共施行78例,并出现长期存活的病例。随后,移植数量成倍增加:1999、2000和2001年分别施行了118、254和486例手术,到2001年登记处的统计达996例次。
在1978~1993年的15年中,我国仅有6家单位施行7例心脏移植。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2年取得心脏移植成功以后,1994~2000年底,累计施行心脏移植82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例心脏移植者已经健康存活超过10年,为我国目前同类病例中存活时间最长者。
自1989年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开展我国首例胰肾联合移植以来,至2001年,全国已有20个单位施行胰肾联合移植93例,最长存活8年。
此外,其他器官的移植也在逐渐发展。2006年4月15日,我国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成功地为一位30岁的男性患者实施了难度更大的一次脸部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涉及颧部、鼻部、口唇部较多区域,移植的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肉、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神经、血管等。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器官移植技术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
1.器官移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免疫排斥问题。用药物控制免疫系统,使人的免疫力下降,保证了供体的存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力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2)移植技术的飞速进步。自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成功以来,已经有几十万例器官移植病人,其种类从单一的肾移植发展到心、肺、胰腺、小肠移植等以前不敢涉足的禁区。
(3)器官移植理论的飞速提高,为器官移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理论保障。20世纪,1/3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器官移植有关。
2.器官移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1)高昂的费用。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检查、诊断、手术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新型药物、技术和器械。现代高科技为器官移植手术提供了最佳条件,但是其成本却因此而变得很高,严重妨碍着器官移植的发展。以我国的肝移植为例,移植第一年就需要医疗费用30万~40万元,以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每年需要10万元左右的费用,这无疑会将经济不宽裕的患者拒之门外。
(2)供体器官严重缺乏。有资料显示,当前全球自愿捐献器官的供体与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受体比例是1∶10,每年都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痛苦死去。器官缺乏成为全世界器官移植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据统计,截至2002年11月20日,美国有超过8.6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而能提供的器官仅有约2.5万个。我国每年有100万尿毒症患者,其中有50万患者等待肾移植,但却只有5000名患者可以得到移植。
(3)有很多患者因为排斥反应而存活时间不长。同时,接受移植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患恶性肿瘤的概率增加,使其生活质量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