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婴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疾病性哭吵患儿一般哭吵时间长,常有伴随症状及异常体征。便秘是婴儿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人工喂养婴儿中更常见。腹泻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6个月至1岁的婴儿,夏秋两季多见,常由饮食不当及感染引起,感染中又以细菌及病毒感染为多见。人工喂养婴儿,其腹泻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者。婴儿腹泻严重,出现脱水、全身中毒症状时,应立即静脉补液并转诊至专科医院治疗。婴儿肛温超过37.8℃时为发热。

二、婴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量较大,但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随着婴儿自母体内带来的抗体逐渐消失,免疫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一)婴儿哭吵

婴儿哭吵是就诊的常见原因,引起哭吵的原因很多,有些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另一些则与疾病有关。社区医师应详细检查,区分是非疾病性哭吵还是疾病性哭吵,并给予正确、及时处理。

1.哭吵的常见原因

(1)非疾病性哭吵:小儿因饥饿哭吵,无饥饿感时强迫进食引起的哭吵,护理不当(过热、过冷、尿布尿湿)、蚊叮虫咬、睡眠前哭吵,肠蠕动增加及要挟情绪性变化引起的哭吵等。

(2)疾病性哭吵:引起疾病性哭吵的原因有:①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鹅口疮、咽炎、口腔溃疡、肺炎胃肠道感染引起的胃肠痉挛等。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哭声呈尖叫性)、颅内感染;婴儿癫$发作前往往先哭吵,后抽搐。③消化道疾病如肠套叠(呈阵发性哭吵,伴呕吐、果酱样大便、面色苍白,腹部可扪及包块)、消化道梗阻。④其他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夜间哭吵、多汗、枕后脱发、乒乓头、肋串珠等佝偻病活动期表现)、皮肤湿疹、外伤等。

2.诊断 社区医师遇到哭吵婴儿就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通过病史询问,并细心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哭声、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判断病因。非疾病性哭吵婴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一旦要求得到满足或去除刺激因素,哭吵即停止。而疾病性哭吵患儿一般哭吵时间长,常有伴随症状及异常体征。在较大的婴幼儿可能会比较确切地指出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医师局部体检,发现病征,必要时可行相关检查。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不可随便应用镇静剂。对非疾病性哭吵婴儿,满足其要求(如喂奶)或去除刺激后,哭吵即终止。确诊为疾病性哭吵,应转送上级医院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二)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较正常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者。便秘是婴儿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人工喂养婴儿中更常见。正常婴儿母乳喂养者每日排便2次左右,人工喂养者每日排便1次,部分人工喂养且饮食习惯不良的小儿为2~3 d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并伴有粪便干硬。常见病因是小儿纳呆、饮水少、少食蔬菜、多食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少运动;少数长期顽固性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可能存在小儿巨结肠、先天性肠道畸形及畸胎瘤等。

1.诊断要点 社区医师遇见因便秘就诊的小儿时,首先应询问患儿的饮食情况(每日奶量,有无添加辅食,辅食的量及品种),排便时有无伴随症状(有无阵发性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排便后哭吵及腹痛消失情况。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并仔细查体,了解腹部有无肿块,肛门指检可了解有无直肠、肛门的畸形。若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良好,除便秘外无其他症状,应考虑是否饮食习惯不良引起的便秘(如进食太少、辅食添加不当、未添加膳食纤维等)。患儿除便秘外,还伴有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时,需除外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直肠肛门畸形、畸胎瘤等疾病,疑有上述疾病时可行腹部X线检查。

2.治疗 对于便秘的婴儿,未明确病因前,切勿随便应用泻药。无器质性病变的婴儿,可调整其饮食结构,适量添加蔬菜、水果等富含食物纤维的饮食,并指导家长让小儿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必要时少量应用开塞露等润滑剂及服用清热润肠的中药。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应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

(三)婴儿腹泻

腹泻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6个月至1岁的婴儿,夏秋两季多见,常由饮食不当及感染引起,感染中又以细菌及病毒感染为多见。人工喂养婴儿,其腹泻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者。

1.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有腹泻,每日4~5次,大便常规(-),但食欲及生长发育好。与乳糖酶缺乏所致腹泻一样,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辅食添加不当:如过早、过快地添加辅食,短期内辅食的量及品种添加过多或膳食纤维添加过多,患儿除腹泻外,无发热、呕吐等其他症状,食欲好,体重增加正常,粪便稀薄呈黄绿色,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3)细菌性肠炎:常由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属等感染所致,好发于夏季,长期大量口服抗生素者出现腹泻可能为金葡菌感染。大便可呈水样,伴或不伴少许黏液,常有臭味,严重者可出现脓血便、脱水、休克。患者除腹泻外,常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秋季,俗称“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轮状病毒。患儿先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继之出现腹泻,每日10~20次,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粪常规检查可正常,病程一般1周左右。

2.治疗 生理性腹泻、乳糖酶缺乏性腹泻者经指导家长改变婴儿喂养方法,逐渐添加辅食后大便可恢复正常,也可改用豆浆、酸奶或去乳糖奶粉短期应用后大便逐渐恢复。人工喂养者,应停用配方奶,改吃米汤或腹泻奶粉,而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喂母乳,但急性期应减少乳量,相对延长哺乳间隔期。由辅食添加不当引起的腹泻,暂停辅食并指导家长正确、合理地添加辅食;疑有病毒性肠炎,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时,可给予肠黏膜保护剂如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肠道菌群调节剂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等;细菌性肠炎者加用抗生素。婴儿腹泻严重,出现脱水、全身中毒症状时,应立即静脉补液并转诊至专科医院治疗。

(四)发热

发热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婴儿肛温超过37.8℃时为发热。肛温37.8~38.5℃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发热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一般由各种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而非感染性发热由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引起,婴儿接种某些预防针后也可引起发热。社区医师日常工作中接诊的发热患儿,绝大多数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

1.病因诊断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常伴随其他一些系统症状,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1)呼吸系统:发热伴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常为上呼吸道感染,此也为社区中小儿发热的最常见病因。发热伴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多为支气管炎或肺炎。发热伴咳嗽、呼吸困难、喘鸣,肺部听诊以哮鸣音为主多为婴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

(2)消化系统:发热伴呕吐、腹泻要考虑婴儿胃肠道感染;发热伴呕吐、腹胀、果酱样大便者为婴儿肠套叠;发热伴腹痛要除外阑尾炎、腹膜炎、坏死性肠炎等。

(3)泌尿系统:婴儿泌尿系统感染时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以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拒奶、面色苍白、腹泻等,而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明显,故对原因不明发热均应进行尿常规检查。

(4)神经系统:发热伴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多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

(5)其他:发热伴皮疹要考虑出疹性疾病,如风疹、水痘、幼儿急疹等;发热伴耳部流液要考虑中耳炎可能。

2.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休息,多饮水。

(2)新生儿可采用松解衣服,使之散热降温,切不可穿太多衣服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3)物理降温: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前额、颈、双侧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并反复更换。或用50%乙醇(酒精)擦浴(颈部、双侧腋窝及腹股沟、腘窝等部位,忌擦胸前及足底部),通过乙醇的吸热气化作用达到散热目的。新生儿勿用乙醇擦浴。

2)药物治疗:下列2种退热药物可作为首选。

(1)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百服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首选药物,剂量为5~10 mg/kg。

(2)布洛芬(美林):既有退热、镇痛,又有抗炎作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常用剂量为5~10 mg/kg。

3)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选用不同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4)转诊: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或经抗感染治疗后无效的患者均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对高热伴有明显中毒症状者也应及时转至专科医院。

(五)惊厥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造成的急性症状,分为热性惊厥及非热性惊厥。各种颅内及颅外的感染均可引起惊厥,其中任何突发高热的颅外感染引起的惊厥又称高热惊厥,在婴幼儿期比较常见。

1.常见病因

1)热性惊厥

(1)高热惊厥:是社区中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可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惊厥常发生在体温38℃以上,先发热后惊厥,发作时呈全身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后清醒,无异常神经体征,一般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2)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各种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均可引起惊厥,常伴有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发作后会留有后遗症。

2)非热性惊厥:在婴儿中最常见的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颅脑损伤及癫$等。维生素D缺乏症患儿多有佝偻病体征,血清钙低下;颅脑损伤多见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癫$多见于原发性癫$。

2.治疗

1)治疗原则:控制惊厥发作;治疗原发病。

2)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严重者给氧,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3)药物治疗

(1)首选地西泮(安定),每次0.5 mg/kg静脉注射

(2)如惊厥发作突然,来不及静脉注射,可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鲁米那)5~8 mg/kg。

(3)在止惊的同时应积极降温。退热药物多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4)抗感染治疗。

(5)维生素D缺乏症患儿引起的抽搐,应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4)转诊:经上述治疗后无好转、惊厥持续状态、反复发作的惊厥、疑有颅脑感染、颅脑损伤及癫$者均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

(六)贫血

贫血是婴幼儿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一般<6岁,血红蛋白<110 g/L;>6岁,血红蛋白<120 g/L即可认为贫血。贫血的种类很多,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婴儿中最常见的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表现为面色、口唇、耳壳、眼结合膜及指甲等部位苍白。婴儿随着月龄的增加,对铁的需求量也增加,体内的储存铁已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婴儿的饮食母乳或牛乳中的含铁量少,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婴儿长期腹泻和呕吐也会影响铁的吸收。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应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力血康、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等,并补充帮助铁吸收的维生素C、锌及补血中药,疗程至少3~4个月以上。除补充铁剂外,还应进行病因治疗,如治疗各种急、慢性感染;喂养不当者,应指导家长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因腹泻、呕吐等各种疾病引起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经上述治疗后,疗效不佳或有其他原因的贫血,应转院治疗。

(七)多汗

多汗是由于汗腺分泌过多引起,分为生理性多汗及病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睡眠前及睡眠前半夜时,以枕后及颈部为主,可因天气炎热、小儿穿衣过多及自主神经较兴奋所致。患儿除多汗外,吃奶及睡眠均正常,生长发育与同龄小儿无区别。病理性多汗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而后者又是婴儿多汗最常见的病因。此类婴儿多汗一般多出现在夜间,尤以活动期多汗明显。除此之外,还有烦躁不安、哭吵、枕秃、夜惊,查体可有“乒乓头”、“鸡胸”、方颅、肋骨外翻等体征。在治疗方面,生理性多汗一般无需治疗,或可服些玉屏风散、黄芪、龙牡壮骨冲剂等中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多汗,应指导家长让小儿多晒太阳,及时补充鱼肝油及钙剂,如活动期者可加大鱼肝油量,并可肌内注射维生素D330万u,每1~2周1次,2~3次即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多汗,应对因对症处理或转专科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