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汇通学派的医家们以沟通中西医学为目标,希望吸取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发展医学,但是限于时代和科技水平的束缚,他们并没有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直至今日,致力于中西医融合的医学家们仍在不断的努力之中。

4.1.3 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在明代以前,中国的医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国外的医学都处于经验主义时期,对我国的医学没有多少影响。但是在西方思想解放后,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医学吸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医学自身思想的提升,使医学从经验主义医学进入实验医学,较之中国的医学已经领先很多。西医进入中国后,它在很多疾病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理论方面也给人以直观的形象,因而在传统医学的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具有实力的新力量。

在对中、西医的相互比较中,当时的人们大致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是民族虚无主义。这一派以受西方奴化教育的人为主,其中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严重者鄙视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怀疑中国的医药,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医学没有中西之分,只有玄学与科学之别。这些思想成为之后官僚买办政权消灭中医的思想基础。

另一派与上一派完全相反,是保守主义。他们排斥一切新事物,说中国人的体质与西方人不同,所以他们的解剖对我们没有作用,甚至用中医的理论来驳斥西医。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事物的发展,以上两种派别采取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最有代表的是中西汇通学派的产生。对于“中西汇通”或是汇通思想的起源有多种记录。一说“中西汇通”之名始于徐寿所著的《医学论》,近代最早做这种尝试的是广东医学家陈定泰及其孙陈珍阁,陈定泰认为“脏腑经络既真,则从前所有医书,觉治法竟有大别者!不得已另为发挥”,遂于1844年著成《医谈传真》,书中收录16幅解剖图,是我国第一本引用西医解剖图的中医著作;陈珍阁于1890年著有《医纲总枢》,详细地介绍了西医学。他们两人在中西医理上的汇通做了尝试,但治疗方法上仍采用中医方法。一说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人是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他在为《外国药方》(1890年)作序时写道:“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汇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提出“合中医之说而汇其通”的主张。

就笔者所搜寻的对中西医汇通的记载,述中国近代最早接受西医学说的医学家是王宏翰(?—1770年)。王宏翰是天主教徒,与传教士的接触较多,经常一起研讨西医,西医的生理学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西医水、风(气)、火、土的四元素说与中国的五行之说颇相似。于是尝试将中西医融合,他将太极阴阳相沟通,再采用西医学说著成《医学原始》一书,从胎生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医的名门学说。其他的如赵学敏、王学权、罗定昌、王清任都是早期接受西医知识的医学家。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医学史,其中较著名的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和恽铁樵。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56岁。他“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于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

朱沛文,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今佛山)县人,为我国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的代表人物。朱氏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但“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西医“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但又“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他主张汇通中西医,以临床验证为标准求同存异。“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如在“肝脏体用说”里,他认为中西医对肝的作用有些认识是相通的,有些则不能通。其主要著作有《华洋赃象约纂》4卷(1893年),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祖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他认为中医包容西医之说,所以推崇衷中参西,试图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以发展祖国医学。他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全面进行了尝试。就以他用药来说,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补充中医的不足。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治病原就应当兼顾标本,因此中药西药可以配合使用。虽然他因受历史条件和他的世界观的限制,学术思想没有摆脱当时的改良主义的影响,存在不少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尤其在中西医汇通上所做的各种尝试,是不可抹杀的。

恽铁樵(1878—1935),中国医学家,名树钰,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他认为中医有实效,乃有用之学,西医自有长处,尤其长于生理学的研究,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医学基础各异,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但是中医由于年代久远,应该整理提高,使之发展进步,并明确提出吸取西医之长处,融会贯通而产生新的医学。他说“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并说“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然而这是为了发展中医,补助中医,“万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他的真知灼见,为垂危的中医指出了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医所走过的历程,立足中医、吸取新知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汇通学派的医家们以沟通中西医学为目标,希望吸取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发展医学,但是限于时代和科技水平的束缚,他们并没有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直至今日,致力于中西医融合的医学家们仍在不断的努力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