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本草学的突飞猛进
中医理论体系的四大基础之一——《神农本草经》是本草学的扛鼎之作,取名于神农氏尝百草的美丽神话。《神农本草经》详细总结了汉代以来劳动人民对草药本草学的认识,被当时的医生奉为治病用药的经典。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刻,加上越来越多新的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出现,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常治病救人的需求,而且“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智识有浅深。”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本草学的混乱。这时候,本草学上一个重要的人物站了出来。
图28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工夫。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常常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神农本草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
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对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这种分类方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比起《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要合理得多,此后一直支配着中国历代本草的分类,如《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都是在陶氏创立自然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方法。例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陶弘景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本草经的系统总结,更在于他开创了本草学的典范,例如在序录方面,除对《神农本草经》序文13条注释外,又创制了很多新例,如诸药采制、合药分剂料治法、诸病主治例、服药食忌例、药不宜入汤酒例、七情畏恶例。此等创例,非《神农本草经》所固有,但后世历代本草皆相继沿用。后世的本草学都是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标准、规制作为参考的。
《本草经集注》在我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明、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只是可惜现在《本草经集注》这一巨著已经失传了,仅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自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问世,到唐代将近有16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各个药物的内容都有新的进展,新药不断地增加,所以唐代就有编修新本草的必要。唐代编修新本草,是在过去旧的本草基础上进行编纂的。至于选择什么样本做蓝本,是要经过研究的。当时流行的本草有很多种,如《隋书·经籍志》收载本草近60种。到唐代编纂《新修本草》时,独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对其他50多种本草皆不用。这就说明陶弘景总结前代本草极为完备,在当时是胜过所有其他本草的。
唐显庆三年(公元657年),在右监门府任长史的苏敬向高宗李汾进表请求重新修订本草,以修改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一些错误并增加新的内容。《本草经集注》经历了100多年,有一些新的论述需要更改和修订。同时,随着医生临证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中外医药交流的进展,在中药谱上,又增加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需要对药物学的书籍进行一定的补充。另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对峙的南方,对北方的药物无法全面地了解,难免会有遗漏。因此,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于是,苏敬的这个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参加编书的有掌管文史书籍的人员,也有管理药物的官员,还有太医令等,共20余人,都是很有权威的人。编写时,也几乎动员了全中国的力量,朝廷下令,征集全中国各地所产药材的标本,并按标本绘制药图,编写图经。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图经”的方式撰写本草书。因此,正如序言所讲的“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稽之必正”。也就是说,以前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记载的药物,只要有肯定的效果,就一定要记录。《名医别录》中有记载的那些药物中若没有实际效果的,也必予改正。
《新修本草》作为国家颁布的“药典”,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也成了医家必读的药物学版本。《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由国家政府颁布实施,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所以有世界第一部药典之称。
《新修本草》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收录了850种药,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相比新增药物120种。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这也是中国卷帙最多、药物来源最丰富的彩色药物图;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药物形态、产地、采药等,以辨异同。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