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SubashC.Reddy将振幅>0.5mV的巨大P波命名为更加形象的喜马拉雅P波,并提出是先天性心脏病特征性心电图的表现之一。临床上,具有喜马拉雅P波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多为紫绀型先心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Ebstein畸形及法乐氏四联症等。除右心房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右心房极度扩大的形成机制外,先心病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少年,胸壁电阻力小,也是容易形成巨大喜马拉雅P波的原因之一。
第十三节 喜马拉雅P波
在标准记录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当Ⅱ、Ⅲ、avF导联的P波高尖,振幅>2.5mm时,常常被描述为“肺型P波”,结合临床可诊断右心房异常(右心房大);当“肺型P波”的振幅进一步增高,P波振幅>5mm时,则可用一新名词来描述:喜马拉雅P波。
早在1966年,Raul Camboa等报告,86%的三尖瓣闭锁和70%的肺动脉瓣闭锁患者,其12导联心电图Ⅰ和Ⅱ导联的P波特别高尖,称其为三尖瓣P波;随后的文献也将这种特殊的肺型P波称为camboaP波或哥特P波。2003年,SubashC.Reddy将振幅>0.5mV的巨大P波命名为更加形象的喜马拉雅P波(HimalayanP-Waves),并提出是先天性心脏病特征性心电图的表现之一。
喜马拉雅P波的形成可用心电向量的变化来解释:右心房极度扩张时,P波向量环的环体向右、前下方显著增大,在额面,P环最大向量较正常振幅明显增大,P电轴右偏,投影在Ⅱ、aVF导联上,表现为P波异常高耸;横面P环向量向前增大,投影在V1、V2导联上,表现为P波起始指数(IPIV1)增大,P波振幅增高。
临床上,具有喜马拉雅P波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多为紫绀型先心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Ebstein畸形及法乐氏四联症等。除右心房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右心房极度扩大的形成机制外,先心病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少年,胸壁电阻力小,也是容易形成巨大喜马拉雅P波的原因之一。
图45-30 喜马拉雅P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