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窦性心律不齐有什么严重危害吗

窦性心律不齐有什么严重危害吗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匀齐,因而心房及心室的节律也变为不齐。临床依据窦性心律不齐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5种类型。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正常人,尤以青少年更常见,也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时,其他如冠心病、洋地黄作用、自主神经功紊乱、昏迷患者的潮式呼吸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心律不齐心电图表现具有上述特点,但心率变化与呼吸周期无关,故称为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起。

第四节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匀齐,因而心房及心室的节律也变为不齐。常见的窦性心律不齐分为两型,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率随呼吸变化,又称为时相性心律不齐;另一类型为非呼吸性心律不齐,即心律不齐与呼吸时相无关。临床依据窦性心律不齐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5种类型。

一、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心率变化与呼吸有关:吸气时迷走神经抑制,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

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正常人,尤以青少年更常见,也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时,其他如冠心病、洋地黄作用、自主神经功紊乱、昏迷患者的潮式呼吸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表现为(图27-4):①窦性P波频率逐渐改变,两次心率开始变慢或开始变快的间期相当于呼吸周期,为5~10s呈周期性变化,屏住呼吸心律不齐消失或变得不明显;②同一导联P-P间距差异达0.12s以上;③P-R间期正常。

img424

图27-4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无需特殊处理。

二、非呼吸性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心电图表现具有上述特点,但心率变化与呼吸周期无关,故称为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起。临床常见于病理情况,如冠心病、颅内压增高以及洋地黄、吗啡药物作用等,老年人常发生此型心律不齐。

三、心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在完全性或二度房室阻滞中,含有QRS波的PP间距较短,而不含QRS波的PP间距较长,二者相差>0.12s,称为心室相形窦性心律不齐(图27-5)。其机制可能由于心室收缩,房内压轻度增高,通过Bainbridge反射引起迷走神经抑制,致使随后窦性频率加快;心室收缩使窦房结供血改善,促使窦房结激动的释放。

img425

图27-5 心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四、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窦性激动起搏点在窦房结内游走,从头至尾部,又从尾至头部,相应引起P波形态逐渐变化,称为窦房结内游走节律。窦房结内游走节律的心电图表现为(图27-6):①P波均为窦性P波;②同一导联中P波形态逐渐变化。心率快时,P波高尖,P-R间期延长;反之则P波低平,P-R间期变短,但P-R间期均在0.12~0.20s。

img426

图27-6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常见于健康人,少数由洋地黄过量引起,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无需特殊处理。

五、心房内游走节律

窦性起搏点从窦房结逐渐移行到心房甚至房室交界处,而后又逐渐移回窦房结称为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处的游走节律。因心房内多部位异位起搏点游走释放激动,故又称为房内游走节律。

引起此型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呼吸周期有关。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性起搏点从窦房结逐渐移行到心房,再至房室交界处,频率逐渐减慢;吸气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起搏点又逐渐移回窦房结,频率逐渐加快。

心房内游走节律心电图表现(图27-7):同一导联至少有三种以上形态的P波,且P波形态、大小、方向及P-R间期随起搏点位置改变而变化,窦性起搏点从窦房结逐渐移行到房室交界处,频率逐渐减慢,P波变小、甚或倒置,P-R间期逐渐缩短,但一般≥0.12s;当起搏点又逐渐移回窦房结时,频率逐渐加快,P波变为正向,振幅加大,P-R间期延长。

img427

图27-7 心房内游走节律

临床常见于健康青少年、运动员及老年人。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不需特殊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