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β受体亢进综合征
一、概述
β受体亢进综合征又称β受体过敏综合征(Beta receptor anaphylacticsyndrome),是指体内内源性儿茶酚胺正常,而β受体对刺激反应增强所致的心悸、胸闷、多汗、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此征于1966年由Frohlich首先报道,1970年以来,诊断本病日渐增多。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病因未明,有家族发病倾向;后者由机体内环境改变或精神心理创伤等所致。
二、发病机制
1.有研究认为与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或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有关。研究证实,患者的血、尿中儿茶酚胺含量正常,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心动过速及高血压等症状和高心搏量状态加剧,给β受体阻滞剂后则症状、高心搏量很快改善,说明并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是心脏β受体对儿茶酚胺或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增强或过度敏感所致。
2.由于β受体对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传导加速及不应期缩短,外周血管扩张导致静息时心排量增加、血压升高、外周阻力下降、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呈高动力循环状态;血压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及脉压增大,而平均压正常;耗氧量显著增加,心肌相对缺血缺氧,影响心肌除极过程引起心电图ST-T改变。
三、临床表现
本综合征各年龄均可发病,年龄分布7~80岁,80%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为3~6∶1,病前大多有明显精神因素如过劳、高度紧张、精神创伤,病后也有部分医源性,少数无诱因。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心血管及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以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前区疼痛最多见,胸痛持续时间长,多为刺痛;其次低热、多汗、失眠、四肢发麻,自觉气短;少数有短暂“晕厥”,咽部阻塞感。当站立、紧张激动时加重,卧位恶心呕吐减轻,劳累后轻度气急,但工作一般不受影响,若出现心力衰竭会有端坐呼吸。体征方面有焦虑,但多数外观状态尚好。心率静息时多达90~100次/min以上,个别达到170次/min,常随体位、情绪激动而变化,站立或工作时增快,卧位或睡眠时降低。病程长者可有轻度心脏扩大,触诊心前区心脏搏动强而快,听诊第一心音亢进。
四、诊断
1.具有心悸等循环系统及焦虑不安等精神系统症状,并排除器质性心脏血管疾病。
2.安静时心率达90次/min以上,站立、运动及精神刺激等常使心动过速加剧。
3.多次心搏量测定,至少一次超过正常范围。
4.给予少量普萘洛尔后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可显著改善。符合上述4项即可诊断,对可疑患者可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如果输注后心率及心搏量显著增加,予普萘洛尔后又恢复原水平者亦可诊断。
五、鉴别诊断
本综合征是常见病但临床上易忽视,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甲状腺功能亢进 因心悸、心动过速、多汗、失眠等甲亢性心脏病时心电图变化与本病相似,但本综合征心动过速立卧位差值大并随情绪紧张而加剧,甲状腺不大,无突眼征,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可与甲状腺功能亢进鉴别。
2.心肌炎 本综合征多见于年轻人,因心悸、胸闷、气促、心电图ST-T改变、期前收缩,与心肌炎易混淆但本症起病前往往有精神因素,心音有力,休息症状改善不大,对β受体阻滞剂效果好可将两者鉴别。
3.冠心病尤其伴高血压者 有脉压大、脉搏有力、心电图ST-T异常、运动试验阳性表现。但本症表现多样,与体位情绪关系大,心动过速与运动量不相适应,予以β受体阻滞剂症状迅速缓解有助鉴别。但要注意,两病可同时存在,特别一些年龄大的本病患者会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
六、治疗
1.首先要让患者认识本病的病因,解除不必要的顾虑,了解精神因素的影响及病程有反复发作倾向,使患者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与医生合作为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2.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种类较多,以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最常见。普萘洛尔不仅对抗心脏β受体兴奋效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且大剂量应用时具有抗焦虑作用,剂量10~20mg,个别30mg,3次/d。美托洛尔50~100mg,2次/d。应用1~2周症状迅速好转,用药持续到症状完全消失,疗程至少2个月,不要立即停药,否则容易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