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危儿的识别

高危儿的识别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危新生儿是指受高危因素威胁,正出现病态和有发病潜在危险者。发病和死亡率高于无高危因素者,因此,密切观察高危新生儿的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新生儿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因此,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新生儿出现体温增高,首先要识别是否为生理性。⑤减少外环境及室温梯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25~28℃。

第二十二章 高危新生儿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高危新生儿是指受高危因素威胁,正出现病态和有发病潜在危险者。发病和死亡率高于无高危因素者,因此,密切观察高危新生儿的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第一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生命体征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包含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由于生命体征的变化受重要器官的控制,能显示身体功能的微小变异,因此是疾病发生的早期征象。对这些体征变化进行及时、正确地测量与记录,能够协助医师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为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一、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实验证明,当下丘脑血液的温度改变0.5℃时,就能激活身体的热调节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通过化学方式产热,并通过物理方式散热),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且新生儿的体表面积与成人相比,按千克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是成人的3倍,且皮下脂肪较薄,皮下血管丰富,保温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造成体温过低或体温过高。尤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更加不成熟,汗腺发育不全,体温更不易保持,更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产生波动。

2.正常体温的范围和测量方法

人体内部的温度(指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又称体核温度,其中脑与肝脏温度最高,比其他内脏高出1℃。皮肤温度称体表温度。体表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的薄厚而变化,它低于体核温度5~8℃。

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新生儿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因此,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新生儿体温的方法有背部、颈下以及肛内测温。背部测量:体温计水银端经一侧(左右均可)由颈后部轻轻插入脊柱与肩胛骨之间的斜方肌部位,背部皮肤与床褥紧贴,插入长度约5~6 cm;颈温测量:将体温计放置于颈部颌下处(下颌与颈部交界折叠处)紧贴皮肤;肛温测量法:将已涂满润滑油的肛表水银头轻轻插入肛门内,插入深度不要超过2 cm,使体温计尾端在纸尿裤的橡皮筋松紧处,包好纸尿裤。背部、颈下测量法测量时间为5~10 min,36~37℃为正常;肛门内测温法,测温1~3 min,36.5~37.5℃为正常。

3.异常体温

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主要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当受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影响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

(1)体温增高 当体温超过37.5℃时为体温增高,有时伴随面红、烦躁、呼吸急促、吃奶时口鼻出气急、手脚发烫等症状。新生儿出现体温增高,首先要识别是否为生理性。生理性发热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为室温过高或箱温过高,未能适应个体体温调节限度,从而出现体温的上升。有时因为衣被过暖,也会出现发热的假象。内因主要是因为出生后入量少,再加上经体表失水多,尤其是开始排尿后,若不及时给予喂水,可发生脱水。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占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非感染发热包括环境过热、失水、各种血液病、恶性肿瘤、化学或机械性因素。

(2)体温增高的护理

1)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使新生儿体温保持在36.5~37.3℃之间。如果新生儿体温高于37.3℃,说明保暖过度,或暖箱温度过高,应给予适当的调节。

2)高热患儿应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可减至每4 h测1次,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

3)降温。因新生儿的特殊性,宜首选物理降温:松开包被、温水擦浴等。处理的方法:①调整室温22~24℃;②打开包被,解开衣服散热;③用温水洗澡;④给患儿喂温开水;⑤体温升至39℃时,可短时在患儿头下枕一个冷水袋(非冰袋),不宜采用乙醇擦浴和药物降温。

4)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大量消耗,导致机体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应给予丰富营养。不能进食者,可予鼻饲补充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补充消耗。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

5)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炎和黏膜溃烂。

6)加强皮肤护理。患儿在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揩干汗液和更换衣服,以防着凉。

7)物理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须在30 min后测量体温1次。

(3)体温过低或不升

新生儿体温过低或不升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多见于秋冬季节出生的婴儿及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须接受长时间复苏的婴儿以及患严重疾病如感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手术问题以及活动减少的患儿(如应用镇静剂或麻醉剂等)。低体温不仅可引起皮肤硬肿,并可使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功能受累,甚至导致死亡。体温过低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分度为:轻度低体温为36.0~36.4℃;中度低体温为32.0~35.9℃;重度低体温为低于32℃。

(4)体温过低或不升的护理 患儿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由于热的传导、对流、蒸发、辐射所致。复温是低体温最主要的护理,建议逐渐复温。体温愈低,复温应愈谨慎。①提高室温。②接触的所有物品、器械事先要预热。③适量包裹并戴帽子,远离窗户,使躯体与冷空气隔离。④有条件者,最好用早产儿保温箱。⑤减少外环境及室温梯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25~28℃。⑥保温箱复温:患儿体温不升,温箱温度应设置为较患儿体温高1℃,如患儿体温为34℃,箱温应调为35℃,每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体温上升到正常范围。此期间,每30~60 min测肛温1次,待体温升至正常后,每2~4 h测1次,并做好记录。⑦供给充足的能量和水分。

二、脉搏的评估和护理

1.脉搏的定义和生理

心脏收缩是由于心脏节律点窦房结内的特殊细胞触发电性冲动,此冲动能够井然有序地传达到心脏的每一部分,使心肌去极化后产生收缩,即为心收缩期;心收缩之后接着停止收缩,形成一段休息空当,是为心舒张期,此时,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的半月瓣会关闭,血液即不再流进主动脉内,动脉管内的压力即降低,使动脉管壁得以回缩。如此一张一缩、一起一伏的压力变化,以手指按在表皮的动脉上,即可察觉到血管内压力改变所引起的动脉短暂性的交替膨胀与回缩,此即为脉搏。

2.脉搏的特性

脉搏受到血管壁弹性、血液黏稠度、动脉及微血管阻力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脉搏会在正常范围内呈现动态的变化。

(1)脉搏的速率:脉搏的速率简称脉率,即每分钟脉搏的搏动次数。新生儿日龄越小,脉搏搏动愈快。进食、哭闹均可使脉搏加快。新生儿患不同疾病常常使脉搏增快或减弱。

(2)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心跳之间的间隔。正常的脉搏是规则的,间隔的时间相等,搏动的力量均匀,脉搏的节律反映着心搏的节律。一般情况下,两者节律是一致的,每次脉搏搏动的时间长短相等,如果脉搏跳动不规律,即称脉律不整。

(3)脉搏的测量和正常值:血液自心脏涌出,使得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增加,此压力会传遍全身的动脉系统,可在身体各部位的脉搏点测得脉搏,脉搏点均位于较接近体表且有较大的动脉、骨头突出并能以手指按压的部位,因此,身体表浅动脉且有骨骼衬托处,均能以手指接触测量脉搏。常用来测量脉搏的有桡动脉、颞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正常新生儿脉搏为120~140次/min。

三、呼吸的评估和护理

1.呼吸系统的解剖

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生物体和环境交换氧气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主要是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呼吸道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使管道通畅,以利呼吸的进行。

2.呼吸生理

人体的呼吸包括两个过程,即外呼吸和内呼吸。

(1)外呼吸是指肺脏的微血管与肺泡中氧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又称为肺呼吸。当胸廓扩张时,空气进入肺内;当胸廓回缩时,气体从肺内呼出。外呼吸包括4个部分:①通气,是空气进出肺的机械运动;②气体在气道内分布;③气体通过肺泡呼吸膜进入肺毛细血管的血液内;④灌流,是血液通过肺脏的运动。任何妨碍这些过程的疾病状态都会导致低氧血症。

(2)内呼吸是发生于细胞之间、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释放氧到细胞中,同时细胞释放代谢的废物,即二氧化碳至血中;因为内呼吸是在组织细胞间隙中进行的,所以又称为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

3.正常呼吸及生理性改变

正常健康新生儿安静时呼吸是自发的,不费力的,胸部两侧的起伏对称一致。胎儿娩出时,由于产道的挤压、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环境温度的改变等多种刺激,兴奋了呼吸中枢,引出呼吸动作。娩出后两肺逐渐膨胀。血氧饱和度在10 min内达到90%以上。由于新生儿胸廓几乎呈圆桶形,肋间肌较薄弱,呼吸运动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呈腹式呼吸。由于呼吸中枢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呼吸较表浅,节律不匀,频率较快。正常值为40~60次/min,哭闹时呼吸可达80次/min。由于新生儿鼻腔发育尚未成熟,几乎无下鼻道;鼻黏膜富于血管及淋巴管,故轻微炎症可使原已狭窄的鼻腔更狭窄,引起呼吸困难、拒乳及烦躁。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肌发育更不完善,常出现呼吸暂停或吮奶后有暂时性发绀。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张力高易萎陷,易患呼吸窘迫综合征。

4.测量方法

新生儿呼吸频率可通过听诊或观察腹部起伏而得,同时还要观察呼吸的节律和深浅。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因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在确定呼吸频率是否正常时,须连续观察数分钟方能得到正确结果。

5.异常呼吸

新生儿呼吸频率如持续超过60~70次/min,称为呼吸增快,呼吸频率持续低于30次/min称为呼吸减慢,表示新生儿对神经或化学刺激无反应能力,是严重呼吸衰竭的一个症状,提示病情凶险。

四、血压的评估和护理

1.血压的定义和生理

血压是指心脏于收缩和舒张时,血液流过动脉血管而对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血压是心血管系统和液体平衡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室的舒缩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有研究提出结论为:平均动脉压=舒张压+ 0.45×(收缩压-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测量和正常范围

测量血压时应根据新生儿不同的日龄、体重来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一般来说,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l/2~2/3。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偏低。过窄时则较实际值为高。测量部位常在上肢肘窝的肱动脉或下肢腘窝的腘动脉处测量。新生儿多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护仪或心电监护仪测定血压。正常足月新生儿正常值:收缩压为6.65~11.97 kPa(50~90 mmHg);舒张压为3.99~8.65 kPa(30~65 mmHg),脉压为3.33~3.99 kPa(25~30 mmHg);早产儿血压正常值:收缩压为5.99~10.64 kPa(45~80 mmHg);舒张压为3.33~7.98 kPa(25~60 mmHg),脉压为1.99~3.33 kPa(15~25 mm-Hg)。脉压幅度窄提示外周血管收缩,心力衰竭或低心排血量;脉压增宽则提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导管未闭或动静脉畸形。若发现脉压变窄或增宽应报告值班医师,给予必要的处理。

3.测量血压注意事项和护理

(1)测量时,在新生儿平卧安静状态下进行。

(2)测量新生儿下肢血压时所用袖带应比测量上肢的袖带宽2 cm,上下肢收缩压的差异不超过2.66 kPa(20 mmHg),而舒张压无多大差异。记录时,应注明为下肢血压,以免发生误导。

(3)对要求密切观察血压的患者,应尽量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和定血压测量仪器,这样测量的结果才能相对的准确,有利于对病情的监护。

第二节 高危儿的识别

现代围生医学模式要求,产房每一例分娩必须有训练有素的新生儿科医师在场。分娩前新生儿科医师应了解孕妇围生期病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当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科医师应根据病史和初始检查的结果给予处理,评估其危险度。初始评估主要依据围生期病史中有无高危因素、出生时的胎龄、体重和初始检查结果进行。高危儿应转入监护室或观察室,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诊断。

一、高危新生儿

1.早产儿、过期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

2.出生时Apgar评分异常者。

3.母亲妊娠前或妊娠期有高危因素者。

4.妊娠及分娩过程中有羊水、胎盘、脐带及产程异常者。

5.多胎妊娠或本次妊娠与上次妊娠仅相隔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

6.须外科手术的新生儿。

7.同胞中有患严重新生儿疾病或死亡者。

8.患严重先天畸形者。

9.呼吸频率增快、持续或进行性呼吸窘迫、发绀或呼吸节律不整、反复呼吸暂停者。

10.心率(心律)异常者。

11.皮肤苍白,广泛水肿,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者。

12.有出血倾向者。

13.神志异常、反应差、肌张力改变或出现惊厥者。

14.体温不稳定,面色发灰,萎靡、不吸吮或皮疹、瘀点、肝脾肿大等感染迹象。

15.母亲有异常分娩史者。

二、有潜在发病危险的新生儿

1.孕母方面 年龄≥40岁或≤16岁;滥用药物和乙醇;患糖尿病、肝肾疾病、心肺疾病、高血压(慢性或先兆子痫)、血型不合自身免疫、贫血、性病等。

2.胎儿方面 多胎,胎儿生长迟缓;胎儿位置异常;胎儿心率(心律)异常;胎动过少或过多;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等。

三、高危儿的早期处理

新生儿入住监护室后,详细询问新生儿围生期病史,进行系统地体格检查和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出生后6~12 h,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肤色、末梢循环、意识活动和肌张力,至少每小时观察、记录1次。依高危因素和病种不同,观察和处理的重点亦不同。具体步骤如下。

1.监护 使用无创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监测血糖、血气、血电解质等。

2.保温 暖箱或辐射台保温,使体表温度保持在36.5~36.9℃,开始每30~60 min测体温1次,至体温稳定后改为每4 h 1次。

3.建立血管通路 脐动、静脉置管或外周动、静脉置管,预计治疗2周以上者,建议生后1周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4.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胃肠道营养和(或)全静脉营养。情况稳定、有吸吮能力者,尽早开始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经口喂养不耐受或摄入量不足者,由静脉补充。禁食患儿给全静脉营养。

5.严密观察,掌握氧疗原则和指征。

6.疑似感染时的处理 鉴于新生儿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对有败血症早期表现者或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者,采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①胎膜早破>24 h。②母亲发热或有其他羊膜炎的表现。③产程延长或难产,伴有吸入。④重度窒息。⑤肺透明膜病或胎粪吸入综合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