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肤的神经纤维分布在表皮和真皮

皮肤的神经纤维分布在表皮和真皮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部位皮肤都是由表皮、真皮和皮肤附件三部分组成。朗格罕细胞杂于棘细胞间,用组织化学和电镜可辨认,现认为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与皮肤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真皮由结缔组织及基质构成,与表皮以基膜相隔。真皮中还有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可用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其厚度因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第四章 皮肤组织学

皮肤包被人体整个表面,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5~2m2。全身皮肤可分有毛皮肤和无毛皮肤两类。前者较薄,有丰富的皮脂腺和毛发,身体大部分皮肤属此类。后者较厚,缺乏毛发和皮脂腺,汗腺较发达,掌、跖及指、趾屈面皮肤属此类。各部位皮肤都是由表皮、真皮和皮肤附件三部分组成。

一、表皮

表皮为皮肤浅层。由角质细胞和树状突细胞构成。

(一)角质形成细胞

是表皮的主要成分,以形成角质为其特点。在其分化过程中形成表皮各层,由基底层开始,逐渐分化成棘细胞、颗粒层细胞和角化层,最后脱落消失。完成此一周期约需一周。

1.基底细胞层

或称生发层。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呈栅栏状排列,紧贴基膜。表皮基膜可用PAS染色(呈红色)或网状纤维染色(棕黑色)显示。基底层细胞胞浆粉染、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可见核分裂象。电镜下可见细胞间有桥粒连接。

2.棘细胞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通常约4~5层,上皮脚(钉突)内较厚,可达10层。棘细胞较基底细胞肥大,多边形,胞浆丰富、淡嗜酸,核圆、居中,可见小核仁,通常见不到核分裂象。细胞间接触面以细胞间桥连接。电镜下可见丰富的张力原纤维,其一端与桥粒相连。张力原纤维即角质蛋白的前身。棘细胞层浅部细胞逐渐变为扁平。

3.颗粒层

位于棘细胞层上方,通常约1~3层,厚皮可达5~6层。细胞菱形或扁平。胞浆充满角质透明颗粒,呈深嗜碱性,大小、形状不规则。颗粒层是表皮角化开始的部位。在角化过程中透明角质颗粒被包在张力原纤维之间并起黏合作用。

4.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上方。只见于厚皮,角质层厚者透明层明显。薄皮一般不见透明层。含大量角母蛋白。

5.角质层

为表皮的最表层,由富含角质蛋白的无核角质细胞构成。薄皮的角质层可仅有2~3层,摩擦部位厚皮的角质层可以很厚,达几十层(如足底)。

(二)树状突细胞

表皮内可见三种树突状细胞,即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和中间型细胞。这三种细胞都有胞浆突起,在HE染片上只有黑色素细胞易于辨认。朗格罕细胞杂于棘细胞间,用组织化学和电镜可辨认,现认为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与皮肤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中间型细胞可能是朗格罕细胞前身,只有电镜下才能确定。黑色素细胞分散在基底层细胞间,在HE染片中胞浆透明,核较小而深染。

浸银染色时,可见胞浆树状突伸展到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层。黑色素细胞在表皮分布较一致,大约每10个基底层细胞中有一个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含有酪氨酸酶,可将酪氨酸氧化为二羟基苯丙氨酸(简称DOPA),后者再经酶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在电镜下为棒状的黑色素小体。成熟后成为胞浆黑色素颗粒,所形成的黑色素颗粒可沿胞浆突起输送到邻近的基底细胞层,多者可至棘细胞层。酪氨酸酶可在紫外线照射下被激活而增加黑色素的产量,皮肤的色素加深。用DOPA作底物可检测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称“DOPA反应”,可用于辨认含酪氨酸酶但胞浆不见黑色素颗粒的“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和吞噬了黑色素颗粒,但胞浆中并无酪氨酸酶的巨噬细胞。

二、真皮

真皮由结缔组织及基质构成,与表皮以基膜相隔。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部分。乳头层为真皮浅层,突向表皮上皮脚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网状层即真皮深层,位于乳头层下面,主要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交织成网状并大致与皮面平行。真皮中还有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可用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种纤维间充满基质,为无结构物质。皮肤附属器散在于网状层中。在真皮中除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外,还可见少数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

(一)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由直径为70~140nm的胶原原纤维聚合而成,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少数为Ⅲ型胶原,是真皮内含量最丰富的成分,起着真皮结构的支架作用和使皮肤具有韧性的特点。HE染色呈淡红色,具轻度波纹状。若干胶原纤维相互平行排列组合成粗细不等的束状结构,称胶原束。胶原纤维在真皮深部者最粗大,位置越浅则越细小,浅至乳头下层上端接近表皮时束的结构不复存在,而由胶原纤维所取代。在附属器和毛细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最细。胶原纤维在真皮中的走向与表皮平行或接近平行排列,并以不同的方向相互交织。乳头和乳头下层中的胶原纤维和胶原束排列不规则。

(二)网织纤维

独立的纤维成分,仅是幼稚的纤细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由直径40~65nm的网状原纤维聚合而成,主要成分为Ⅲ型胶原。网织纤维在HE染色中不能显示,银染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大多分布于附属器和毛细血管周围。

(三)弹力纤维

弹力纤维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构成。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而富有伸缩性。用HE染色不能辨认,须用弹力纤维特殊染色(醛品红染色呈紫色)方能显示。弹力纤维缠绕在胶原束之间,较胶原纤维细得多。在网状部的弹力纤维以粗纤维和细纤维并结成的纤维带盘缠胶原束构成立体的纤维网架。在表皮下的细弹力纤维由乳头下层上升,以与表皮底面垂直方向伸向表皮,终止于表皮附近,并未与表皮接触。

(四)基质

基质是一种无定型物质,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它是多糖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大分子物质。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是透明质酸长链,其他蛋白多糖通过连接蛋白结合许多蛋白质分子形成支链及侧链,使基质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直体构型。小于孔隙的物质,如水、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自由通过;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和肿瘤细胞等不能透过,被限制于局部,有利于吞噬细胞吞噬。

(五)细胞

真皮中的细胞成分主要分布于乳头部,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是真皮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常驻细胞。

三、皮下脂肪组织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其厚度因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四、皮肤附件

皮肤附件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

(一)毛发

人体表面除掌、跖外均有毛发分布。每根毛发可分为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是伸出皮肤外面的部分,由毛髓、皮质和毛小皮构成。毛根埋在皮内,周围有毛囊包裹。毛根下端膨大部为毛球,毛球的底面有真皮突入而形成毛乳头。毛球由毛母质细胞和色素细胞组成。毛母质细胞胞浆嗜碱,核呈空泡状,是产生毛发和毛囊内根鞘的原基细胞。色素细胞混杂于毛母质细胞间,产生黑色素并输送给毛皮质细胞成为毛发的色素。

毛囊自内向外由内根鞘、外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内根鞘附于毛根表面,由数层含有角母质或己角化的细胞构成。外根鞘是由表皮延伸而来,由数层多边形细胞构成。最外层为胞浆透明的柱状上皮,其余各层细胞较小,胞浆嗜酸。结缔组织鞘由密集的结缔组织将毛根固定在真皮中。毛囊结缔组织鞘下半部有竖毛肌附着。毛囊上半部有皮脂腺开口。再浅部有大汗腺,但大部分在发育过程中消退。

(二)皮脂腺

除掌、跖外,全身皮肤都有皮脂腺分布,尤以头皮、面部、前胸最多。皮脂腺来自毛囊的上皮细胞,由腺泡构成小叶,每个小叶外围有一层立方形基底细胞。由基底细胞向内胞浆中脂滴逐渐增多,胞体增大,最后胞浆崩解而成皮脂,通过短的导管经毛囊排出。

(三)汗腺

通常所说的汗腺即小汗腺,来源于表皮生发层细胞(基底细胞)。除唇红缘、指(趾)甲、小阴唇、龟头和包皮内面外,都有小汗腺分布,以手掌、足底和腋窝最多。小汗腺为管状单腺,由分泌部、真皮内导管和表皮内导管三部分组成:①分泌部为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互相卷曲的腺体,由单层立方形分泌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肌上皮细胞外有一层透明膜。分泌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胞浆透明的细胞,以分泌水分为主;一种是胞浆嗜酸的细胞,以分泌黏液样物质为主。②真皮内导管是由两层立方形、胞浆略嗜碱的上皮细胞组成。管腔内衬以角质小皮。③表皮内导管呈螺旋形从表皮基底伸至皮面。导管细胞较周围的表皮细胞早发生角化。

(四)大汗腺

来源于毛囊上皮细胞,开口于毛囊内。亦为管状单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结构与小汗腺相似,不同的是分泌细胞呈高柱状,胞浆强嗜酸性(显著红染),顶部有胞浆突起(顶浆分泌),管腔较大。大汗腺仅见于人体少数部位,如腋窝、肛周、会阴、脐部等。外耳道耵聍腺和眼睑摩氏腺属变异的大汗腺。

(五)指(趾)甲

由坚硬的角化上皮构成。

五、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一)皮肤的神经

皮肤的神经是周围神经的分支,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类。

1.感觉神经

可分为神经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图4-1)。有毛发的皮肤多见游离神经末梢,只有少量感觉小体;掌跖及黏膜除游离神经末梢外,感觉小体较多。游离神经末梢呈细小树枝状分支,主要分游离神经末梢布在表皮下和毛囊周围。神经小体分囊状小体和非囊状小体,包括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Pacinian小体(图4-2)、Meissner小体(图4-3)、Ruffini小体及Krause小体等。这些特殊的感觉小体,过去被认为是触觉、压觉及冷、热觉的感受器。但目前证明,只有游离神经末梢而无神经小体的部位也能感受触、压、冷、热觉,说明皮肤的感觉神经极为复杂。

img1

图4-1 皮肤神经纤维分布

img2

图4-2 Pacinian小体(环层小体)

img3

图4-3 Meissner小体

2.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受交感神经支配,其中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顶泌汗腺和外泌汗腺的肌上皮细胞,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外泌汗腺的分泌细胞;面部横纹肌由面神经支配。

(二)皮肤的血管

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丰富,有许多由微动脉和微静脉构成的浅丛和深丛。最深的皮下组织血管丛,多并行排列于皮下组织深部;真皮下血管在真皮下部,其动静脉分支供给腺体、毛囊、神经和肌肉等组织;乳头下血管丛,形成毛细血管襻供应真皮乳头。浅丛与深丛之间有垂直走向的血管相连通,形成丰富的吻合支。皮肤的毛细血管大多为连续型,由连续的内皮构成管壁,相邻的内皮细胞间有细胞连接。真皮深层有特别的动静脉吻合,称血管球(glomus),此路沟通时可使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循环加快,对体温调节起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进行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气体的交换,血管球最多见于手足的掌跖侧和甲床等处。

在组织学上动脉的壁分为三层,由里向外各为内膜、中层和外膜,静脉的壁亦分为三层,但中层较相应的动脉为薄,内弹力膜亦不如动脉厚。毛细血管由一排围绕管腔的内皮细胞及其周围一些周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外围由网织纤维环绕。

(三)皮肤的淋巴管

皮肤淋巴管最小的称毛细淋巴管,其次为后毛细淋巴管和深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在乳头下层及真皮深部的淋巴管汇合成浅和深的淋巴管网,经过皮下组织进入淋巴结。后毛细淋巴管管腔较大,壁内有少许平滑肌细胞,且具有瓣膜。深部淋巴管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具有三层结构和瓣膜,与静脉相似。毛细淋巴管不同于毛细血管在于无周细胞及管腔中不含红细胞。毛细淋巴管内的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及周围组织间隙的渗透压,而通透性也较大。因此,皮肤中的组织液、游走细胞、肿瘤细胞、细菌、病理反应的产物等均易进入淋巴管到达淋巴结。

(四)皮肤的肌肉

皮肤肌肉分平滑肌和横纹肌两种。平滑肌为不随意肌,如立毛肌、阴囊内膜的平滑肌、乳晕区的平滑肌及血管壁的肌层。立毛肌与毛囊相连,受自主神经支配,收缩时压迫皮脂腺,促使皮脂分泌,精神紧张和寒冷可引起立毛肌收缩,毛竖立而呈鸡皮状,俗称鸡皮疙瘩。横纹肌为随意肌,如面部的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在组织学上平滑肌和横纹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无横纹,胞核在肌细胞的中央,肌细胞周围有网织纤维环绕;后者有横纹,胞核位于肌细胞的边缘。

(王东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