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感染病毒

肠道感染病毒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道感染病毒是指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病毒是主要的肠道感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牢固的免疫力。sIgA能清除咽喉部和肠道内病毒,防止其侵入血流。柯萨奇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似,但在RNA碱基组成方面明显不同。人在感染柯萨奇病毒后,血清中很快出现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

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

肠道感染病毒是指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病毒是主要的肠道感染病毒。

一、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一大群寄居于人消化道并在肠道细胞内增殖的病毒,在病毒学分类上属于小RNA病毒科,迄今发现有70多个型别,其共同的特性为:①病毒呈球形,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②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③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复制,有较强杀细胞作用;④耐乙醚和酸,较耐热,56℃30min可使病毒灭活,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在污水或粪便中可存活数月;⑤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毒经消化道侵入,先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所致疾病多在肠道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及皮疹等。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病毒(polio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该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弛缓性肢体麻痹症,多见于儿童。

1.生物学性状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小RNA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致密。核衣壳由4种主要衣壳蛋白组成,分别称为VP1、VP2、VP3和VP4。其中VP1~VP3位于病毒体表面,是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位。VP4则完全不暴露,但在维持病毒结构中起重要作用。该病毒经区带离心后可见有2种病毒颗粒,一种为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称为D抗原或N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3型间无交叉反应。另一种为空壳颗粒,为未装配的空心衣壳,称为C抗原或H抗原。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pH值3~9的环境中稳定,对胃酸和胆汁有抵抗力,因而易通过胃和十二指肠到达肠道组织增殖;对热、紫外线及干燥敏感,56℃30min可灭活,煮沸时病毒立即死亡;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可用于消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

2.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先在咽喉部、扁桃体、肠黏膜及肠道集合淋巴结中增殖,90%以上病毒感染后,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强,病毒仅限于肠道,不进入血流,不出现症状或只有微热、咽痛、腹部不适等,表现轻症感染或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在肠道局部淋巴结内增殖的病毒侵入血流,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发热、头疼、恶心等全身症状。随后扩散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人全身症状加重,有1%~2%抵抗力较低的感染者,病毒可突破血脑脊液屏障到达有病毒受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如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背根神经节细胞和脑膜等处增殖,产生临床症状,轻者表现为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或暂时性肢体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弛缓性麻痹症,个别病例可发生延髓麻痹,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主要由sIgA和血清中IgG、IgM、IgA发挥作用。sIgA能清除咽喉部和肠道内病毒,防止其侵入血流。血清中和抗体可清除血流中的病毒,阻断其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中和抗体在病毒感染后2~6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因此,再度感染同型病毒极为少见。婴幼儿可通过胎盘接受母体给予的IgG抗体获得自然被动免疫,故一般6个月内较少发生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 发病1周内粪便标本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原代猴肾或人胚肾细胞,37℃培养7~10d,观察细胞病变作出诊断,再用中和试验进一步鉴定其型别。血清学检测取病人发病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若血清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核酸杂交、PCR直接检测病毒基因而进行快速诊断,此法敏感、特异,并能在几小时内完成。

4.防治原则 除隔离病人、消毒排泄物、加强饮食卫生、保护水源等外,主要对婴幼儿和儿童实行人工主动免疫。目前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种灭活疫苗又称Salk疫苗;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又称Sabin疫苗,经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急剧下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发展中国家,野毒株所致麻痹性脊髓灰质炎仍屡见不鲜;中国自1986年卫生部颁布实行2月龄开始连续3次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即三价混合糖丸疫苗,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加强1次,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持续下降。

(二)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是1948年首次从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两名患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因而命名为柯萨奇病毒。该病毒分为A组和B组,迄今已确定的病毒有29个不同血清型,A组有23个血清型,B组有6个血清型,多数能引起人类疾病。

柯萨奇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似,但在RNA碱基组成方面明显不同。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内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但在分离临床标本中的A组病毒时必须应用乳鼠。

人是柯萨奇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接触是其重要的感染方式,大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近年来,有关此病毒严重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尤其婴幼儿感染,使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

柯萨奇病毒所致疾病主要有疱疹性咽喉炎、流行性胸痛、无菌性脑膜炎、心肌损害、普通感冒和手足口病等,该病毒还可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妊娠3个月内感染本病毒者,所致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正常孕妇高2倍。

人在感染柯萨奇病毒后,血清中很快出现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由于本病毒所致临床症状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仅仅根据临床症状不能对病因作出准确诊断,必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效价增高4倍以上的可辅助病因诊断。

(三)埃可病毒

埃可病毒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偶尔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当时对这类病毒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不清楚,故初称“孤儿”病毒,现称为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s ECHO,埃可病毒)。

埃可病毒的理化性质与柯萨奇病毒相似,细胞培养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对猴肾和人胚肾细胞敏感,但对猴和黑猩猩不引起明显感染。

埃可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为主。亦可存在于健康的咽喉和肠道内。这对判断由于埃可病毒引起的疾病常造成困难,仅从临床症状不能对个别病例诊断为埃可病毒的感染。但在下列流行情形时必须考虑到埃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①无菌性脑膜炎在夏季流行;②有红疹的发热病(尤其是年幼儿童)于夏季流行时;③暴发性婴幼儿腹泻,但不能发现致病性肠道菌。

二、轮状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发病率和致婴幼儿死亡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中国每年10~11月份为流行高峰,故又称秋冬季腹泻。

(一)生物学性状

轮状病毒呈球形,为双股RNA,有双层衣壳,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如车轮状辐条,故称为轮状病毒。只有双层衣壳结构的完整病毒颗粒才有感染性(图24-2)。电镜下观察可见有光滑颗粒、粗糙型颗粒和单层颗粒3种病毒颗粒。

img116

图24-2 轮状病毒形态图(×170 000)

轮状病毒的生长要求苛刻,不易培养。常用恒河猴肾细胞、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培养,该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不明显。轮状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中,其传染性能保持7个月。对酸(pH值3)较耐受,故能耐胃的酸性环境,加热50℃耐受。但在加入MgCl2的溶液中,加热到50℃时能破坏其传染性,此特性不同于脊髓灰质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轮状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发病多见于6~24个月婴儿,感染率最高。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增殖,由于绒毛细胞损伤和破坏,使细胞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引起严重水样腹泻,常伴有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腹泻严重者,如不及时输液,可发生脱水,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病后机体很快产生多种抗体,但起主要保护作用的抗体是肠道SIgA。由于抗体只对同型病毒具有中和作用,故病后可重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轮状病毒因其形态特殊以及粪便中含病毒颗粒数量大的特点,可直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特异性诊断率达90%以上,是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也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病毒基因片段,或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还可采用ELISA法检查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抗原或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简便、灵敏、快速。

(四)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轮状病毒疫苗是灭活疫苗,能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感染或减轻再感染的症状。治疗儿童感染轮状病毒主要是及时补液,防止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以减少死亡率。目前尚无用于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