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增战主任医师医论

李增战主任医师医论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肿瘤防治中的培土生金,疏肝健脾,温补脾肾等均是典型的代表治法。证是机体在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着肿瘤疾病的部位、病因及性质,反映着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所以治疗肿瘤疾病的基本原则必然是辨证论治。所以,在中医诊疗肿瘤疾病过程中,既要掌握好认识疾病,也要明确辨证施治。

一、肿瘤发病机理的认识

在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中,肿瘤患者以中老年及晚期患者居多,究其发病因素,大部分患者均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嗜食烟熏食品及不良的个人卫生或情绪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脏腑亏虚,气血失调,正虚邪入,内外合邪,引起个人气血壅滞,形痰成结,瘀滞脏器,日久而发肿瘤;加之发现肿瘤后,前期行西医化疗或放射治疗,这些化学、物理因素,进一步对患者的机体及脏腑造成伤害,均再次致患者的脏腑气血阴阳受损,基于以上因素,中医防治肿瘤均应基于以上发病规律,扶正固本、辨证施治,才能提高中医诊治的疗效。

二、治疗原则

1.扶正固本。

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病的基础,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且在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中,正气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诸病源候论》曰:癥者,寒湿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致饮食不消,聚结在内;《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扶正固本就是指扶助人体正气,巩固人体本源,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精液及脏腑功能的平衡,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扶正之要,当以健脾为先,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才能转化为精微,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生理功能才能得以正常运转。故才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才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而这些病理产物也正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故脾胃健旺则百病不生。所以凡肿瘤患者之诊治,首先辨脾胃之虚弱,脾胃健运则邪当自去,故亦有“欲实其气,当调脾胃”之说。在肿瘤防治中的培土生金,疏肝健脾,温补脾肾等均是典型的代表治法。

另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前中期癌症患者,来中医医院就诊时,多已采取现代医学的手术、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这些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如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多已致患者的气血阴阳损伤。所以我们接收的患者,大多为西医治疗损伤后或晚期癌症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多为纳差,乏力,头晕,多汗,虚热等证,证型多以脾胃虚弱,脾肾双虚,气阴双虚或气血双亏为主等,故诊治也应以扶正固本为第一要务。

2.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肿瘤疾病的诊疗基本原则。证是机体在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着肿瘤疾病的部位、病因及性质,反映着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所以治疗肿瘤疾病的基本原则必然是辨证论治。临床治疗中的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法则也是分别基于证异及证同而得,也就是所谓的证异治亦异,证同治亦同,这样就能走出肿瘤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就病治病的误区了。所以,在中医诊疗肿瘤疾病过程中,既要掌握好认识疾病,也要明确辨证施治。

3.心理疏导。

无论是现代医学或是传统医学,在肿瘤疾病诊疗过程中,心理疏导都是尤为重要的,所以中医理论充分认识到了精神意识对机体健康的反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分别说明情志对机体的伤害。一名临床医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对患者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在初期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严重,尤其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比过去有很大提高。突然发现患肿瘤时,患者都不愿意面对这一现实,心理不能承受,所以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要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能力,疏导其心理压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对患者的诊疗和疗效的提高,树立起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