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病的诊断

阳明病的诊断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病是里热里实证,可以通过汗、热型、神志、小便、脉象等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重点将这些内容的诊断意义论述一下。阳明病之潮热是日晡发作,热在胃腑,脉必沉实,故不可发汗,须考虑用大承气汤下之。有因高热造成的,如阳明经证即是;有因胃腑燥结而成的,如阳明腑证即是。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症与症、脉与症之间相互关系,才能对阳明病的诊断准确无误。

阳明病是里热里实证,可以通过汗、热型、神志、小便、脉象等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重点将这些内容的诊断意义论述一下。

(一)汗

1.身汗 伤寒表未解,表热而里未热时,身必无汗,若由无汗变为周身连绵不断的轻微汗出,即为里已化热,转属阳明。里热外蒸之汗与太阳中风肌腠疏松之汗不同,二者不但有恶风与不恶风之别,而且汗出的多少也不同,太阳中风汗出较阳明汗出稍多,而阳明病只是濈然微汗出。但是,仅从汗的多少作区别,很难掌握明确的界限,而且也不是绝对的。临床必须结合其他症状才能作出确切的诊断,如燥屎内结,迫津外越时会汗出更多,能随拭随出,有不尽不止之势,这是阳明急下证。

当肠中已燥大便已硬时,不但无汗,反而能使皮肤干涩枯燥,此时亦必身无大热,只是日晡潮热,与太阳伤寒表证未解的无汗、身大热者不同。

2.头汗与额汗 里有热不一定周身微汗。当里热不能由肌表外透,只能上蒸时就会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如小便不利,湿热内郁的发黄证;热随冲脉上冲的热入血室证;下之太早,热陷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邪结胁下的柴胡证都能出现但头汗出。头汗出在《伤寒论》中,多见于三阳病。只要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就能说明“瘀热在里”。瘀热在里的头汗出有一特点:汗出较多,往往如蒸笼出汽,氤氲不断。

额汗则汗仅见于额部,粒大稀疏,成珠不流,可见于火劫或阳明经证误下后虚阳上奔,虽汗出量少却是危证。

3.盗汗 闭目汗出,醒而汗止叫盗汗。这是由于目合则阳行于阴,表更不固,里热更易外透的缘故。故伤寒过程中出现盗汗,说明里已化热而尚未大热,表将解尚未尽解,是从无汗到自汗的中间阶段。

4.手足汗 上述之身汗、头汗、盗汗只能说明是里热,不能说明是里燥,若肠胃已燥,便没有足够的津液供给全身作汗,那时只有少量津液蒸发于胃所主之四肢的掌心、足心,形成手足濈然汗出。阳明腑证出现了手足汗时,必周身无汗,皮肤干涩。所以论中说“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二)热型

1.身热 太阳病的热型是发热恶寒并见,邪入少阳是往来寒热,阳明病是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病的身热和太阳病的发热不同,太阳病是表热,扪之始热,而阳明病是里热,近之即热。

2.潮热 身热不恶寒虽然属于阳明病,但这是表里弥漫之热,其热还外连于表,所以不能说是热邪已归肠胃。必须身热变为潮热,才是热已悉聚胃腑。此时肤表反无大热,只在日晡时随阳明气旺之时炽张外达而形成潮热。所以潮热是外邪欲解,可考虑攻里的参考症状。

(208)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之潮热,发作有时,太阳病邪衰而未尽者,有时也会有不定时的烦热出现,二者必须鉴别。太阳病汗后余邪未尽出现烦热,这是将要作汗的先兆,脉必浮而不实,汗出之后,烦热即解。若不出汗则用桂枝汤发汗。阳明病之潮热是日晡发作,热在胃腑,脉必沉实,故不可发汗,须考虑用大承气汤下之。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三)谵语

凡谵语都是因热邪扰乱神明所致。有因高热造成的,如阳明经证即是;有因胃腑燥结而成的,如阳明腑证即是。其症状都是半蒙眬状态,呼醒后亦能言语有序,但一闭目即答非所问。

谵语还不是危证,由高热或大便燥结所致的谵语,如再兼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微喘、直视、惕而不安或目不识人,才是真阴将竭之危候。这种危候的出现,往往是伤寒经过或吐或下或汗之后津液大伤,热仍不解所促成。应脉证合参,以测预后。脉涩者为生机已绝,预后不良;脉弦为少阳生机尚存,还可救治。短脉(脉不满指)是正气已败,多为死证;脉不短而自和者则不是死证。若喘重又胸腹皆满者,为正气上脱,兼下利为正气下脱,都属危候。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除能出现于阳明病外,也常见于热入血室证。

热入血室的谵语是由于血室之热乘肝,致肝气盛实所致。热在血分,实在肝经,脉必弦。肝主语,热在肝经,不是热盛神昏,而是神志错乱,所以一般不是半蒙眬状态,而是两眼睁开,妄言妄见,如见鬼状,这是幻视幻听所致。

谵语一症虽有以上种种原因,但从症状上来分类,只有虚实两种。正气未衰的必声壮气粗,扬手掷足;正气衰竭的必声音低馁,呢喃重复,为了与实证的谵语区别,也称虚证的谵语为郑声。郑声是虚证,多出现在将要死亡之前,并多兼见目睛呆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危证。凡谵语的死证,皆死于竭阴,阴不竭便无死证。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四)小便

观察小便在阳明病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测知是否有里热,二是测知大便是否成硬及能否自出。

1.小便色 小便色清或浅黄说明无里热,小便深黄或黄赤为里有热。如病人不大便六七日,表证已不明显,只是头痛,在这种情况下,小便黄赤为里热,是承气汤证;如果小便浅黄清利,其头痛即属表证,仍当用桂枝汤发汗。也有服桂枝汤仍头痛的,这是热壅经络,须考虑有衄的可能。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小便量 或汗或吐或下之后耗伤津液,一般应当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反数则是肠中干燥,大便必硬。反之,若小便少,则是大便不能成硬或初硬后溏。若伤津便硬之后,小便次数逐日减少,就是津液回入肠中,无须泻下,大便不久能自出。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五)脉象

一般讲脉浮是太阳证未罢,若太阳证已罢,则是里已化热,其脉亦必浮而有力。数脉属热,但尚未结实,一般要忌下,如兼浮象仍当解表。必须由数变迟、滞涩有力,才是里已结实。阳明病若出现脉迟而有力,即使周身不干涩,仍然汗出,亦必出现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等里实证,故和沉脉都是可下之脉。沉为在里,沉而实多为大便已硬。沉脉虽不一定可下,但绝对禁汗。洪、大、滑、弦、涩、紧、芤、疾等脉,在《伤寒论》中各有不同的诊断意义,读时必须结合症状,详加探讨。

(208上)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六)汗、热、谵语、大便、小便的相互关系

汗、热、谵语、大便、小便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谵语是由于大便硬,大便硬是由于肠胃干燥,而肠胃干燥除由于小便数外,也可能由于汗出太多或发汗太过所致。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症与症、脉与症之间相互关系,才能对阳明病的诊断准确无误。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