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刺动脉导管要打麻药吗

穿刺动脉导管要打麻药吗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创血压监测是利用流体的压力传递作用,将血管内压力通过导管内的液体被传递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上,从而可获得血管内压力变化的动态波形,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可获得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有创血压一般可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有创血压监测是利用流体的压力传递作用,将血管内压力通过导管内的液体被传递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上,从而可获得血管内压力变化的动态波形,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可获得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具体方法为: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至被测部位的血管内,将动脉导管外端口接三通开关,一端接冲洗装置和压力袋(内有袋装肝素生理盐水),另一端通过测压管接压力感受器连接监护仪。

【目的】 在一些重症手术时,对血压实时变化的监测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这时就需要采用有创血压监测技术来实现。有创血压一般可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

【用物准备】 动脉导管、充满液体带有开关的压力连接管、压力换能器、连续冲洗系统、电子监护仪。

【操作步骤】

1.调整零点,将压力感受器置于右心房水平,即患者腋中线与第4肋骨交点处。

2.将测压管和压力感受器内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启动零点校正键,转动三通开关,关闭动脉导管,打开压力传感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相通,当监测仪数字显示0或±1时,提示调试零点成功。

3.调试完毕,转动三通,关闭压力感受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隔绝而与动脉导管相通,显示器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与数值调试波形振幅。

【注意事项】

1.监测开始时,首先要对仪器进行校零处理。

2.监测过程中,要随时保持压力传感器部分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上。

3.为防止导管被血凝堵塞,要不断注入肝素盐水冲洗导管,由于运动可能会使导管移动位置或退出,因此要牢牢固定导管,并注意检查,必要时进行调整。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远端肢体缺血 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表现为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其形成与置管时间、血管壁损伤、导管粗细和材料等因素有关,一般置管<2h无血栓形成,20~50h发生率为50%。预防及护理如下。

(1)桡动脉置管前常规做Allen试验,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

(2)尽量减少动脉损伤,穿刺时要求技术娴熟,动作轻柔、稳、准,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必要时行直视下桡动脉穿刺置管。

(3)选择适当的穿刺针,一般成人为14~20G导管,儿童为22~24G导管,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

(4)保持三通良好性能,以确保肝素盐水的滴入;保持管道通畅,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应用肝素盐水进行冲洗。

(5)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抽出,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6)严密观察术侧远端手指或足趾的颜色与温度,并通过同侧手指套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手部的血供情况,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拔管,并进行处理。

(7)固定置管肢体时,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8)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应及早拔出,一般不超过7d。

2.局部出血血肿 与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未有效压迫止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肝素用量不当、术后穿刺侧过于屈曲有关,尤其是应用抗凝血药的患者。预防及护理如下。

(1)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根据不同的进针方法来确定局部压迫时间长短,如是穿刺进针,压迫5min;动脉切开进针,压迫10min。

(2)局部用纱布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加压包扎中心要在血管进针点。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

(3)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短期内患者如有活动,注意局部观察,以防出血。

(4)出现血肿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

3.感染 常因导管直接与血管腔相通,破坏了人体机能的防御屏障,导管放置时间长,细菌通过不清洁的三通或压力感受器进入体内,无菌操作不严所致。早期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全身感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预防及护理如下。

(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所需用物必须经灭菌处理,置管过程加强无菌技术管理。

(2)加强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查血常规1次。如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3)保持局部干燥,每天用碘伏消毒局部,同时用手指稍转动留在皮肤外面的管道,用碘伏消毒管口周围以防细菌滞留,并更换无菌透明膜,有渗血时及时更换。

(4)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7d,一旦发生感染迹象,应立即拔出导管,行抗感染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痛苦。

(张 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