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烧伤的特点

现代烧伤的特点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中国人群烧/烫伤总死亡率约为1.35/10万,男性烧伤死亡率约1.36/10万,女性约1.28/10万。其特点是烧伤伤员数量多、烧伤面积大、深度深,爆炸产生的高温或强烈冲击波可造成房屋倒塌、设备破坏,伤者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和其他复合性损伤,病情严重而复杂。此类事故造成的烧伤,伤势严重,常并有吸入性损伤,和其他部位损伤。这类烧伤多属深度烧伤。此类灾祸火势大,不易扑救,往往造成严重烧伤,且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及一氧化碳中毒。

一、流行特征

(一)发生率、死亡率

根据现有资料,我国烧伤年发生率约2%。2000年烫伤总死亡率约1.35/10万。

(二)人群分布

1.年龄与性别 杨功焕等对农村伤害分析的数据显示:2002年农村男性烧伤发生率约为4.10‰,女性约为4.63‰,女性高于男性。0~14岁组男性烧伤发生率为6‰,女性为5‰;15~34岁组男性约为4.2‰,女性约为1.2‰;35~59岁组男性约为3.33‰,女性约为5.67‰;≥70岁组男性2.67‰,女性8.13‰。在我国农村35岁以下的男性与35岁以上的妇女是发生烧伤的危险人群。

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通过电话调查发现3427名0~14岁组儿童烧/烫伤发生率约4.67‰,位居意外伤害发生原因第5位,其中5~9岁组儿童烧/烫伤发生率约为4.45‰,10~14岁组约为4.95‰。这三城市现场调查发现7726名0~14岁组儿童烧/烫伤发生率约为7.77‰。许多针对在校青少年开展的烧伤调查显示,在校生的烧/烫伤发生率为2%~20%,女生发生率多高于男生。

资料表明,1987年中国农村男性烧伤死亡率为2/10万,女性为4/10万,女性高于男性;1994年我国城市男女烧伤死亡率均为1/10万,男女基本一致。2000年我国男性烧伤死亡率约1.36/10万,女性约1.28/10万,男性略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男女烧伤死亡率也有差异,0~14岁组男、女烧伤死亡率大体一致,约1.09/10万,15~34岁组男性约为0.82/10万,女性约为0.45/10万,35~69岁组男性约为1.3/10万,女性约0.8/10万,≥70岁组烧伤死亡率为女性(约12/10万)高于男性(约9/10万)。

2.职业 王永武等(1996)报道,除烫伤外,因其他原因住院的烧伤病人职业构成依次为:在岗工人(49.5%)、农民(21.4%)、城镇居民(11.0%)、学生(7.8%)、学前儿童(7.4%)、干部(2.0%)、军人(0.9%),且农民烧伤者中有近半数是在乡镇企业或国营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职业性烧伤多发生于青壮年劳动力,行业分布构成以制造业和化工业为主。学前儿童和学生在电流接触伤和火药爆炸伤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8.6%和21.3%,由于这两种烧伤造成的致残率极高,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部队(包括消防官兵)烧/烫伤的发生多见于抢险救灾,开水烫伤、电流烧伤或发生于意外的化学物质烧伤等。

3.民族 由于缺乏不同民族烧伤发生情况资料,因此尚无法得知我国烧伤发生的民族差异。黄淳等调查发现2000年宁夏中小学生中,回族学生烧伤发生率(22.11%)显著高于汉族学生(19.6%)。

4.流动人口 2000年深圳暂住人口烧伤发生率为0.66%,显著高于户籍人口0.41%。暂住人口中打工人群占较大比例,而且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其工作、生活居住环境较差、文化素质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因而烧伤情况不容乐观。尤其该人群为了不影响工作,除非烧伤程度严重,否则不轻易就医,所以很难统计流动人口的烧伤发生情况。

(三)时间分布

1.昼夜内发生时间分布 不同年龄烧伤的发生在一天内有不同的时间分布特征。儿童以18:00-22:00多发,老人则常发生在9:00-11:00。

2.季节性 烧伤发生多见于夏秋季。可能与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干燥,人们所穿衣服较少,身体裸露部位较多等原因有关。冬季和春季为我国火灾高发季节,也可导致烧伤的多发。

(四)长期趋势

1991年中国人群烧/烫伤总死亡率约为1.5/10万,其中男性约1.4/10万,女性约1.33/10万。2000年中国人群烧/烫伤总死亡率约为1.35/10万,男性烧伤死亡率约1.36/10万,女性约1.28/10万。10年间我国烧/烫伤死亡率基本处于稳定。

二、常见烧伤事故的特点

1.矿井瓦斯燃烧爆炸 这种事故的特点是皮肤烧伤面积大、深度深、污染重。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可引起颅脑损伤、骨折、四肢和脏器损伤,且往往伴有吸入性损伤、缺氧窒息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硫化氢、苯中毒等。

2.油田天然气石油贮罐燃烧爆炸和井喷 这是石油企业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烧伤伤员数量多、烧伤面积大、深度深,爆炸产生的高温或强烈冲击波可造成房屋倒塌、设备破坏,伤者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和其他复合性损伤,病情严重而复杂。

3.交通事故 火车和轮船的失火,往往由于旅客违章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引起;汽车油箱着火,多由于超速行驶、驾驶员疲劳或酒后开车引起。此类事故造成的烧伤,伤势严重,常并有吸入性损伤,和其他部位损伤。

4.锅炉爆炸 往往由于工作人员违章操作或设备保养不善,个别由于锅炉质量低劣所致。这类烧伤多属深度烧伤。若锅炉内盛装的是有机磷、酸性或碱性染料等化工原料,伤者往往伴有全身性中毒或化学性损伤。

5.慢性易燃气态分子(苯、汽油乙醚)或粉尘引起的爆炸 存在弥漫性易燃气态分子或粉尘的车间,一旦接触明火或启动电源,就能引起爆炸。在油漆轮船后立即进行焊接引起的爆炸也属此类。此类灾祸火势大,不易扑救,往往造成严重烧伤,且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及一氧化碳中毒。

6.森林火灾 多由野外用火或吸烟所致,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伤者往往为头面、双手等暴露部位烧伤,通常为中度以上烧伤。

7.民间火灾 往往因儿童玩火、乱扔烟蒂、电线老化、倒灌液化气以及烟花爆炸等所致。

8.商店、娱乐场所火灾 多为设备陈旧、消防器材不到位、管理不善所致,由于安全通道不畅,伤死率高。

三、突发事件与烧伤

突发事件(emergency)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又常被称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可定义为:在某一短促时间内出乎意料地发生,能造成众多伤亡或对人群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可产生一定强度或广度的公共卫生影响,需要卫生机构联合多方面力量,立即采取行动紧急救援和处理,由各种自然或人为原因所引起的事件。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其种类也在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面临各类危害健康因素的挑战。工矿事故、森林火灾等屡屡发生,常常导致大批量烧伤,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恐怖分子制造的灾难多发生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影响较大的地方,常与人员密集程度及建筑物结构有关,如发生在宾馆、电影院等则受伤人数众多。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恐怖事件连续不断,美国统计2004年恐怖事件约3200起,2005年已超过万起。因此,反恐形势十分严峻。

突发事件中的成批烧伤具有如下特点:

1.突发性 对于烧伤事故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暴发,以及暴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未及,难以准确地把握。突发事故突然发生,现场秩序混乱,在场者很难自救和互救,不容易脱离危险。

2.公共性 成批烧伤伤员的救治需要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这不仅意味着要求行政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时意味着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合作与沟通,在高度信息化、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尤其如此。

3.危害的严重性 烧伤事故的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烧伤事故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成批烧伤患者往往伤势较重,伤情复杂,多伴有复合伤,如冲击波引起的颅脑损伤、内脏损伤,化学物品引起的中毒,建筑物倒塌引起的挤压伤或骨折等。边远地区成批烧伤发生后,危重患者往往因医疗条件的限制,就地治疗难度大,目前一般都在休克期后转往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这部分患者往往因休克期治疗欠规范,加之长途转运等因素,并发症往往发生早且进展快,病情发展具有较多不确定性,给接收单位的后续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5.救治的紧迫性 成批烧伤发生后,病人多而集中,时间紧迫,忙中易于漏诊,病人易发生意外情况,抢救任务繁重,医护人员缺乏和药品器材供应不足,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抢救。对于重度烧伤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迅速派遣烧伤专家前往一线组织指导救治工作,为患者的早期救治和转运提供基础保障。正确果断的决策来源于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和烧伤专家的正确意见。对成批烧伤事故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6.广泛的影响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启示,总结出救治成批烧伤患者的经验教训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预案,不断提高救治水平,争取低死亡率、低伤残率和早期康复。因而,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灾难性烧伤事故的抢救,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工作范畴,各级政府应及时动员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灭火、急救等多项繁重任务,保持社会稳定。

(柴家科 杨红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