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差别是什么

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差别是什么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食物及饮水的包装及器具,个人的卫生习惯,如饭前是否认真洗手等,都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有关。对某一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广泛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控制一些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如流行性感冒前的预防接种。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下列4个方面。

1.病人 急性病人可通过(咳嗽、呕吐、腹泻)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轻型病人不易被发现、隔离、治疗,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时更大。

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病毒可多年存在血液中,在乙型肝炎的流行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4.受感染的动物 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还有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受感染动物是传染源中的一部分。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进入其他易感者的体内,其方式和渠道称为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

2.消化道传播 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水源被污染常可引起疾病的暴发流行。此外,食物及饮水的包装及器具,个人的卫生习惯,如饭前是否认真洗手等,都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有关。

3.接触传播 病原体直接进入机体,如狂犬病由狂犬咬伤而传播,血吸虫病由尾蚴直接进入皮肤而感染,布鲁杆菌可经皮肤薄弱处而侵入机体等。皮肤炭疽、皮肤白喉、脓疮病及性病等易感者皮肤黏膜直接与病变处接触,或接触被这些病原体污染的用具亦可感染。接触传播还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等。

4.虫媒传播 主要见于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蚤、白蛉、恙虫等)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如无这些虫媒介导,人与人之间是不传染的。

5.血液、体液、血制品等传播 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6.母婴传播 在妊娠期间,其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而感染胎儿,引起宫内感染。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以及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中受到感染等,均属于母婴传播的范围。

7.土壤传播 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后,可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当受伤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后可受到感染,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没有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在社区人群中易感者所占的比例决定着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少则该病不易传播,天花就是广泛接种牛痘疫苗,使人群中无易感者而被消灭的。自然感染后可获得相当的免疫力,故在某一传染病大流行之后,该地区的人群易感者减少,其后数年可不再发生流行,待免疫力减退、人群中易感者增多后,又可发生较大流行,形成周期性流行的表现。广泛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控制一些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如流行性感冒前的预防接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